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青年》2007,(4)
他生活的城市是南昌,南昌有个藤王阁;她生活的城市是烟台,烟台有个蓬莱阁。藤王阁和蓬莱阁永远无法走到一起,但因为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是不是因为一南一北不同的生活习惯影响的呢,很奇怪,他不喜欢吃鸡蛋黄;而她则不喜欢吃鸡蛋清。因为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结婚后第一次煮面条时,她打了两个荷包蛋。面条熟了,一人碗里一个荷包蛋,看着就让人垂涎。当他要吃自己碗里的荷包蛋时,仔细的将荷包蛋的蛋清和蛋黄分剥开。将平日里自己不爱吃的蛋黄留下,将自己爱吃的蛋清夹给她,边夹边说着:"我不爱吃蛋清。"  相似文献   

2.
他坐在教室的右后角,她坐在教室的左上角,他们的成绩也如教室排位一样差距南北,三年来他们的名字却一直连在一起,不过一个是正面榜样,一个是反面教材。他喜欢她,她不知道。她喜欢他,他不知道。两个人桌上都有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一条线,她用小刀刻了好久,他也是。想彼此的时候她从左上角摸到右下角,他从右下角摸到左上角。好像这样能穿越空间的限制离彼此近一点点。高考之后,他还没来得及拿  相似文献   

3.
这信,来自日本。一看到信末的署名“森幸惠”,快乐便像骤来的彩蝶,翩然飞驻于心湖上。 信里,她说: “离开巴基斯坦之后,我搭乘火车到印度去。在北部克什米尔呆了一阵子,觉得风光十分美丽,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倒是加尔各答,我很喜欢,那是一座活的城市。活的,处处跃动着生活的脉膊,处处都是气味、声音、还有人。 我在新德里认识了一个在籍大学生卡都比尔,住在他家里,教他母亲炸日本天妇罗,他们全家都吃得津津有味,我还帮他们大扫除,做清洁工呢!闲时和卡都比尔玩板球,他的板球棒极了!有时,我们也去河边钓鱼,有一回…  相似文献   

4.
电视梦魇     
他和第一任妻子离婚的原因是:他厌倦了她的表现。 他每天回家,都看到她坐在电视机旁,对着那个吵闹得人的耳朵要塞起来才能做别的事的箱子,她却咯咯大笑,并且还邀他一起参与:“真好看,你快来看呀!” 然后他沉着声音说:“我要吃饭了。”她才依依不舍地从箱子前面站起来,一边往厨房的方向走去,一边回头,眼睛在留恋箱子里的人的喜怒哀乐。 如果只是这样,他倒能在不能忍受之间寻求平衡点,找出某些她的优点。比如她一定为他准备晚餐,煮的都是他喜欢吃的食物,为他洗脏了的衣物,还替他缝衣服等等。 令他最不能承受的是她居然没有陪他一道吃晚  相似文献   

5.
卫宣利 《新青年》2005,(2):18-19
结婚后,他们像所有的夫妻一样,过着饮食男女的平凡生活。他喜欢吃面,却不喜欢吃挂面,只爱吃手擀面。如今的女孩儿,即便是在北方,也很少有会做手擀面的。就连她,结婚前也只会做清汤挂面。结婚后,在他的影响和母亲的调教下,她竟然也能擀得出一手好面了。她做的面颇得母亲真传,擀出的面条光滑柔韧,切得细细的,下到锅里随着滚开的水花团团转,盛到碗里晶莹透亮,吃到嘴里根根爽滑丝丝顺口。他吃着她亲手做的面,看着这个肯为他做手擀面的女人,幸福得一塌糊涂。日子繁密如树叶,她做的面条也随着变化的日子花样翻新:香菇鸡丝面、青菜鸡蛋面、榨菜肉丝…  相似文献   

6.
紫藤的忧伤     
蕙蕙从小就喜欢在紫藤架下捉蝴蝶,看蚂蚁。她是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发梢上系着粉色的蝴蝶结,甜美得天使一般。那时,她身边常常跟着小她三个月的枫,他们都是学校教师的子女,青梅竹马的伙伴。可枫除了顽皮还是顽皮,是个让人头疼的小家伙,他只有在跟蕙一起玩的时候才稍稍老实一些。蕙喜欢在他面前摆姐姐资格,枫却从不肯叫她一声"蕙姐"。他们一起在紫藤萝下度过了无忧的童年。后来,蕙的父亲调到城里的中学,他们就分开了。  相似文献   

