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辛国清 《求索》2007,(3):94-97
法院附设ADR制度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考察传统社会法院附设ADR制度生成的理论背景,分析其种类、特征与具体的运作,进而从法理的角度进行评析,相信对构建我国诉讼内合意的纠纷解决机制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2.
刘冬京  徐文园 《求索》2012,(7):226-228
美国是ADR的发源地与主要实践场所,其中法院附设ADR是美国ADR的主要形式。法院附设ADR既具ADR的特性,又具准司法性,是实现诉讼机制与非诉讼机制功能互补的重要制度。美国的法院附设ADR在解决纠纷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相应地,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亦具备了实行法院附设ADR的立法和实践基础。构建我国的法院附设ADR制度,要从立法上加以规制,确立其原则和适用范围,对法院附设ADR的具体程序进行设置并建立法院附设ADR效力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民间悬赏”:私力救济不宜提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治文明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推动公力救济的完善化,并通过公力救济促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的进步,凡是能够通过公力救济解决的,就没有必要私力救济,这是公力救济的优越性及其基本义务和使命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对家庭暴力的回应,可能是忍受、回避(如离家出走,离婚),也可能是私力救济,还有可能诉诸公力救济,向有关机构申诉。由于公力救济机制不畅,实效性差,保护力度弱,范围狭窄,所以不少人选择私力救济,即通过私人的力量寻求救济,如反抗、以暴制暴、直至犯罪、杀人。  相似文献   

5.
法院附设ADR区别于传统的法院审判程序,在解决纠纷的方式上属于通过合意解决纠纷的机制,其在解决纠纷中的优势以及相邻权纠纷的特点,决定了在处理相邻纠纷中引入这一机制具有可行性.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相关经验,对于相邻权纠纷实行强制性的ADR,将ADR程序作为法院审理相邻权纠纷的前置程序.同时,对于法院附设ADR应从制度上予以规范,从而将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在当今社会中都会遇到数不清的困扰与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私力救济吗?显然需要,因为我们无法指望政府和社会能为我们解决一切。但仅仅依靠私力救济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能。而且私力救济在现阶段的中国只能作为公力救济的一种补充,它们共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可以相  相似文献   

7.
行走在公力救济边缘的私力救济,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权利救济方式。在现代社会,私力救济依然保持了它自己的领地。因为法律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强者的武器,所以弱者在寻求权利救济的时候,常常不得已采用私力救济的手段。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私力救济必然有其运行的逻辑,我们应该允许弱者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来实现他们自己的权利保护,这或许是一种代表权利主体自主性的私力救济和国家权力互动的新形式。它既有利于弱者的权利保护,也有利于国家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8.
社区矫正救济制度是建立在社区矫正目的之上而派生的一种制度,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中属于弱势群体,有必要建立矫正救济制度,充分发挥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社区扶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申诉、控告、检举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对矫正对象在就业就学、生活安置、法律事务、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实施救济。  相似文献   

9.
公平竞争权侵权是指行为主体侵犯其他主体所享有的公平竞争权的行为,实践中有政府侵权、市场主体侵权和消费者侵权三种类型。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公平竞争权的救济是相对粗疏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因此,我国需要在竞争法及竞争相关法中明确规定公平竞争权,并通过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相结合的方式来保护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权。  相似文献   

10.
李文东 《人民论坛》2011,(8):132-133
农民工出现工伤事故时,可通过公力救济和自力救济来维护自身权利,但这两种途径都存在明显弊端。因此,构建专门用于保障农民工工伤事故的救济途径十分必要,主要包括为农民工工伤求偿安排专人进行指导,缩短工伤认定异议的时间,加强对农民工职业病认定、救治及赔偿方面的有关措施,增强工伤事故防范意识等。  相似文献   

