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飞翔 《各界》2014,(12):93-93
1926年,36岁的陈寅恪结束了长达18年的国外求学生涯,应清华大学之聘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起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于陈寅恪此前长期潜心于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  相似文献   

2.
李兴濂 《各界》2014,(2):44-44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才高气傲。其实,他也有风趣和幽默的一面。1925年,陈寅恪进入刚刚创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粱启超、赵元任成为四导师之一。当时的清华,人才济济。陈寅恪在院中是最年轻的导师。他讲课,不是机械的照本宣科,而是旁通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并且庄谐杂陈。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相似文献   

4.
金强 《各界》2013,(4):72-74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学子,就被众多学术大家交口称赞为“天才”。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与其甫一见面,就称其为“天才”;钱穆谓其“天才英发”,并对其寄予厚望,“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同为清华国学院导师的陈寅恪盛誉“张君为清华近年学术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  相似文献   

5.
执行秘书     
周锡光《晚年的吴宓先生》提及,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曾访问冯友兰先生,先生说:‘雨僧(吴氏字)生,最大的贡献是在负责文学院时建立了国学院,并难得把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个人都聘到清华作导师。他本可自任文学院长,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难得的。’  相似文献   

6.
李兴濂 《各界》2011,(8):1-1
陈三立是何许人?乃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7.
今日挑花源     
鲁钊 《党政论坛》2008,(18):21-21
少时诵读《桃花源记》,神往陶公笔下那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没曾想到,桃源就在家乡,就在身边。据国学大师陈寅恪研究考证:真正的桃花源应在今豫西南至商洛,河南南阳内乡正属此间。  相似文献   

8.
1927年6月2日(农历5月初3),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附近的昆明湖,留下遗书一道。其中有言:“50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60多年来,关于王国维自沉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说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6种说法: “殉清说”。这是较早也是较普遍的说法,由清华校长曹云祥提出。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王国维的姻亲罗振玉均持此说。吴宓在王国维自沉当天的《雨僧日记》中写道:“王先生此次舍身,其为殉清室无疑。大节孤忠,与梁公巨川同一旨趣。”梁巨川是梁漱溟的  相似文献   

9.
黎东方谱名智廉,“东方”是他留学法国护照上用的名字,以后就一直未改。他说,以“东方”为名,含有对东方文化好好研究,努力保存的意思。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河垛场,,黎东方先后就学于上海南洋大学附中、北京清华大学,在清华攻电学,为国学大师梁启超最后之及门弟子。后在巴黎大学专修法国大革命史,师从法国史学大师马第埃教授。  相似文献   

10.
史飞翔 《各界》2013,(11):89-90
1902年,13岁的陈寅恪以自费生的身份留学日本。4年后,陈寅恪因脚气病发作回国。1909年,陈寅恪从复旦公学毕业,带着复旦公学文凭(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张文凭)再次登上了游学的轮船。此后,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一战”爆发后,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为什么不能安心读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了一天班的王闻达,回到 清华校园研究生宿舍时 已是午夜。他在一家摩托罗拉公司兼职,学校与公司之间来回要4小时的公交车程,每月往返20次,月薪1500元人民币。前些时,导师告诉他不要再做兼职以后,他说:“想了想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这学期课本都没翻一下。” 如今研究生做兼职现象在高校很普遍,像北大、清华、人大这样的高校,研究生做兼职的比例高达80%。据称,这与当前研究生待遇太低有关。在清华大学,一名研究生的每月补助只有260元,北大280元,人大250元。北京多数高校一般在260元左右。 北大计算机系…  相似文献   

12.
史飞翔 《各界》2013,(8):83-85
陈寅恪被中国知识界誉为“教授的教授”,他一生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历时33年,弟子满天下,其中不乏季羡林、周一良这样的文史大家。在陈寅恪众多的弟子中,有几个人是颇值得一提的。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门类里,被冠为"泰斗"、"大师"、"宗师"者不胜数矣.姑且不论这一顶桂冠戴在受者头上合适与否,总觉不新鲜;然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却只有一人:陈寅恪. 陈寅恪1902年13岁,随兄陈衡恪(师曾)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l 92 1年又赴德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知识为职志",留学计达十多年却无意追求博士学位.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研究院教授.  相似文献   

14.
薛凡 《学理论》2009,(20):129-130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学派之影响关系甚密。陈寅恪治史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广读博证的考据学风,善于疑古善于发现问题的史学思维和他的研究方向都是渊源与乾嘉学派。  相似文献   

15.
今日桃花源     
少时诵读《桃花源记》,神往陶公笔下那个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没曾想到,桃源就在家乡,就在身边。据国学大师陈寅恪研究考证:真正的桃花源应在今豫西南至商洛,河南南阳内乡正属此间。  相似文献   

16.
游宇明 《各界》2010,(12):1-1
陈寅恪先生一向与学生相处甚睦,但有两个学生他一直不能原谅,即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写文章批判过他的同一良和金应熙。  相似文献   

17.
记者:清华大学是无数中国学子向往的“圣地”,不仅造就了无数民族栋梁,在教育、科研的很多领域也一直领先于全国,成立深圳清华研究院在高校中也是一个创举,请问,清华大学离深圳这么遥远,是什么让你们钟情于深圳这块土地,选择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创办深圳清华研究院?  相似文献   

18.
刘梦溪 《各界》2014,(9):31-31
我们常常感到人文学术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内心常常充满了无奈。但读了陈寅恪先生的书之后,对他的学问有一定了解之后,我觉得,史学、诗学等人文学术是有力量的。陈寅恪先生的学问之所以有力量,因为他是大学问家,不是小学问家。能成其大,见得大体,所以有力量。就像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一样,王国维说他们的学问是能成其大者。还有,陈先生是思想家。简单以史学家目之,未免把他的学问看小了。他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材料考据者。当然,他文、史二学方面做了大量考证,但是他在甄别考证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常常放出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决定筹建国学院时,校长曹云祥听取了胡适的建议,实行宋、元导师制.并邀请胡适仟导师,但胡适推辞了,向曹云祥推荐了梁启超、王国维以及章太炎。梁启超和王因维同意了,章太炎坚辞不就,只好作罢。这时,身为国学院筹备处主任的吴宓向曹云祥推荐了当时还在柏林留学的陈寅恪。从现有的资料看来,曹云祥当时没有立即答应。  相似文献   

20.
施立松 《各界》2013,(12):90-91
一笑妆成伴白头 陈寅恪是典型的学者,他全部生命燃于学问,学问景区里,璀璨星云,高山仰止,他悠游自如,生活中他却笨拙不堪。唐贫婚前不识柴米,但作为一个老把油灯打翻的书呆子的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