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臧传琴  刘相 《理论学刊》2005,3(3):89-92
科学发展观对政府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也是当前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重点都要进行适当调整,在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等方面适当加大力度,以确保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1998年,我国的经济启动主要是依靠政府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的,就短期宏观调控而言,政府措施的着力点无疑是完全正确的,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但就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而言,如果没有最终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工业投资的增长,仅仅依靠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不可能对经...  相似文献   

3.
宏观调控量化目标基本实现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也日益加剧。因此,1995年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就要适当放松银根,增加需求,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要抑制物价上涨,则要从严控制投资和信贷,这可能导致经济滑坡、失业增加和设备闲置。要解决这个矛  相似文献   

4.
面对目前我国经济中有缺陷的市场机制以及发育不全的市场体系,必须加强改善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计划指导,借助和依靠政府来调节市场的运行,弥补市场缺陷.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1.重新明确宏观调控任务.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需要说明的是,宏观调控实行经济总量控制主要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而通常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容易走向投资过旺(我国行政配置资源的投资体制所形成的投资饥渴和投资扩张冲动又加剧了这种投资过旺)和经济过热,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抑  相似文献   

5.
赵修春 《新视野》2005,(1):13-15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衡,而不是总量问题。其深层根源在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主要有传统发展观和不正确政绩观的影响、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煤电油运行业改革滞后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失时机地推进以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为中心,投资体制改革、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垄断行业改革等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6.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需求管理我国从 1998年以来实行的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经济理论考察属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这种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汉森的汲水政策 ,即在经济萧条时期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 ,补偿私人投资的减少 ,以诱导经济复苏。汲水政策属于临时应急性的短期财政政策 ,时滞短 ,效应快。经济复苏后不再使用。中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属于此类。二是新古典综合派的补偿政策 ,即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的反向调节 (以丰补歉 ) ,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补偿政策不仅医治经济…  相似文献   

7.
当前宏观调控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杰  董进 《新视野》2005,(2):10-12
最近这次宏观调控的动因是解决经济发展和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为了抑制近一段时期内异常旺盛的投资需求。宏观调控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信贷收缩,二是停止土地审批。通过这两个措施来抑制投资需求的过快增长,可以缓解资源约束可能带来的问题,但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该长远地看待问题,选择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尽力争取获得资源供给总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我国宏观调控的纵向考察张明龙转变政府职能,形成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九五”期间和今后1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要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衰退,政府就得经常进行宏观调控。我国已经历多...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加速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经济虚热"的内在动因是市场消费力聚集性增强、市场条件变化和经济周期三个因素合成而激励起来的,其中,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的低成本扩张和其组织的经济活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中央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不宜全面提高宏观调控的紧度,要区分投融资主体,重点抑制非市场化的政府经济行为,以稳定的政策和制度改进扩大市场化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体制转变时期的资金紧缺与对外开放李翊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对投资需求的货币供应的控制。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这种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但难度也很大。从许多发达国家情况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常常表现为不足,政府的对策多是刺激增长;而在...  相似文献   

11.
宏观税负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宋效中  赵利民 《探索》2005,(3):100-104
税收通过影响投资、技术进步等因素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税率,实际税负高于最优税率就会对抑制经济增长。本文通过对中国税收负担的实证分析,判断出我国已进入课税“禁区”,结合我国宏观调控的实际情况提出税收及其相关方面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阶段性转变的重要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经济现代化迈进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质量将不断提高;当今世界国际经贸运行规则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大规模推进资产重组,促进重点行业形成和提高规模效益;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尽快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指导和发展经济的素质与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货紧缩是多年来我国经济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的结果。对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对策,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抑制通货紧缩,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投资过热的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投资过热主要由投资效率太低、地方政府的“企业化”行为突出、需求对投资的拉动以及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度依赖造成。因此,应从调控宏观经济、改革金融投资体制、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入手,使中国经济保持稳健、有序的增长步伐。  相似文献   

15.
1998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以扩大投资需求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政策,动用了2000亿元大规模增加政府对基础设施、储备粮库、农林水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投资。从扩张性财政政策运行状况来看,在初期确实起到了扩大内需的作用。目前的问题是:投资增长仍然取决于财政投入,政府投资单兵独进,民间投资启而不动,投资增长相对较慢;另外,投资对消费需求拉动效果也不明显,市场依然疲软,需求仍然低迷:再有,投资乘数效应不明显,经济增长缓慢。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内需既是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正确选择,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1999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内需启动乏力和通货紧缩的压力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2000年启动和扩大内需,仍是宏观经济工作的重点。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从消费需求来看,目前我国消费市场“启而不动”的深层次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社会实际购买力不足;收入分配差距增大,市场出现消费断层;消费环境不理想,消费结构升级困难;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影响积极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加宁博士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研究的是政府应当如何主动适应入世后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他认为,政府更需要适应入世,主要基于两点理由: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最缺乏的是什么——是政府,还是市场?其次,入世以后,我国现有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有些会逐渐失效,有些将会发生“变异”。为此,政府应当主动做到两个“让位”:一是从政府调控为主,让位给市场调节为主;二是从政府投资为主,让位给民间投资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减少政府投资,而是要调整政府投资方向,增大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05,(4):28-29
国家发改委:宏观调控5大重点:1.坚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快增长。防止某些行业无序建设、过度扩张出现反弹。2.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握政府投资的投向。3.促进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供需衔接,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由于高耗能产业增加过快,2005年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强势,价格上涨难以避免。国家发改委将把缓解煤炭供求偏紧的问题作为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我国1995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已成为中央及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人民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 抑制通货膨胀必须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  相似文献   

20.
1995年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既保持经济适度增长,又抑制物价涨幅,基本实现了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宏观调控的量化目标。1996年经济发展环境,与前几年比较相对宽松。“瓶颈”制约有所缓解,能源、原材料生产有增产潜力,铁路货运能力增强,根据宏观经济模型测算,可支撑经济增长9—10%;居民储蓄率高,有利于资金筹集;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调节国内需求;对外贸易、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