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这个题目下,笔者主要探讨解决三个问题:我们对干部退休后的腐败行为、干部离职后(离职经商或离职从事其他职业)的腐败行为,以及借手他人的腐败行为,到底应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2.
金泽刚 《政府法制》2013,(35):11-11
由“四风”本身的“腐败”违法特性可知,以根治“四风”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本身就是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机关及领导干部履职行为的一项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李奇誉 《政府法制》2014,(21):19-19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让舆论起了波澜,一位名为“元勋”的网民评论:“中国官员真幸福,贪了10年才落马,活够本了,人生可没有多少个10年呢.”  相似文献   

4.
腐败官员出于逃避纪律、法律惩罚的目的,会实施掩盖违纪违法事实的对抗调查行为。通过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处分通报进行汇总统计发现,落马官员中存在对抗调查行为的比例较高,并且呈现出行为贯穿腐败全过程、心理和物质准备充足、规避信息化调查的意识较强、正面冲突较明显、家属参与程度深等特点。从犯罪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对抗调查行为反映了腐败官员对成本收益的综合考量、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偏好”的改变以及对抗调查决策形成过程的有限理性。为此,可以通过借助“可得性启发”开展警示教育;正视“确定性效应”释放对腐败零容忍的信号;加强日常监督,建立起腐败与处分的必然联系,起到预防腐败以及由此衍生的对抗调查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颜武 《检察风云》2013,(15):52-54
家族政治是菲律宾腐败的最主要原因。这个国家普遍存在的腐败,主要根源就在于家族势力与地方势力、政府与财团之间的相互勾连。终于,腐败泛滥成灾。腐败吞噬了菲律宾的大量财富。世界银行估计,贪污行为每年至少吞掉其1/5的国家预算。(图/东方IC)  相似文献   

6.
在企业中,掌管人、财、物的部门是易发生问题的“敏感区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规范和监控好这三部门的权力,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几年来,中国电信结合本企业实际,针对“三权”运作中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着力创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路子,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实行集中管理,规范物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使企业的投资决策、工程管理等各项“物权”沿着制度化、公开化、市场化轨道运行。几年来,中国电信针对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部门或岗位腐败…  相似文献   

7.
腐败行为,其实质是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是公共权力的商品化。腐败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反社会并危及统治秩序的行为,它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进步的陷阱,腐败现象泛滥会导致社会长期处于紊乱、停滞、低效的状态,危及执政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故在各种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8.
腐败有掌权者腐败和机构腐败之分。掌权者腐败具有“行为的个别性”和“明显的不合理性”的特点。机构腐败也有两个显著特点:(1)它是机关行为或一定权力系统的行为,没有具体的责任人;(2)它的不合理性不十分明显,人们对它常常不能形成稳定一致的是非评价。由于腐败与执法的同源性、权力的不受惩罚性、反腐败的法令只能由不腐败的权力创制等原因,对腐败无法像对其他犯罪那样通过严格执法来实现治理目标。在民主政治下,根治腐败的根本出路是贯彻品德原则,建立对官员的品德评价系统。品德评价系统是依据品德标准对公职人员实施辞退、罢免、撤换的政治评价系统。这个系统由执法权自洁系统、监督系统和以公众为力量源泉的基础系统等构成。  相似文献   

9.
腐败概念的泛化已非一朝一夕了。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指出,腐败的概念在中国用得过频过滥,不利于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腐败概念泛化的现象并没有因此有所削减,现如今,什么教育腐败、足球腐败、司法腐败、吏治腐败、学术腐败、医疗腐败、新闻腐败等等提法,满目皆是,似乎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腐败为主导的社会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腐败时,多是取其政治意义。也就是说,在我国,腐败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政治概念而存在的。通常,我们把这个概念定义为“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这个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滥用公共权…  相似文献   

10.
腐败的成因及其抗制陈兴良腐败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利,严重地违反公职行为规范的行为。从法律意义上来说,以贪污、贿赂为主要表现形态的违法犯罪行为是腐败的典型形式。只有从腐败这样一种政治现象的分析中,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贪污、贿...  相似文献   

