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光阴荏苒,我的老伴涂荫森已离开我和儿子整整一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和点点滴滴却常常在我们脑际萦绕,挥之不去。涂荫森1932年4月8日生于湖南长沙市,父亲是邮局职工,母亲是小学教员,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1949年长沙解放前夕,他已是教会学校雅礼中学高二学生。由于厌恶蒋管区的黑暗,向往解放区的光明,他参加了我党地下组织的外围团体"读书会",参与街头游行,还曾在白色恐怖下秘密保护地下党组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去世一年了,我常常回忆起他。他一生为党和人民做了许多工作。他勤政廉洁,一身正气;他为人正直,待人宽厚;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在回想往事时,我总会有一些冲动,想写一篇文章纪念他,却又不知从何处下笔。因为父亲生前从不在家中谈论工作上的事,我们做子女的对他的了解也只限于家庭生活。父亲去世后,我整理了他的遗物,走访了他  相似文献   

3.
正一程子华伯伯比我父亲吕正操小一岁,但是我们都叫他程伯伯。因为他的革命历史远早于我父亲,我父亲1937年入党,程伯伯1926年入党。他参加过叶挺指挥的北伐军、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和彭湃领导的保卫海陆丰红色政权的斗争。1929年,他成功策划了大冶兵暴,被中共中央高度赞誉为"模范兵暴第一声"。1934年,他在中央苏区瑞金接受周恩来指示到鄂豫皖苏区工作,一直担任红二十五军的主要领导工作。1934年底,他指挥作战身负重伤,双手致残,昏迷两个  相似文献   

4.
父亲是我心中的一座山,这座山消失之后,我心中茫然若失。他是一个普通的离休干部,他工资不高,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但他那拼命工作的精神,尤其是那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品德,却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1942年,父亲参加革命工作,任乡财粮主任,为我抗日...  相似文献   

5.
我老家是营口盖县(现为盖州市),解放前夕举家由天津迁来香港。 我50年代初期在北京读书,先后在洛阳、北京工作,1965年为建设西南大三线调到贵阳,沐浴过新中国的阳光,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直到70年代初,由于父亲年迈,来到香港,帮助父亲管理家族生意。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肩膀     
<正>我的父亲离开我5年了,可他宽大的肩膀却常常浮现在我的面前。父亲临走时非常坚强,没有说一句话,我守在他的身边,哭得肝肠寸断,看着他骨瘦如柴的身影,心里就如寒风吹袭一样。我的父亲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爷爷读过私塾,在当时的中国,职位和收入都还算理想。父亲兄弟姐妹们六个,他排行老五,但世事无常,在父亲8岁的时候我的爷爷就被日军抓青壮年当兵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父  相似文献   

7.
我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我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个是我的家庭环境,一个是我的工作环境。 先说说我的家庭。我的父亲是天津市电炉厂的一名老党员。1994年,企业不景气。发不出工资,可是他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有迟到早退过一天。当时,有好几家企业高薪请他,可他总说:“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作为党员、技术骨干,我不能背离企业。”  相似文献   

8.
怀念父亲     
正父亲去世一转眼已经五年了,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在我眼前。父亲年轻时,在大车班赶大车,他为人真诚、工作认真、积极上进,很快就担任了大车班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班长"这个称呼伴随了他一生。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在山区放羊。一天中午午休时,父亲突感右半身异常不适,一起工作的同志急忙开车送往医院,那时道路坎坷不平、路途遥远、医疗条件差,父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是抗大建校80周年,也正好是我们亲爱的父亲、开国中将刘忠诞辰110周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4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们身边,好像他并没有走远,只是静静地微笑着看着我们。忠孝难两全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成功人士大都是孝子。"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孝子。2004年秋,我前往四川省雅安市追寻父亲战斗和工作过的  相似文献   

10.
永恒的忆念     
正一这是一个叙述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2011年12月,我的父亲张文松(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离我们而去了。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我发现了一篇他未曾发表过的遗作,名为《没有碑碣的碑文》,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后来又延绵几十年的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以纪念他那平凡而可敬的姨母,纪念他的表弟——革命烈士张军(原名武烈)。父亲的姨母名叫武守玉,是他母亲的亲妹妹。姨母是一位平平凡凡的女子,却又命  相似文献   

11.
冯真 《求是》2001,(21)
解放前,父母亲在国统区工作,我随祖母在家乡。解放后我在北京,父亲南下工作,因此同父亲相处的日子并不多。父亲又是一个寡言的人,很少讲自己的事。但就在有限的接触和交谈中,父亲的一言一行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我对他的怀念也越来越刻骨铭心。!"#$年大革命失败后,反动势力的血腥气氛弥漫中国。父亲却毅然从日本回国投身革命,先是从事文学方面的工作,筹建左翼作家联盟,后来又根据党的指示从事地下工作。他告诉我,自己那时虽然不赞成中央在上海搞的飞行集会等行动,但还是去…  相似文献   