7.
她是北方人,喜欢吃盐重辛辣的食物。比如,看书时身边必要放一袋咸菜、一杯水,边吃咸菜边喝水,美其名曰排毒美容;吃烤肉时一定要洒上厚厚的辣椒面,酱紫辛辣,认为那样才有味道。直到她去那个海滨城市上大学,认识温文尔雅的他。是在一次宿舍联谊会上他们相识。他有着高高的个子,眼睛清澈明亮。那晚,他是活动的核心,唱歌,讲幽默段子,照顾喝醉的女生,跑前跑后,忙忙碌碌。她冷眼看他,嘴里嚼着辣条,大口喝水。看起来与平常无异,实则是在掩饰内心的一种慌乱。不知为什么,第一眼看见他,她的心就动了一下。席将散时,他走到她面前,接过辣条袋,捡一根放…  相似文献   

8.
载得美人归     
《新青年》2007,(4)
他属于都市单身贵族"高级灰",时常身着深灰色西装、手提笔记本电脑、出入高档写字楼机场星级酒店。初春。他悄悄喜欢上了气质高雅的她。渐渐地他理清了思绪:面对她,他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重读的喜欢,如课说轻读的爱是喜欢,那么重读的喜欢就一定是爱啦!是的,他确认自己爱上了她。天公作美,不久他又在一次商务性聚会上邂逅了她。他想把握这次天机,会后送她回家,做一次护花使者。  相似文献   

9.
爱情鸡蛋     
路原 《新青年》2004,(8):18
他俩结婚时,日子过得很苦,就连偶尔吃一回煮鸡蛋,都是莫大的奢侈.一次煮鸡蛋,他剥开蛋壳,掰开那洁白的蛋清,取出诱人的蛋黄,然后捧着温热的蛋黄,就像捧着自己那颗滚烫的心,轻轻送到她的嘴边.将蛋黄含在嘴里,她回报他一个蓄满爱意的笑,问他:"你怎么不吃蛋黄呢?"他说:"我从小就不爱吃蛋黄,只喜欢吃蛋清."她面露喜色:"真的吗?我们一个爱吃蛋清,一个爱吃蛋黄,真是天生的一对呢."  相似文献   

10.
爱在半支烟     
《新青年》2004,(11):23
他们还好着的时候,他爱叫她丫头,还用家乡话叫她"幺妹儿",知道她馋,带她去吃各地风味的馆子,两个人都嗜辣,川菜居多,休息日睡饱了觉,中午刚在城西南的俏江南吃过金牌水煮鱼,晚上又赶到城东北的渝信吃泉水鸡,一日之间,偌大的城市,吃出了一个对角线.  相似文献   

11.
田烨 《新青年》2002,(12):16-17
猫不是只普通的猫,她是中文系的一个女生,猫只是她的外号,因为她喜欢猫,并且古怪得像只猫。小鱼儿是他的小名,家里人都这么叫他,猫也是。在你第一眼看到他时,肯定不会想到二年后他将成为工学学士。他长得清秀、飘逸,颇具浪漫诗人的照人光彩。虽然所学的专业和文学八竿子打不着,但他却能有一学期发表十篇文章的记录,这不能不使所有中文系的学子们汗颜加嫉妒。  相似文献   

12.
那一年,正是春花烂漫的时节,遇上了他。她是个自由撰稿人,天性随意,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所以辞职写字为生。他在一家内刊做编辑,她并不是他的作者,但是因为她的名字频繁地在这个城市的报纸上出现,所以他就留了心。很多时候,感情是会受一些外在的东西影响的,比如音乐,比如文字。他喜欢上她的文字,然后也喜欢上了她。他很用心地搜集她的资料,知道了她的住址电话,知道她26岁,还没有结婚,甚至知道她失恋一年,刚刚过了感情的波动期。当时他的杂志正由他策划组织一次征文活动,她的文风其实和刊物的风格并不相合,但是因为想认识她,他主动打电话邀…  相似文献   

13.
爱情病     
爱情是场病,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他们说,没有人会喜欢昆曲。艾梅知道,他们喜欢的是吐字不清的周杰伦,是永远摸不清他在说什么的王家卫,是唱得响亮的中国好声音。甚至,很多时候,问他们昆曲是什么,他们都笑着摇摇头,样子茫然。艾梅的心落寞地疼。他们,不懂。艾梅深深地喜欢着昆曲。她是这个小城的外来女人,也是这个小城的另类。她没有太多钱,却把生活打理得很精致。她不喜欢像小城里的女人一样,叽叽喳喳地聚在一堆,议论东家的长西家的短。小城女人满口的北方方言,艾梅是一口苏侬软语。  相似文献   

