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似乎疏漏了这些,我们当父母的没能尽到责任一般。但大多数人并不在意抒好的精神代代相传,而是希望能将更多的财产以及获取财产的机会留给后代,希望他们生活得比自己富裕、美好。其实,愿望和效果时常背道而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每一份财产都是一个绊脚石。这话也许过份些,但道理很深刻。有个故事更耐人寻味。唐朝大将郭子仪平安史之乱立了大功,退职时皇上赐他盖一座汾阳王府。有一次他到工地监工,吩咐把地基打牢些。一位泥瓦匠说,王爷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不知足了多少府第,只见房屋换主人,…  相似文献   

2.
在普朗克60大寿的宴会上,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番意味深长的祝词。他说在科学的殿堂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是怀着各不相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来的。爱因斯坦根据科学创造的动机把所有的科学家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人是从纯粹的功利目的出发,把科学作为一种获取生活报酬的手段;第二种类型的人则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娱乐,因为科学能够给他们某种超乎常人智力之上的快感,他们通过这种娱乐来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与雄心壮志的满足;而第三种类型的人则既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消遣。  相似文献   

3.
郭红敏 《侨园》2011,(12):62-63
周恩溥是周恩来总理的亲弟弟,他去世时46岁,撇下了妻子王兰芳和唯一的血脉周荣庆.1957年,周恩来让从部队转业的周荣庆到基层锻炼.于是,王兰芳母子俩在河南省焦作市一直生活到病逝.如令,王兰芳的儿媳和孙儿仍生活在焦作.几十年来,在周总理夫妇的教诲和人格力量的影响下,她们没有以周总理亲属的身份自居,而是过精简朴低调的生活,传承和延续了伟人的家风.  相似文献   

4.
施平 《瞭望》2000,(27)
怀有偏见的人,往往看不见最浅 近的事实。遗憾的是这个世界 上总有一些为偏见所左右的人。 中国的西藏很引起西方一些人的兴趣。这不奇怪。西藏地处世界屋脊,雪域高原,引人遐思。那里的人民怎样生活,他们的风习如何,他们的宗教怎样,他们的文学、艺术、医药、教育以至服饰、饮食等等,一句话,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一切有求知欲望的人都会关注。不要说外国人,就是中国其他省区的人,也都很想亲眼看看。这几年,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就是这种好奇与求知的表现。 但是,在西方,有一些人对西藏的关注却似乎另有目的。他们一不去…  相似文献   

5.
喻晓洁 《学理论》2013,(20):164-165
在历史的潮流里,能真正被后人称为"大师"的,为数不多。但是笔者认为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帕布罗.毕加索在很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两人处于不同的领域,但是有着很多非常相似的人生际遇。他们都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并把立体主义的影响灌输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去。他们都追求无拘无束的精神,他们对艺术对建筑那非常相似、执着、近乎疯狂追求的态度,让人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6.
生存与尊严     
亦正 《学理论》2008,(9):13-13
常听到一句感叹某一类人的话:“为了生存,没有办法才那样。”也就是说:为了所谓的生存,宁可失去尊严。比如:跑官要官者(他们绝不是生活窘迫之人),往往很清楚自己在没上去之前的低三下四,没有尊严。但他们会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安慰自己,如些错解,于是成为恶性循环,跑要成功者会让下面的人也同样失去尊严。  相似文献   

7.
居住在澳门的葡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葡萄牙本上来到澳门的葡人,如葡国派到澳门的官员、技术人员、葡资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等。这些人到了规定的期限会返回葡萄牙。第二种是“上生葡人”,即葡萄牙占领澳门后葡人与华人或与其他种族人士通婚所生的混血儿,以及长期或数代在澳门生活的葡人后代。土生葡人是澳门人口的一个特殊问题:首先,土生葡人在澳门已有深厚的基础。他们一方面接受葡国的教育和文化,方面又受到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其次,土生葡人大多在政府机构中任职,熟悉澳门政府运作。…  相似文献   

8.
灵山 《理论视野》2010,(12):50-51
曼德尔·克莱顿在其《英国民族性格》一书中曾写道,“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把它的过去如此完整地带人了现代生活”。实际上,这句话未尝不可以用来描述美国人与历史的关系。众多世界历史人物被雕刻在联邦最高法院建筑物上,美国历史上的每一位首席大法官,无论他们当中的有些人曾经做出过在今天看来多么荒唐的裁决,都在联邦最高法院的大厅(主走廊)中有其雕像的容身之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人与历史的贴近。当然,美国人对历史的重视并不是停留在做这些“表面文章”上,实际上,他们将历史融人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9.
超现实主义三巨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娜 《学理论》2009,(32):134-134
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产生打破了常有的形式,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在观者眼前,把现实和梦幻相结合是他们创作的初衷,超现实主义三巨匠以他们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诠释着他们的艺术。多面的、矛盾的、孩童化的角色分别注入他们的创作骨髓里,为超现实主义又平添了一笔辉煌。  相似文献   