11.
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包括程序上的救济——执行异议和实体上的救济——执行异议之诉,但两者的法理基础并不相同,并由此决定了制度构建的不同。执行异议以执行行为违法为前提,基于执行行为的行政权属性,从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出发,应采取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相结合的方式。执行异议之诉不以行政行为错误为前提,而以执行当事人及案外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争议为基础,该争议构成独立的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2.
外国人入境救济权是保障外国人入境权的救济性权利,对外国人实现迁徙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外国人入境救济权的法律性质在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各国在出入境实践对外国人是否享有入境救济权也存在不同的做法,拟从相关概念的基础理论出发,立足于我国和国际社会相关国家的立法实践,对外国人入境权和入境救济权在外国人权利体系的地位作简要的法理分析,对现实的法律现象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3.
刘荣臻  包羽 《前沿》2011,(21):120-123
有元一代,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系列社会救济制度。具体包括:恩免之制、灾免之制、鳏寡孤独赈贷之制、水旱疫疠赈贷之制、京师赈粜之制、纳粟补官之制、惠民药局和常平、义仓制度等。这些社会救济制度中包含了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并重、政府救济与自我救济并重、政府提供多方面的救济、采用国家财经手段用于救济、采用各种手段保证社会救济物资来源和进行广泛救济等社会救济思想。  相似文献   

14.
在就业权诸救济方式中,劳动监察这种特定的行政救济方式具有预防性、时效性强、救济成本低等多种优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就业权受侵害时可直接通过劳动监察获得包括返还财物、经济补偿和赔偿、恢复劳动关系、停止侵害和排除妨碍等多种形式的救济。此类救济措施具有一般行政行为所具的各种法律效力,是保护劳工就业权的一种有效的、可靠的公力救济途径。但基于司法最终决定原则,法律上允许对劳动监察决定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可见就业权之行政救济在效力上又具有非终局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韩敬 《求索》2013,(10):201-204,121
世界范围内,诸多国家都从不同层面对住房权加以规定和救济,住房权的救济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通过宪法规定住房权予以直接或间接救济;二是通过普通法律规定住房权予以直接救济:三是州法院根据州宪法对住房权予以直接救济:四是通过适用或解释生命权对住房权予以间接救济。本文借鉴各国住房权救济的模式,提出我国可在宪法中明确住房权的地位和意义,并明晰国家保护住房权的具体义务;尽快出台《住房法》,通过高位阶法律救济住房权: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力求通过行政诉讼制度救济住房权。  相似文献   

16.
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损失,由于致害人赔偿能力有限、现行救济方式的局限性和立法上的不足等原因,往往得不到完全的赔偿,造成大量的被害人陷入经济上的困难,而形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建议完善附带民事诉讼、法院责令退赔和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等救济方式,同时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切实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调解虽已成为美国联邦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的主要手段,但其实施依然呈现于实效的有限性和适用的差异性。联邦法院受理案件总量中,仅有小部分进入调解;同时,调解的适用因统一调解规则的欠缺,而只能取决于各法院规则,故存在较大差异。为突破当前困境,美国现代调解的发展须着眼于调解理念与传统对抗制诉讼文化的融合,法院与民间调解组织的隔阂消除,以及调解的立法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保持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社会救济,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本省常住户口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给予的救助。社会救济应当保障救济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立社会救济专项经费:组织社会力量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救济对象开展生产自救;提倡和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和物资,支持社会救济事业;…  相似文献   

19.
王俊霞 《前沿》2011,(9):78-81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加强了被征收人权益的保护,但对被征收人的救济途径规定仍不够完善。要从源头上杜绝非法征收和野蛮拆迁,除了要重申公民的物权神圣不可侵犯,更重要的是赋予被征收人在征收及拆迁过程中享有完善的救济权利。这既需要通过行政程序规范政府的公权力,赋予被征收人事前的知情权、听证权、异议权等参与权,保障公权力限制私权利的正当性。还应建立事中紧急公力救助机制,正确引导被征收人紧急情况下自力救济权的适用。应完善对被征收人的事后救济制度,明确补偿安置纠纷的民事性质,取消政府就补偿安置问题作出行政决定的权力,赋予被征收人就补偿安置问题提起民事诉讼或申请仲裁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民个人反垄断侵权损害救济中存在起诉、举证和法官审理的困境。应设立专门法庭,培训专职法官,化解法院司法权与反垄断执法机构行政权的冲突,完善和细化相关法规,以摆脱公民反垄断侵权救济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