14.
马老师:您好!我是一个高三男孩,长得很英俊,学习也不错,大家都很喜欢我。可以说我在顺境中成长,无忧无虑,而且在高一时我结识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百里挑一的女孩A,并与她恋爱到现在。她晶莹可爱,是我心中的天使。我们已经私定终身,并且发生过性关系。我这辈子非她不娶,而她也非我不嫁。他家里的人尤其是她的父母非常喜欢我,我是他们心中标准的未来女婿。但是,我父母却很排斥她,认为是她一直在勾引我,影响我的学习以及我和家人的关系。可事实上让我内疚,真正勾引我的人不是她,而是另外一个性格外向喜欢与男生打成一片的女生B。B很喜欢我,希望…  相似文献   

15.
她和他相爱时都很穷。他大学刚刚毕业,在一家小公司打工,一个月也就500多块钱,除了交房租和吃饭所剩无几。但是,他还是每个月挤出一部分钱寄给他乡下的父母。他对她说,他们家里很穷,父母供他读书已倾尽家中所有,甚至包括他们的体力和健康。百八十块钱在城市里不算什么,可对于乡下人来说却能顶大事,他父亲整天向村里人炫耀,正在沾了儿子的“大光”呢。她听了非常感动。在纷乱又挤满物质刺激的现实生活中,他能保持一份纯朴和责任弥足珍贵,说实话,这样的男人现在不好找。就凭这一点,她心里就认定了他。她的收入虽然也不高,但她的家就在本市,吃…  相似文献   

16.
他与她在大学时相识,一见欢喜. 他喜欢她温暖迷人的笑,她喜欢他干净明媚的脸. 恋爱的日子是欢快美好的,大学仿佛就是一座城堡,她是美丽公主,他是俊朗王子,你欢我爱,甜蜜幸福,彼此眼里都是对方极致的好.  相似文献   

17.
洋人爱中餐     
我认识一位北京中年妇女,文化不高,在孙河东畔别墅群中,为一家西班牙人当家政服务员,主要任务是为他们夫妇做饭。她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做洋餐,主人很满意。后来,她又试着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家常便饭,蒸包子,烙合子,煮馄饨,包饺子。几乎每做一种,都使老外拍案叫绝,连呼“好吃”。后来,就少吃本国餐,多用中国饭。老外引以为荣可以向他的朋友炫耀的是,他可以请朋友们吃中国包饺子!每次请客,他都要征得我们这位中国“厨师”的同意,她则要求不要超过五人,老外便严格遵守。一次饺子宴,多了一人,老外就老实不客气地请他们当中的一位退出。每次餐后,…  相似文献   

18.
刘万祥 《新青年》2023,(2):52-53
<正>作家李筱懿在她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过这样一段经历:小的时候,她总喜欢往孩子堆里凑,倒不是因为有多喜欢,而是因为害怕孤独。长大后,一是因为职业的需要,二是因为怕被孤立,她又不得不往人群里凑。其实,她是个实打实的“假性外向”之人。虽然表面上看朋友挺多,不过很多时候,她都是在勉强自己去融入群体。每一次的热闹喧嚣,都会让她感到身心十分疲惫。比起那些社交应酬,她其实更享受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相似文献   

19.
美丽坏女人     
雪小禅 《新青年》2005,(1):16-17
我第一次见到海妮的时候,她穿6个洞的牛仔裤,上面挂着许多流苏,上面是紧身的小黑衫,头发长得到腰际,她正坐在一群男人中间和他们喷云吐雾地吸烟。然后她放肆地哈哈大笑,笑的时候露出两颗虎牙,有点像巩俐,但比巩俐年轻多了,眼角眉梢全是风情,这样的女子,一看就是大众情人,谁都会喜欢,因为很多时候她是个中性人,和男人女人都能玩到一块。那群人中有我的朋友,他叫我,嗨,名记(妓),快过来喝一杯。我过去,海妮抬起头来看我,是记(妓)啊!其他人哄地就笑了起来。我想这小女子真是大胆,什么话都敢说。她又说,不至于是娱记吧?我最怕娱记。你又不是明星,…  相似文献   

20.
她喜欢他,暗恋他的样子,这个男子,好似前世见过. 于是她和女友说,我喜欢他,哪怕两三个月看到他一眼就行-她要求并不高,只要能看得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就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