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葛滨  史晓帆 《中国监察》2013,(17):46-46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在班子内、系统内、流程内科学配置权力,加强权力制约。 特权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产生的根源之一,是群众深恶痛绝、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着力解决特权问题将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全党上下应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凝聚坚决反对特权的共识,全面查摆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遏止特权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人们针对"制度特权"更多指责的是那种游离于制度之外、缺少监督和约束的法外特权,往往忽视了制度以内的特权所带来的危害。制度之内的特权是由长期以来的官僚等级体制以及由权力、身份和财富所决定的超公民权力,它往往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设置初衷,堂而皇之地被纳入制度来加以锁定。但这种超公民权力被制度确认后,由于缺少足够的合理性,以及较少受到制度的监督和制约,极易被特权的享有者超越边界地加以使用,因此亟待逐步加以削弱。削弱制度特权,需要严密的顶层制度设计。过于理想化、革命式地反对制度特权,一般不会有太多的积极效果,很可能是无果而终,搞不好甚至还会走向极端的反面。因此,以法治之道将制度特权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应当是改革的目标,它有赖于在更大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将创造机会均等作为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与如实陈述义务之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与如实陈述义务之辨析熊秋红在刑事诉讼中,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或者责令其承担如实陈述的义务,直接影响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一反对自我归罪之特权的含义反对自我归罪的特...  相似文献   

4.
目次一、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的定义及其适用范围二、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的起源三、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与侦查讯问四、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与中国刑事诉讼法一、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特权的定义及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反对被迫自我归罪的特权是证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为保证诉讼发现真实的目标,许多国家在规定了反对被迫自我归罪的特权的同时还确立了证人豁免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证人反对被迫自我归罪特权的消极影响,保证在证人援用该特权时能够通过赋予其豁免而获取重要的证据。我国应当在立法中确立反对被迫自我归罪的特权和证人豁免制度。  相似文献   

6.
国内法学界关于反对被迫自证其罪特权的称谓有多种译法,而反对被迫自证其罪特权是其中最为准确和贴切的一种。反对被迫自证其罪特权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在其所作的陈述有可能导致自己受到刑事追究时,可以拒绝提供证言的特殊权利。就反对被迫自证其罪特权的权利性质而言,属于自然权利的范畴,同时由于此项权利一般以不作为方式行使,故该特权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性权利。  相似文献   

7.
官僚主义的治理: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大中  高艳 《行政与法》2004,2(5):25-27
反对官僚主义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一贯立场。本文通过对韦伯官僚制和我国国情的分析,指出官僚制是反对官僚主义的,“中国的问题在于官僚制不足”,提出充分发展官僚制,治理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8.
卢照洋 《中国监察》2013,(20):46-46
反对和铲除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必须厘清政策边界,划清哪些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应该享有的职权待遇,哪些是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外的特权。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按照定义来讲,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一种诉讼权利,它也被称作反对自我归罪特权。我国现阶段虽然没有确立沉默权,但沉默权的确立,对我国诉讼的发展将是一个历史性进步。随着我国经弃的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沉.默权必将在我国诉讼活动中产生、确立和形成。  相似文献   

10.
刘岩  王艳 《中国检察官》2010,(11):47-48
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法治社会最基本的要求。近年来,人大代表犯罪问题日益显现.严重损害了人大代表崇高而又神圣的称号,但在司法实务中,公安司法机关在办理人大代表犯罪案件时,往往因受制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和不健全,不能及时公正有效处理该类案件.某种程度上使某些人大代表成为特权阶层。  相似文献   

11.
在普雷维什看来,外围资本主义国家,即拉美国家是典型的特权消费社会;特权阶层凭借经济、政治、文化等特权攫取了巨额经济剩余,其中大部分被他们模仿中心资本主义国家的奢侈消费方式消耗掉,从而造成了再生产资本积累的巨大浪费,以致于社会体系缺乏动力和活力,各种危机频发。普雷维什的特权消费社会思想启示我们:只有全面贯彻从严治党战略,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强拆特权利益集团利益固化的藩篱,崇尚俭朴精神,才能避免重蹈"拉美发展陷阱"的覆辙;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  相似文献   

12.
苏共原来是非常注重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来反映问题都是列宁亲自接见。他还准备了一个苏共最大的接待室,每周定时接见群众。但是,后来正如我在书中所说,苏共在实际行动上开始越来越脱离群众,沦落成专为官僚特权阶层服务的组织,加之干部任命终身制,这些最终将苏共的执政权推进了坟墓。  相似文献   

13.
士族门阀是我国历史上地主的一个特权阶层,而士族门阀制度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在法律上享有按门第高低取得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特权的制度。而且,只有门阀士族所享有的各方面特权的法律化、制度化之后,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士族门阀制度才最终确立起来。它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衰弱于南北朝。魏晋时期以法定的形式固定下来,东晋时期发展到顶峰。从其发展历程上看,其发展伴随着魏晋时期九品官人法、品官占田荫客法的颁行;在传统法典中则以八议入律和官当制度法制化最为典型。从而在法律上使士族门阀的一系列特权,得以最终法定化。…  相似文献   

14.
臧献甫 《中国监察》2013,(17):38-39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享乐主义,带头克服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的不良现象,带头抵制及时行乐和奢靡之风,带头塑造社会新风正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5.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的引入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规则的概念和在我国的现状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通常被视为一项权利或者特权,因而又被称为"拒绝强迫自我归罪的权利"或"不必自我归罪的特权",是指在刑事案件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自我归罪或者作出不利于自己的陈述。  相似文献   

16.
封建社会第三阶段的儒法斗争,从宋朝(公元九六○年)建立,经元朝、明朝、到清朝(鸦片战争前)约九百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地主阶级已经走下坡路了,愈来愈反动、腐朽。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更突出;农民起义接连不断,而中、小地主阶级则要求削减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权,反对兼并土地。到了明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同时,这一时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刑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指出它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法律要平等地适用于一切公民,反对特权,反对歧视,并且阐明了它的基本含义及其在刑法上的重要意义。对于那种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排除在刑法之外的观点和那种罪刑平等原则取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观点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8.
2013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那么,如何才能反对特权思想,如何减少社会上存在的特权现象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的和平正义,是本文的研究要点。本文简要概述特权思想及现象,对其产生的原因及表现进行分析,进而侧重围绕遏制特权思想和现象的措施进行探讨,为更好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9.
正在《2009年公民税权手册》一书中,对税的本质作了概括:"表面上看,税的收取和使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但背后蕴含着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权利是否平等、是否存在一个凌驾于众人之上的特权阶层、人们的聪明才智是用于创造财富还是去争取特权这样的根本性问题。"大型体育赛事中的纳税人纳税人,是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前期我们经常能看到的"身影"。这个"身影"有时很庞大,"百年奥运"于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时就是如此。据《南方周末》报道,在当时的洛杉矶,"多达66%的市民反对用纳税人的钱举办奥运会";而未经纳税人同意,洛杉矶市政当局根本不敢去掏财政腰包。这样的局面,逼迫美国人"把此届奥运会交给私人操办"。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坚决反对封建特权思想,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法制与特权关系,在以公有制为基础和私有制为基础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是截然相反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制和特权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而在剥削制度下,它们则是根本一致的,特权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维护特权的工具,二者总是以不同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