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每个人都有朋友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朋友都是普通百姓。他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与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与他们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经豫东兰考县境,多次泛滥改道,留下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1962年,正当“三害”严重威胁兰考人民生存的关键时刻,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他深入调查研究后,立下雄心壮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在焦裕禄的倡议下,  相似文献   

3.
<正>焦裕禄是人民群众的好公仆,是领导干部的好榜样。他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正值当地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之际,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战天斗地,努力改变贫困面貌。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年仅42岁。1966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时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  相似文献   

4.
1964年5月14日,中共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年仅42岁。一个多月后,仍处于悲痛之中的兰考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找到《河南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编辑郭兆麟,提出要写一篇《兰考人民满怀信心迎丰收》的稿子。这是焦裕禄生前给他出的最后一篇报道题目,他要完成焦裕禄的嘱托,将兰考人民除“三害”(指内涝、风沙、盐碱)的经历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可是,郭兆麟却说:“七一快到了,写个党的好干部吧!”  相似文献   

5.
<正>每个人都有朋友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朋友都是普通百姓。他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与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与他们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为防灾抗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不仅如此,他还多次住过  相似文献   

6.
作为领导干部,想出政绩,青史留名,无可厚非。问题是有的人认识偏颇,做法欠妥。在他们心目中以为政绩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于是急于求成,不顾客观实际,不遵循经济规律,干出了不少的错事、蠢事。例如强迫农民改变种植结构,小城镇建设搞一刀切,盲目上项目等等。更有甚者,心怀私心,搞了不少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其结果适得其反,老百姓不但不认可,还戳脊梁骨。其实,留下好作风也是政绩。当年焦裕禄上任当县委书记之初,正是兰考干旱、风沙、盐碱“三害”肆虐之时,他拖着病体踏遍全县山川,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胸中…  相似文献   

7.
过去有句老话,叫做“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为官者的政绩如何,他在任时得到的溢美之词,不能算定评。待他离任之后,群众对他无所顾忌了,这时的评价才最真实、最公正,也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鉴定。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是人民的公仆。对于每个干部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人民群众心中自有评价。一家杂志曾刊登这样两条对比鲜明的新闻:一是某区委书记调动工作时群众含泪数政绩;二是某县委书记易地做官时,群众鸣鞭炮送瘟神。原因很简单:前者“心里没有自己”;后者“心里只有自己,唯独没有群众”。…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5,(7)
<正>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人民的好公仆 1922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一个贫苦家庭。做过苦工,也当过民兵的他在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等职。1962年冬天,焦裕禄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当时正是兰考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组织调查队,在全县展开走访调查,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县委掌握了"三害"的第一手资料,把全县抗"三害"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一个要在三五年内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订出来。在封沙、治水、  相似文献   

9.
沈小平 《党课》2014,(9):35-36
1962年12月,焦裕禄来到河南兰考担任县委书记,面对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的巨大困难,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斗争,奋力改变贫困面貌,1964年5月14日,因肝病不治不幸逝世,年仅42岁。  相似文献   

10.
1962年冬天,饱受涝灾、风沙、盐碱等三害蹂躏的河南省兰考县,群众食不果腹,县长吴荣先却整日琢磨如何奔前程,希望通过举办“重要的展览会”引起上级重视,捞取政绩;刚履新县委第二书记的焦裕禄,一上任就带领干部群众造防风林、翻盐碱地、挖排水沟……两年下来,三害减轻,焦裕禄却罹患肝癌去世。对焦裕禄,兰考群众自发为他送葬;对吴荣先,群众则骂他“没人味”。  相似文献   

11.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学习焦裕禄精神,都以焦裕禄为榜样。"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很敬业,他的敬业,体现在为了让兰考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治理"三害"内涝、风沙、盐碱第一线。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5天,焦裕禄的时间去哪了?有人记录道:"在飞沙中,在暴雨中,在寒风里,在骄阳下;在大雪扑面时,在泥泞跋涉里;在大年三十贫困的农户家里;在油灯摇曳长夜不眠的办公桌前……475天,是焦裕禄在兰考的所有日子。"  相似文献   

12.
正50年前,一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为一任县委书记,他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带领兰考人民与盐碱、内涝、风沙当时危害人民生存的"三害"搏斗,最后牺牲在岗位上,他战天斗地的精神、朴实务实的风格、亲民爱民的品格经《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后,感动了几代中国人。50年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  相似文献   

13.
焦裕禄精神     
融冰 《党史博览》2021,(5):封2-封3
1962年12月,焦裕禄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自然灾害频繁,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人民生活十分贫穷.面对困难,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群众战天斗地,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坚苦卓绝的斗争,奋力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4,(8)
<正>捧读根据当年兰考县委档案整理而成的《焦裕禄在兰考的470天》,深深被焦裕禄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所感动。这部书以日志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发生的一个个感人故事,集中体现了焦裕禄精神深刻内涵,其中焦裕禄与群众广交朋友就值得好好学习。每个人都有朋友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朋友都是普通百姓。他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与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党员》2014,(6):18-19
1963年,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县委书记焦裕禄带着除“三害”(凤沙、内涝、盐碱)调查队,打响了一场治理沙害的大战。  相似文献   

16.
漫话假话     
讲假话的表现一是“添油加醋”法。少数领导干部为升官捞取政治资本,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编造政绩,讨得上级领导的欢心与重用,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最典型的人物是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他敢于炮制虚假的政绩,被人称作“王大胆”,他有一个著名的“政绩观”:“只要你能搞出政绩,就算你有本事,就能提拔上去,但关键不是让百姓看到政绩,要让领导看到政绩。”且看他的“政绩”:他担任亳县县委书记时,有一年亳县乡镇企业产值只有几千万,但善于“变魔术”的王怀忠大笔一挥,上报材料中产值就变成了几个亿;在他任阜阳市委书记时,有一年阜阳市上报的…  相似文献   

17.
《先锋队》2004,(11)
在最近举行的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40周年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高度评价了焦裕禄同志的功绩,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弘扬焦裕禄精神,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贺国强指出,焦裕禄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广大干部学习的好榜样。他在担任中共兰考县委书记的日子里,带领全县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同内涝、风沙、盐碱进行坚决斗争,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绛县县委书记卫孺牛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倾注了满腔真情,奉献了一片赤诚。他人如其名,名符其实,老百姓称他是勤勤恳恳为人民低头拉车的“孺子牛”。把车拉向富裕路“为人民拉车,就要瞅准方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富裕路迈进。”卫孺牛同志经常告诫他周围的干部:“农民是衣食父母,每一个干部都要时刻把农民的冷暖挂在心头,农民的需要,就是干部的工作,农民需要什么,干部就要提供什么服务。农民得的是‘缺钱病’,绝不能给农民开‘花钱方’。怎样为农民开‘挣钱方’,开‘致富方’,作为县委书记,就看你这个拉车人如何掌…  相似文献   

19.
《求是》2015,(8)
<正>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决心和胆魄,率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筑起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堪称"四有"干部的楷模。谷文昌虽已去世34年,依然为当地民众深深怀念。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20.
“凭政绩用干部”无疑是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但现在我们的干部像谷文昌、吴金印那样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政绩很容易看得到的情况少而又少。因此,“凭政绩用干部”无疑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对干部的政绩是一年一考核。笔者以为这种考核办法容易造成一些干部急功近利,为刻意追求政绩,就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短、平、快”项目,上一些“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甚至虚报浮夸,玩数字游戏,很少有像谷文昌、吴金印等同志那样,只想为百姓多造福,根本不以个人进退为意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少数干部创政绩不计成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