12.
朝圣     
正瑞金,是我们全家人心中的圣地。之前,我去过两次。小弟刘孟泽也去过,但大哥刘孟概、大弟刘竞文没有去,都想找个机会一起去看看。2009年10月5日,我同大弟、小弟、堂侄等人开车从兴国县城出发经于都江口直奔瑞金。父亲刘孔权很早就告诉我们,他年轻的时候在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木材公司工作过,毛泽东主席还送他到瑞金县城读了一年免费的苏维埃学校。这是父亲的光荣,也是我们全家的光荣。大概因为父亲会锯木板(两个人把原木锯成有用的木板,用于做房子之类),到瑞金时领导就叫他去中央政府木材公司,直接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因为还未成年,毛主席把他当作红小鬼。父  相似文献   

13.
在我的家里有一张攀枝花全景图,父亲生前总是把这张图摆放在书架之上,经常在图前驻足,久久凝视.父亲曾和我说过,攀枝花是他一生的骄傲.1991年3月,父亲去世后,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攀枝花的青山绿水间.今年是父亲去世30周年,我怀着追忆父亲的心情,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写出来,是追忆缅怀父亲,也是为了我不能忘却的思念……  相似文献   

14.
<正>1925年,父亲出生在江苏一个小商贩家庭里,由于孩子多,日子过得很艰辛。父亲十几岁就离开江苏,外出打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的生活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他是别人眼里的倔老头,却是我心里的好父亲。1949年,父亲随王震将军的部队从酒泉来到乌鲁木齐,在天山南北轰轰烈烈地开展大生产运动。1957年,父亲从乌鲁木齐到了农一师十场支农,也就是现在的农一师六团。一有空,父亲总会和我聊起他以前的"光  相似文献   

15.
父爱无垠     
吴志国 《正气》2000,(1):53-53
新世纪的头一天———2000年元旦 ,是我亲爱的父亲83岁生日。父亲17岁那年因生活所迫 ,独自离家闯天下 ,阅尽人间坎坷 ,饱受世态炎凉 ,最终走上了一条革命之路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我和父亲共同生活的时间集中在他离职休养后的这十几年。这期间 ,父亲离职不离休 ,继续为社会做工作 ,由于成绩突出 ,曾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军模范离休老干部等多种奖励 ,并且两次进京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我 ,虽然和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多 ,但50年来父亲的关爱和教诲 ,使我终生难忘。1949年8月 ,父…  相似文献   

16.
一丫丫者,即爹爹也。儿时,刚会发音,大人就教我喊“爹爹”,而我却发出了“丫丫”之音。从此,全家都跟着我喊起“丫丫”来。后来长大成人,外出工作了,我给父亲写信时,仍旧沿用这一称呼:“亲爱的丫丫”。他复信落款也是“丫丫”。“丫丫”成了我们全家对他的惯称。我的父亲萧华清是个革命的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毕业于北师大教育科英语系。他心地善良,慈祥和蔼。他在学校任校长、教师时,重视人才,视学生如子弟,爱护有加;在家中也特爱子女,我很少见他吹胡子、瞪眼睛、发火打人骂人。小时候,我很调皮,他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只是有时在屁股上轻轻拍…  相似文献   

17.
爱的交换     
赵玫 《党课》2011,(16):77-78
那往事于我是毕生的,而我却未曾对父亲提起过。 那是个深秋的季节,满地落叶。那一年我16岁。父亲刚刚从“牛棚”放出来,而我在一所中学里等待分配。我们这一届在1970年毕业的时候,居然有可能留在城里工作而摆脱上山下乡的命运。这是所有16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所梦寐以求的。刚刚获得有限自由的父亲更这样期待着,他不愿在好不容易的团聚之后又面临家人分离。  相似文献   

18.
苁蓉 《廉政瞭望》2004,(2):55-55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谈,身为农民的父亲却好像从来没有对我显出过特别的喜欢。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就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  相似文献   

19.
张宝超 《党建》2023,(3):62-63
<正>敬爱的党组织: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母亲是一名下岗工人,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我的爷爷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虽然他在我出生前便已去世,但他的事迹却一直鼓舞着我。作为一名老党员,我的外公更是以崇高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为我输入了党的信仰和理想。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杨子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但他那高大的身躯,慈祥的笑脸,还有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却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打开记忆的闸门,慈爱、正直、博学而谦恭的父亲仿佛在向我走来、走来…… (一) 像天下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们很爱父亲。记忆中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女儿心目中的父亲:年青、英俊、开朗、既亲切又陌生。说他亲切,是因为他养育了我们,而且非常疼爱我们。而说他陌生,是因为他没有和我们住在一起。作为领导干部,他长年住在工作单位里,他把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党的事业。因此,他没有时间陪伴我们逛公园,也没送我们上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