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基本原理犯罪心理测试的题目主要由两大类构成——准绳测试题目和隐蔽信息测试题目,以CQT(准绳测试法)和GKT(犯罪情节测试法)为各自代表。美国的心理测试人员主要采用CQT,中国和日本更多地使用GKT。  相似文献   

2.
1GKT测试法的再认原理心理学通过对记忆的研究,认为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我们感知过的,思考过的,体验过的和行动过的事物及感知过的情绪都可以成为个体的经验而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在以后生活的适当时候回想得起,或当他们再度出现时能认得出来。GKT测试法也就是运用再认法来测定被测人对案件具体情节记忆的保持量。罪犯与无辜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作案情节及现场进行了有意或是无意的识记,留下了记忆痕迹,而后者对此一无所知,记忆中没有相关内容。当运用GKT测试法对案发时间、地点、出入现场的路径、关键物…  相似文献   

3.
论犯罪知情测试相关项目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兢 《政法学刊》2003,20(4):59-61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的犯罪知情测试(GKT)法对测试条件有较高要求,主要是保障测试相关项目的有效性。实践中影响CKT测试相关项目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测试人员应当认真分析案件材料,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选准有效相关项目,并做好测试中的校正与评估,确保测试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吸毒人员长期吸食毒品,其生理、心理情况与正常人群存在很大差异,应用GKT测试法对吸毒人员进行了模拟犯罪的心理测试,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吸毒人员能否进行测谎做出了科学的评判。该研究项目获昆明市科技进步奖(获奖证书编号:2007KKR3—25)。[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目前,心理测试技术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需要,不同的案件条件,以及不同的被测试人,选用不同的技术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常用的技术方法CQT和GKT各有优缺点,GKT方法的优点是在犯罪情节保密程度高的情况下,认定结果的准确率相对较高,这种方法测试的是人对目标问题的认知反应,方法应用和测后评图易于掌握。但缺点是对测试案件需要提供的条件要求也较高,有些疑难案件,尤其是久侦未破的案件,往往是缺少可以利用的GKT问题,无法满足GKT方法测试所需要的条件要求,因此,应用范围相对较窄。而CQT测试方法的优点是涵盖面广,是目前国…  相似文献   

6.
罗开卷  李伟华 《犯罪研究》2007,(1):15-21,29
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就是以民族主义为思想基础,采用暴力等手段打击无辜者以制造社会恐慌,以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治或取得政治优势目标服务的犯罪。我国的恐怖主义犯罪主要是由民族主义引发的,突出表现为西藏“独立”和新疆“东突”问题。在防范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中,政治和刑法手段只能治标,社会政策则是治本之策。通过完善和加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经济、语言、教育、移民和宗教等政策,消解民族型恐怖主义犯罪思想基础的民族主义情绪。  相似文献   

7.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犯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生物电子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利用专用心理测试系统,通过微机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参数,以此推断被测人心理上与案件事实相关对应的记忆痕迹,进而判明被测人是否“无辜”或为犯罪嫌疑人。这项技术是通过犯罪心理痕迹的动态描绘,编制测试题目,经过测前访谈、实际操作测试和图谱评判,探查把握被测人情绪记忆心理痕迹的相关程度,以此准确地将无辜者和涉案人员区分开来。我局自购置了SPS型心理测试仪以来,不断地将这项高科技手段运用于侦查破案,相继破获…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逮捕条件问题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审查逮捕的实质要件作了调整,面临依然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如何正确掌握逮捕条件,充分运用审查逮捕职能同犯罪作斗争,是审查逮捕部门直接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笔者认为,正确掌握逮捕条件必须把握住以下环节:1.及时更新观念是正确掌握逮捕条件的基本前提。更新观念就是要树立宽严有度的执法观,在实践中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正确处理保障无辜者不受追究与及时有力惩治犯罪之间的关系。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适应社会主义民主和保障人权的需要,突出对公民及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  相似文献   

9.
查办徇私舞弊罪的法律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有关向私舞弊犯罪的罪名中,有5个涉及到“前提罪”的认定问题,即枉法追诉裁判罪、打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放纵走私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帮助犯罪分于逃避处罚罪。所谓“前提罪”,实践中又叫“原罪”,是认定一些河私舞弊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前提。刑法规定这些罪名的询私舞弊犯罪以‘“前提罪”为构成条件,但未规定这些“前提罪”要认定到什么程度本罪才能成).是有证据证明有“前提罪”,还是要经法院判决有“前提罪”,询私舞弊犯罪才能成立?根据刑诉法第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  相似文献   

