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7,(5)
本文以历史军事地理的角度就宋太祖平定李筠之乱这一军事行动进行论述,讨论当时双方所面临的军事形势、上党地区与华北地区的交通路线以及双方对上党地区地理形势的认识和利用。揭示上党地区特殊的军事战略价值以及地理环境对战事的影响。认为地理环境是古代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工具,能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一方,更有机会夺取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消极影响也十分突出.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迫切的任务是反帝反封,争取主权独立和国内民主,不是"重建大一统",也不可能"重建大一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追求的社会发展,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不是要"重建大一统";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仍然要争取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努力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这与"继续维护和最终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有本质的区别,不容混淆.  相似文献   

3.
"大一统"的社会整合机制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必然性,是人的历史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从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制度创新的历史时期,和两千多年前不同的是,这次的制度创新不仅是要解决吃饭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富强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一次的制度创新也不可能仅仅在自身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产生的社会机制的作用而运行.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在引入的西方的社会分工机制的推动下,中国传统的"大一统"社会结构正在和已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西方海洋地理环境而言,中国古代在特别宜农的地理条件下,社会分工和商业之不发达,是显而易见的。这其中固与历代王朝存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绝大关系,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之产生和经久不衰,本身也有地理方面的原因。抑商政策之能通行数千年而不变,首先表明该社会对商业的依赖性本来就不大。相反,在欧洲那种不太适宜于农业却很有利于工商业、海运业的地理条件下,即使再强悍的政府也恐怕难以像中国那样,长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相似文献   

5.
李西堂 《各界》2011,(11):32-32
历史的道路是一定时期追求物质利益的人们,按照效益最大化与活动最省力的原则,普遍做出的一种自然选择。而地理环境当初对一个民族道路的选择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宜衣的地理环境导致商业不发达,进而没有形成强大的城邦市民社会,却彻头彻尾地形成了单一农业社会而在这种社会,分散的农民平时缺乏便于充分表达民意和议政的公共场所(如公元前6世纪,郑国子产一度保留的“乡校”),因而很难形成民主政治传统,却为强权和专制培育了深厚的社会土壤。  相似文献   

7.
吴邦国 《党政论坛》2010,(24):18-19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农业基础薄弱,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1%,比发达国家低了约2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农业不仅面临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沉重压力,还面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土地自然力可持续性,发展低碳农业的新挑战。因而,梳理国内外农业支持政策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其特点和研究前景,对于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会提供良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平  杨西锋 《党政论坛》2010,(13):62-63
一、关于政治认同概念的不同界定 一般认为,政治认同的概憬架老奚日淄崤巴尴幔玑×B×翌森堡姆最早提出的。罗森堡姆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这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  相似文献   

10.
方熔 《民主》2010,(1):33-36
<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可以列举很多,如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意识、关心民生和邦国的理念、坚定不移的入世思想、奋斗不息的务实态度、修身内省的自强品格和百折不挠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我在这里主要讲讲  相似文献   

11.
王晓峰 《学理论》2008,(8):12-16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183;萨克斯与其他经济学家合作,对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是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开始改革的,其经济结构与东欧及前苏联显著不同;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双轨制”的改革和财政联邦制;中国经济增长有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制度向着加速非农业部门的方向变化,另一个是工业作为无可争辩的、主要的增长引擎的出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二是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梁謇 《行政论坛》2012,(6):85-89
未来十年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农业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与挑战,改善与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势在必行。未来十年,我国应围绕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总体目标,不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优化农业补贴结构,改进农业补贴方式,创新农业补贴管理体制和建立健全农业补贴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衡量一个政党的政党性,主要依据于这个政党是否具有阶级或阶层性并且能够代表这些阶级或阶层利益,同时,是否具备必要党员、纲领、组织机构以及是否围绕着取得政权或者参与政权而存在。显然,中国参政党都符合这些标准,具有名副其实的政党性。尽管如此,部分不明事理或别有用心的人仍然对中国参政党所具有的阶级基础的历史性转变、不以夺取政权而存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些特性提出了质疑。对这些问题作出强有力的理论回应,是一个理论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理论责任。  相似文献   

14.
徐复  谭丽英 《求知》2001,(11):10-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体现。毋庸置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必须遵守这一组织所制定的各项规则,包括《农产品协议》和《中美农业合作协议》的规定以及中国政府在“入世”的双边与多边谈判中的所有承诺在内,这将对我国农业产生深远影响,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空间,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军校开设《中国历史地理》这门人文选修课,具有军校的一些特点,比如学时少,理工类学员的历史、古文基础较为薄弱等等。为使教学尽可能地贴近学员实际、贴近军队实际,教员应当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一是选择合适可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二是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三是运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一、“翻番”问题与基本国情矛盾 新中国五十多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主产品供需基本可以保证总量平衡,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人口增长翻番、人均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了一半的情况下,仍实现了粮食产量翻番:分别从1949年的410亿斤/4.5亿人,增加到近年来的1万亿斤/12.6亿人。 然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农业的不断大丰收导致了农产品的销售困难,种植业从过去所说的低效  相似文献   

17.
赵海均在《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1月12日撰文指出,目前中国社会正面临三大形态变化。第一,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步放  相似文献   

18.
这8年间,他在中科院工作的时间比在美国大学工作的时间还长 与中方科学家的成功合作得益于中国良好的发展环境。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道路的经济逻辑与20世纪欧洲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逻辑本质不同。只有科学创设中国政治经济学,才能准确表征中国特色经济逻辑,保障中国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良性运行。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哲学表达,亦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发展逻辑。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经济逻辑,只能是在合法和合理地使用资本逻辑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经济逻辑与马克思原初剩余价值逻辑和唯物史观逻辑具有同一性,只能是对资本逻辑进行批判的经济逻辑和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20.
祝彦 《党政论坛》2011,(16):34-35
“托派”曾经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很有“敌意”的概念。受当时大背景的影响,“中国托派”也是在凄风苦雨中挣扎生存的。1952年12月22日大陆的“托派分子”一夜之间销声匿迹,直到1979年后随着郑超麟这一名字在媒体上的出现,“中国托派”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