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金志远 《前沿》2010,(19):128-133
国家认同的形成是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此进程中也存在一种要求尊重、维护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的观点。因此国家和谐稳定和统一发展需要处理国家认同和现有的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冲突论"、"替代论"、"共生论"和"辩证统一论"等观点。本文通过对各种关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关系的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标准依据是不同的,但同时也存在联系,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共生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任务是将国民对各自民族的忠诚转变为对国家的忠诚,在尊重多元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建没包括政治认同建设和文化认同建设.其中,文化认同建设是根本,稳固的文化认同可以消解政治认同危机时国家认同危机的程度."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国家认同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必须及时同应国家一体化建构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的互动态势.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也是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与桥梁,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维系着国家的和平与统一,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成为新形势下海外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马兴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1):182-185
尧舜祭祀是实现民族认同的一种方式,包含血缘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两层含义.古代尧舜祭祀的实质是统治阶级通过民族认同来达到政治认同,以维护其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理性化、个体化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出现了诸多社会认同危机,人们对国家、社会与民族的认同程度呈现出下滑局势,尤其国家与民族认同业已成为人们讨论和关注的主题。在中国,作为一种社会认同的"中华民族"认同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根本性认同。当代中国社会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构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冷静的学科思考,更需要长期的政策引导、政治信任、文化沟通和经济的福祉,这是实现多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非单一尤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认同的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这种影响是复杂的。一般而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统治者往往会更加强调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体、对象和动力以及强化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是显然的。在对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两者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关系、两者是替代的关系、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三种表述都有其适应的空间,都具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在政治认同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要素值得关注——“谁在认同”与“认同什么”,即政治认同的主体和客体。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现实利益和价值观念的需要,而主动地与认同客体进行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相较于政治心理与政治权力维度,从实践性视角来理解政治认同更为全面。在政治认同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包括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涉及政治认同之客体,就其客体而言,基于政治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视角,政治认同亦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实践性与层次性这两种特性贯穿于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而政治认同的基础与机制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因子,充当着中介,在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之间发挥着联结作用,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3,(5):94-94
贺东航、谢伟民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家认同包括国家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两个方面。回顾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历程,中国国家民族认同有三个阶段:国家认同的发轫、中华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潮、国家认同的新篇章,我国国家认同还不健全性,即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涨与公民认同的滞后。我们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一些制约因素,如意识形态斗争、民族识别、民族优惠政策与威权体制等。努力实现“政治民族”、大众参与和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9.
周平  白利友 《思想战线》2012,38(4):26-32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及认同政治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与单一民族国家相比,多民族国家是由多个民族共同构建的国家共同体,具有民族构成复杂、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尽一致、国民身份多重等特点。但总的来说,民族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对特定对象相对稳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纷繁复杂,其间充满了博弈、面临着挑战。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政治作为一种通过一系列的认同建构及建设来整合社会资源、追加合法性及寻求支持的政治实践,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它在政治上强调共同体、合法性与向心力。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凝聚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精神纽带。本文基于目前台湾民众的政治认同现状分析指出,加强海峡两岸的民间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以及加强对台民众的文化宣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对消解台湾政局中潜在的民族和国家分裂风险,促进其民众的政治认同朝着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方向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I went on a family vacation to Ocho Rios, Jamaica. I was getting lunch at a grilled chicken stand, when the cook asked me, "Miss Chin, where are you from?" (Jamaicans use Miss Chin as an affectionate nickname for all Chinese women.) I answered, "I’m from New Jersey, but I’m Korean." He practically dropped his spatula. "Whaaaat? I never met Korean Japanese Miss Chin fromNewJersey!"heshouted.Thatwas the only time I’ve had someone  相似文献   

12.
正Late last year, at a meeting of UNESCO’s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Bali, Indonesia, China’s traditional shadow puppetry was included in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相似文献   

13.
台湾已经形成"台湾人认同",它是否与"中国人认同"互相排斥,是否可能成为"双重认同"的基础,两岸是否可能走向"双重认同"或"两岸认同"?对于这些问题,两岸学界与普通民众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详细分析种种不同的看法,从中探讨"双重认同"的可能性。此外,针对现有实现双重认同途径所依据的理论,即群际接触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讨论,提出突破双重认同的关键所在,希望两岸学界共同探寻中国式的理论,破解两岸关系的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4.
Long Xiang has been in Beijing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fter studying at college, he found a job and stayed in the metropo-lis.  相似文献   

15.
Macao helps its residents discover themselves through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acao, a tiny place less than 2.5 percent the size of Hong Kong, doesn't even have its own textbooks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former Portuguese colony has instead for decades used textbooks compiled in Hong Kong.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民族问题不断涌现,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这些严重损害了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定.构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是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可题.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冲突论”和“一致论”在界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无疑都具有片面性,基建与此基础上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整合思路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文化与公民文化具有内在的粘合作用,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培育新的公民文化应当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正>To penetrate global markets,Chinese enterprises may first have to ask themselves a question:"Who am I?"In contrast to panel discussions held elsewhere in the Dal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 on September 10,the mood surrounding the event"The Global Rise of China’s Entrepreneurs"held in the building’s studio was decidedly more festive.Instead of a single moderator addressing questions to guests in a solemn fashion,this gathering featured two photogenic TV reporters—one male and one female—who flitted from guest to guest,poking gentle fun at each  相似文献   

19.
对6项以同一性地位模式理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研究结果表明: (1)中国大学生的同一性类型以扩散型和延缓型为主,排他型和成就型所占比例较低. (2)中国大学生的同一性发展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同一性发展状况总体优于女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