10.
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贞元三年,唐德宗外出打猎,不意于深山老林中偶入农户赵光奇家,赵光奇见是皇上,诚惶诚恐,但皇上非但没有怪罪,反而仁慈有加,询问起赵家的生活情况。当得知赵家深受差役赋税之灾,生活十分困苦后,“龙心”顿发慈悲,于是“金口”大开,免除了赵家的差役赋税,赵光奇深感至恩浩荡,感激涕零……按理说,对于唐德宗的这一“仁慈”之举,史书上应大加褒扬才是,但司马光却不以为然。反而大为叹息,说唐德宗是一个“难得明白”的糊涂君主,称不上“仁君”,而后人也确实把唐德宗骂为“猪皇帝”。…  相似文献   

11.
王瑗瑗 《各界》2010,(10):6-9
王近山的婚变,曾轰动全国、震惊中央,可有关这段公案真正的内情却鲜为人知。那么,将军与妻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与小姨妹的绯闻到底是怎么回事?离婚之后他们三人各自的生活命运又会怎样?王近山与韩岫岩的女儿王媛媛,首次向世人揭开了将军离婚的真相,讲述了一段令人嗟叹的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12.
有些人“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的功夫都没有”。在我们这个时代,总有一群人在我们后面追赶着,使我们心头没有片刻宁静。 现代人的生活被匆忙、焦虑和排挤三者所包围,每天都是这样紧张,神经都绷得这样紧,生命似乎悬在半空中,老是在那里蹦蹦跳跳。  相似文献   

13.
政工短讯     
三角集团“三讲”教育“四到位”山东三角集团是国有大型企业,年利税到2亿多元。在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中,他们坚持四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干部中广泛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时间人员到位。在集中活动时,不得迟到早退,缺席的要补课。三是学习内容到位。除必读篇目外,他们还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自编教材,人手一册。四是联系实际到位c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问题、挖根源、提办法。对自我剖析不深刻的,要与其谈话,进行第二次剖析。“三…  相似文献   

14.
北京的陶然亭公园里,有一对墓碑。它们竖立在那里,已有五十多年。两位墓主:一位是我党早期著名的活动家高君宇;一位是二十年代女作家石评梅。他们二人,不但以品格、文章为人们钦敬,而且,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深为时人与后人仰慕。高君宇(高尚德)早在“五四”运动时,就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代表。一九二○年当选为北京社  相似文献   

15.
北雷 《侨园》2011,(10):18
在辛亥武昌首义时,有三位年轻人是策动武昌起义的重要角色,他们就是名闻全国的“三武”——孙武、蒋翊武、张振武.由于他们三人的名字中有一字相同,地位也大致相当,而且又都是武昌起义的风云人物,故人们称他们为“首义三武”.  相似文献   

16.
亦正 《学理论》2009,(1):86-86
我始终认为,世上的任何人,首先都应该是个平凡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吃着人间烟火,不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凡夫俗子,而并非整日活在风花雪月诗酒花中的离尘雅士或仙人。一切一切的圣贤、英雄、豪杰也不例外,他们同样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只不过是在“圣贤、英雄、豪杰”等的光环照耀下,我们犯了高推圣境、神化英豪的错误,于是他们似乎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相似文献   

17.
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瞭望》2000,(51)
2000年11目 30日这一天,距离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完成还有30天,本刊驻贵州、山西、青海记者,分别走入三个贫困农民的家庭,感受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贫困,和为了摆脱贫困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别了,“伊苏屯”刘剑欣巴尔扎克在其名著《搅水女人》中,逼真地描绘了巴黎附近一个叫伊苏屯的地方的人:一条公路即将修到该地,当地人担心公路一通会破坏他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硬是迫使政府将公路改道。有人劝当地人,一顿饭不必吃那么多面包,改吃些肉类,他们也知道...  相似文献   

19.
唐璐 《党政论坛》2009,(22):50-51
索尼娅·甘地/拉胡尔·甘地作为尼赫鲁一甘地家族后人,索尼娅和拉胡尔目前分别为印度国大党主席和秘书长,却没有在政府中担任任何公职。尽管如此,谁也不会否认,母子二人对国大党政府现行对华政策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母子俩在对华政策方面很少发表公开发表言论,不过索尼娅2007年访华时在清华大学发表的演讲令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20.
倪敏芬 《学理论》2013,(6):80-8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宅"生活,特别是在校学生,他们以"宅男""、宅女"自居。如何认识这一新的族群?他们为什么在人生黄金时期选择放弃传统的社群生活而加入"宅人"族?他们到底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这种选择对其自身和社会将产生何种影响?为了探寻答案,本调查报告以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宅人"群体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探讨大学生的"宅现象",让人们对"宅"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