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晶 《学理论》2013,(23):252-253
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官制度,从清朝建国之初,就确立了"文治"国策。在清代",孝"观念渗透了官僚制度的各个方面。"孝"是为官的必备品德。丁忧制度便是清代官僚制度中体现孝道的一项重要政策。丁忧是指官员遇有父母等长辈之故,而离任治丧守孝之制。从清代文官丁忧守制期限、官员丁忧的报丧程序以及清代丁忧官员的范围扩大,来阐述文官的丁忧制度。  相似文献   

2.
治国先治吏,吏治则国治。官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官德是官员所应恪守的职业道德,是官员工作生活、思想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从政之道、用权之德。官员的道德程度往往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尺度。官员,代表着政府形象,其一举一动都具有示范效应,官位越高,效应越大。官德的任何缺失,往往都会通过权力的链条,产生放大效应,影响到整个官员群体的信誉,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据史载,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防止官吏腐败,每逢启用一批地方官员,总要亲自告诫预任官员: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井虽不满,但却能每天汲水,长久不断。若是四处搜刮民财,就是手段再高明,也难免东窗事发。而一旦事发,就要受牢狱之苦。  相似文献   

4.
王元 《各界》2013,(5):42-45
虞翻是江南会稽郡余姚人,老爸虞歆曾经做过汉朝最南端的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太守。虞家五代都是研习《易经》的大师,虞翻少年时便好学不倦,后来终成一代学术大家。年轻时,虞翻做了会稽太守王朗的功曹。此时正逢汉末三国乱世,虞翻32岁时,小霸王孙策横扫江东,逼近会稽,太守王朗聚集万余兵马,准备抗拒。虞翻正在服父丧,闻讯去面见王朗,说:“孙策来势汹汹,我们这点力量不是对手,还是躲避为好。”  相似文献   

5.
吏治,指通过对官员作风和政绩的考核,从而形成的对官员选拔、任免、监督、弹劾、惩戒的体制。吏治的实质是通过对官员队伍的治理,进而达到对国家的治理。国家的治理,实则是治吏。吏治是否清明,实属国家盛衰之系,安危之计,存亡之道。吏治为国家治理之源头,吏治为百治之首。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事实说明,官吏的腐败,司法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他腐败的重要原因。”当前,吏治腐败已成为影响人心得失的主要矛盾,已成为最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已成为制约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澄清吏治,赢得人心,必须选…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问责的困境 1.外部问责缺位。问责是因授权而产生的。授权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人民对政府及其官员均授权,即外部授权,与之相对应的是外部问责;二是政府对官员、上级对下级的授权,即内部授权,与之相对应的是内部问责。所谓内部问责,  相似文献   

7.
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入法:必要与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国 《行政论坛》2010,17(1):56-61
腐败是制约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顽疾,官员财产申报入法,是预防与惩治腐败的基本路径,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但就当下中国,严格说来,仅有相关的党政文件而无真正意义的官员财产申报法。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入法的必要性在于:官员财产申报入法,耦合了官员社会角色担当;官员财产申报入法,彰显了现代法治精神;官员财产申报入法,体现了公众知情权与官员隐私权的博弈;官员财产申报入法,顺应了世界治腐潮流。通过文本解读与案例实证,透析现行规定的缺失与立法阻滞的枢要,提出官员财产申报入法的主要理路在于:在宪法框架内渐进推动官员财产申报入法;完善官员财产申报法的逻辑结构;健全官员财产申报法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培柱 《党政论坛》2008,(20):62-64
“添了麻烦”掀起波澜田中首相一行抵京的当日下午,中日双方就邦交正常化的谈判立即正式展开。谈判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中日两国总理与首相的小范围限制性会谈;二是两国外长的会谈;三是双方主管官员级别的工作会谈。两位总理和首相主要就重大的原则问题进行陈述并交换意见,外长根据首脑会谈的精神和指示,商讨起草联合声明,由主管负责官员具体落实文字。  相似文献   

9.
吴歆 《党政论坛》2012,(8):42-43
中央和地方双向交流任职、从基层遴选公务员、工人农民报考国家公务员、基层官员集体“充电”……2010年,中国在官员选任制度改革方面打出的“组合拳”,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公务员的选拔,到各级党政官员的晋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持续了许多年,但与之十分不和谐的是,职业精神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却越来越成为一道坎,其中愈演愈烈得假冒伪劣和官员腐败尤为突出,仅此两端就足以显示.培育职业精神刻不容缓。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如今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本文就与职业精神进步有关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为官者羞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农民张臣伙同他人冒充中央领导亲 属,以帮助官员跑门子、“活动”提拔为由进行诈骗并屡屡得 手,其初衷之荒唐、情节之滑稽、结果之恶劣,不能不令人震 惊、令人愤慨,不能不令人蒙羞、令人深思。 行骗者投其所好,受骗者官迷心窍,可以说这是张臣一伙行 骗得道的基本原因。那些不安分的官员想提拔想昏了头,就像鱼 儿饿昏了头一样,一见诱饵就上钩,于是成就了骗子的心愿。  相似文献   