10.
“犯罪黑数”或称犯罪未知数,是指确实存在的犯罪活动没有在犯罪统计表上反映出来的犯罪数,也即是没有被揭露或没有受到司法机关追诉和审判的犯罪数。“犯罪黑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黑数”,就是犯罪事件已经发生,犯罪人和其所犯罪行均未被司法机关发现;另一类是“相对黑数”,有三种情况:1.犯罪事件已经发生,司法机关已立案侦查,由于没有找到犯罪人或证据不充分,不能定罪处罚;2.司法机关对已经归案的罪犯,只查明  相似文献   

11.
从检察机关认定的事实看,黑龙江肇东市公安局副局长刘永富多次授意手下两人对无辜者隋洪建等“嫌疑人”采取逼供行为,由抽打而“上绳”,由往指甲缝中扎牙签而往伤口上撒盐,等等,致使隋洪建等人“轻微伤”。这一冤案造成隋洪建与家人、亲戚、同事共16 人被羁押累计7000 多天(折计19年之久),其中隋洪建等4人被判处4年半至5 年有期徒刑,8 人被关押5 至10个多月不等,4 人被关押3 个多月以下。一起凶案,竟然卷进那么大一群无辜者?泱泱大地,皇皇国法,居然会发生这样的冤案。幸好苍天有眼,真凶终于落网,隋洪建等人才有洗冤的一日(载6 月4 日《中国…  相似文献   

12.
第二章犯罪第一节犯罪的概念及阶级性这一节学习的重点有两个:(1)了解犯罪的一般概念,尤其要掌握《刑法》第10条“但书”规定的内容(即“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并注意同”免予刑事处分”的区别.“免予刑事处分”的判决是以确认被告人犯罪为前提的,而“但书”规定则表明行为人的行为尚不构成犯罪.(2)把握犯罪三个基本特征的含义、地位和相互关系,注意从内容、本质、可变性和三特征的关系上去说明严重  相似文献   

13.
陈兴乐 《政法学刊》2004,21(3):80-83
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侦查系参与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司法心理测试技术、设备及应用研究,承担应用研究子专题任务。课题组采用实验研究和现场实案测试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重要成果。其成果主要内容如下:测谎技术用于区分犯罪施行者、知情者和无辜者研究;反测谎识别及其对策研究;测谎技术在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应用研究;测谎基础理论的探讨;测谎技术应用情况;本课题研究对测谎技术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4.
刑法中的行为应当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人的目的支配下的行为。不能用“行为”这一概念去统合犯罪的各种样态,但任何犯罪中都要有行为,从而在其逻辑之下实现从“犯罪是行为”到“犯罪有行为”的转变。行为不再是犯罪的上位概念,而成为犯罪成立所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有组织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和流氓恶势力犯罪 ,是“严打”整治斗争中要重点打击的犯罪。正确把握这类犯罪的特征 ,界定其相互间的区别 ,对依法“从重、从快”打击犯罪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办案实际 ,对这类犯罪的主要特征、区别及如何认定 ,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丽霞  赵红星 《河北法学》2005,23(10):132-135
世界范围内有组织犯罪令人触目惊心。有组织犯罪在中国特指黑社会组织或者黑社会性质组织所实施的犯罪。在新形势下,有组织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数量上迅速增长,质量上正向典型的黑社会犯罪演化;装备更趋现代化;犯罪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化”趋势更加明显;犯罪手段上越来越重视“软”手段的运用;犯罪活动呈现跨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一些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这可能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男女平等”。在近几年的腐败丑闻中,女性贪官也开始占据媒体报道的头条,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她们或是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或是在人事管理部门卖官鬻爵,或是管理公共项目时中饱私囊,或是与男性官员同谋半推半就。女性的宽容、善良和美好,被贪欲破坏殆尽。我们找到与女性贪腐犯罪有关的四个关键词,或许能够梳理这些原本不应当发生故事背后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有组织犯罪”在希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给希腊带来严重成胁。希腊国内现有“有组织犯罪”的相关数据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相关实证研究更是匮乏。为弥补这一缺陷,文章在对香烟黑市、赃车及其零部件市场、可卡因市场三个非法市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而这些结论与现有官方以及媒体报道的“有组织犯罪”现状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交通肇事犯罪有愈加增多的趋势,特别是今年发生了几起恶性交通肇事犯罪,引来理论界的各诸多争议。本文就其中颇具代表性的“5·7杭州胡斌飙车案”展开定性分析,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对我国刑法关于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完善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20.
关于犯罪目的概念的表述,我国刑法论著大致有两种。其一如:“犯罪目的就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结果。”“犯罪目的是犯罪人希望通过犯罪行为所要达到的危害结果。”“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侵害了一定犯罪客体、并能够给这种犯罪客体造成损害的结果。”其二如:“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目的是犯罪人主观上要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结果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