11.
周实 《经济与法》2003,(7):33-34
腐败是自古以来,在全世界范围都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人民的疾苦。重则危及政权,所以反腐败已成为历史性、全球性的课题。因为腐败与权力密不可分,没有权力,就没有腐败.腐败就是利用权力以权谋私。但拥有权力只是存在腐败的可能。而不是腐败的必然。如何抑制腐败。从可能转为现实,都是由每个国家所投入成本与注视的程度决定的。本文着重分析权力腐败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与从事腐败行为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有很大关系。研究腐败成本,不仅对于深刻认识腐败现象的成因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对于科学地确定腐败行为的程度和打击力度,有着现实而具体的指导意义。同时,研究并公布腐败成本,对于腐败分子是一种震慑,对全社会所有公民也是一次深刻的廉洁教育。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即将对我国生效,这对我国打击腐败犯罪、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外刑罚制度存在差异以及各国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方面存在的困难和分歧,使得我国在打击腐败犯罪的过程中出现死刑适用不平等的结果,这反而又成为了刺激腐败犯罪嫌疑人外逃的一种动力。这一现象的出现将对我国打击腐败犯罪产生消极作用,同时也会对我国法治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为了追求法律对公民的平等适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只能是:要么在中外双边引渡条约签订过程中,请求对方放弃坚持死刑犯不引渡原则;要么我国废除对腐败等经济犯罪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14.
公职人员在任内的腐败行为并不会因退休而“漂白”,处于退休状态的公职人员,一旦发现其任内有腐败行为,仍旧要受到法律的追诉和严惩,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打击腐败行为的通例。  相似文献   

15.
腐败心理是支配腐败行为人实施腐败行为的复杂心理现象的总称。腐败心理不仅是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其构成要素的组合状况和特点还决定了腐败行为的性质、类型和发生频次。因此,抑制腐败心理的生成,需要培育积极的心理动力结构要素、合理的心理认知结构要素和有效的心理自控结构要素,从源头上构筑起预防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防线。  相似文献   

16.
《政府法制》2011,(32):10-10
为什么消极腐败的危险是最根本的危险?第一,消极腐败对脱离群众的影响。党和人民本应是鱼水关系,腐败行为不仅使党群、干群关系变为油水关系,更可能演变为水火关系。第二,消极腐败对能力的影响。腐败或廉洁是属于德方面的内容,它对能力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物价“隐形腐败”行为的特点物价“隐形腐败”是物价管理部门的某些单位或个人利用职权,用隐蔽、变相或间接方式,以物价谋私,损害社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力,在落实国家物价政策法规过程中,尤其是在依法行使物价审批权和监督管理权过程中,与有关收费部门和单位暗中勾结,谋取或分享不正当利益。物价“隐形腐败”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为它躲在后台,不易被发现,所以,多年来因价格和收费问题遭谴责、被处罚的只是“前台”的具体收费部门和单位,而“后台”的审批单位、审批者却未被触…  相似文献   

18.
李延芝 《中国监察》2011,(21):26-26
近年来,黑龙江省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政令保畅、作风建设、纠风护民、促廉从政、惩治腐败、源头治理、基层建设、能力建设”八项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9.
蒋文兰 《中国监察》2009,(18):18-19
近年来,甘肃省从寻求科学的预防腐败途径,消除腐败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因和外部条件人手,主要在微观层面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要针对腐败行为发生所依赖的公共权力、腐败动机、腐败机会三个必要条件,在构建权力、动机和机会三道防线上做出不懈的努力。针对当前甘肃预防腐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继续与科研院所合作,  相似文献   

20.
遏制腐败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揭示了目前腐败现象的特点,对腐败行为作了新的界定,指出了腐败行为引起的不良后果———阻碍社会的发展,论证了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缺乏制约机制是导致目前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提出了建立制约机制和实施相互制约的诸项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