12.
《廉政文化研究》2014,(1):92-92
行政问责与处分机构的确立,是行政处分制度得以贯彻的前提。封建社会,官僚体制相对健全,对官员的行政问责与处分历时很久,其问责与处分机构的调整确立也在不断完善与成熟,最典型的则是清代之雍正朝。雍正在位十三年,基本完整确立了官员的行政问责与处分机构体系。这个体系不是由一个单独机构,  相似文献   

13.
编后语     
权力与责任是不能分离的,有权力就必然有责任。行政问责,是通过追究官员确实应承担的责任,促使官员合法、正当地行使手中的权力,使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真正负起责任。这种对政府官员出现言行不当或违反民意的行为而对其进行道德和政治责任追究的机制,充分体现了权责对等的管理原则,弥补了纪律和法律追究的空当或不足。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的廉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 以前,贪污腐败是 英殖民当局的宿疾。人们评价当时的政府是“机构腐败成风,官员贪污成性。”行动党在竞选中向选民承诺,它执政期间要建立起廉洁正直的政府。几十年来,行动党一直致力于廉洁政府的建设。这期间,它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确有独到之处,十分引人注意。急速地培养和重用奖学金获得者行动党执政后,要兑现对选民的承诺。然而,面对那些已将贪污受贿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大批官员,一时无法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又不能立即将他们解职或调离。虽然在新的政府领导人的严厉监督下,官员中的贪赃枉法之…  相似文献   

15.
钱贺进 《党政论坛》2013,(12):24-24
经济体制改革意味着在行政管理改革中对于官员权力的分解和让渡。特别是当许多人把官员群体看做既得利益者之时,官员们怎么看改革?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肖唐镖,近年来连续对官员的政治态度进行调查,内容涉及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6.
明代巡按、御使、巡抚、总督任内要向朝廷举荐优异官员并纠劝不称职官员,谓之“风宪官举劾”。该制度产生以后,负责举劾的官员陆续增加;举劾范围愈广,由文官而及武官;举劾周期趋于固定,成为明朝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并且是铨选的基本依据。尽管体制日浙完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弊端:一是举荐有限额,纠劾有指标;二是风宪官违例举荐部分官员,遂产生正荐、提荐、并荐、咨荐、揭荐等名目;三是风宪官举劾不实,官员行贿求荐。风宪官举劾制度的发展最终背离其设立的初衷,既不能充当“朝廷耳目”,又不能将真正有才干的官员选拔出来。  相似文献   

17.
俞可平 《团结》2007,(2):24-24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试想,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要得到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其权力要受到公民的制约,他不能为所欲为.还要与老百姓平起平坐、讨价还价。单这两点,很多人就不会喜欢。因此,民主政治不会自发运转,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9,(3):138-144
高效的公共危机预警对危机治理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曝光的公共危机事件却频频暴露官员的消极预警现象。厘清官员消极对待危机预警的行为动因有助于探寻纾解之策。基于我国层级政府的层层加码传导绩效压力的行政发包制背景,探讨水平层面的官员在政绩信号锦标赛的强刺激下面对危机预警的策略选择,及对之负有监督职责的上级的相应策略,在对上下级策略组合的比较分析后发现,通过降低官员政绩考核强度,建立全面政绩考核体系和弹性化政绩考核方式,提高危机预警监督中事前惩罚的可置信程度,改变危机发生后重结果轻过程的事后惩罚方式等措施有助于推动官员在公共危机预警中选择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19.
眭达明 《各界》2011,(12):65-66
武则天时期,朝廷有位官员叫张衡,虽是令史(俗称吏员或胥吏)出身,但官阶已到四品,如果再升一级,就成了三品官员。唐朝的三品是个什么级别呢?如果拿现在的官职来对比,那么四品是司局级或副部级,三品就是正部级了。不仅如此,在唐朝,有些三品官员如能加上“同平章事”头衔,还是实质上的宰相。所以在唐朝的官场上,从四品到三品是个很难爬...  相似文献   

20.
李松 《党政论坛》2008,(24):23-23
近年来,各级党政官员中,兴起一股愈演愈烈的“出书热”。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官员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确实为社会奉献了一些好作品。但遗憾的是,有些官员出的书却质量低劣,且并非本人所作。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官员出书费用也由公款埋单,出版后通过自身权力资源,将书推销给下属单位和个人,把卖书款放人自家腰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