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同时,也是公平正义的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一个鲜明观点。充满创造活力和公平正义。也就是效率与公平问题。当前我国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许多都是围绕着效率与公平及其关系问题展开的。效率与公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效率与公平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借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召开之际,我们就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生导师边立新教授。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可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样才能真正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此,我们就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57周年。党从夺取全国政权前的局部执政到新中国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回顾55年来党执政的艰辛历程,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高度,总结阐明了长期执政所积累的六条主要经验。这些经验是几代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得来的,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牢牢把握、正确运用并继续丰富和完善。为此,我们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建辉。党在治国理政的长…  相似文献   

4.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执政是使党以一部分人(或全体人民)名义对公共权力实施占有和运用的行为.而政党执政规律则是执政党在控制和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反映政党政治本质和必然性的法则和客观要求.那么,政党执政有哪些本质要求,应该按照什么法则来运用公共权力,既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本刊记者就"执政规律与执政党建设"问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长江教授.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进入21世纪,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发展问题。发展理论亦称发展研究,这是一个以专门研究现代化问题为核心内容的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群。发展理论是当今社会科学的一门“显学”。发展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直接源于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的实践。而发展规则是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理性认识,是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不同的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进程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它们都要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基本…  相似文献   

6.
民主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刘长泽同志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政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春。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承受。对此,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6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所面临的机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为此,我们就“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问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秋宝。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何要把生态文明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如何解读其深刻内涵及时代意义,是值得当下每一个国人理性思考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思考与运用》2006,(1):18-2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先后提出四个理念:一个是以人为本。一个是执政为民,一个是能力建设.一个是和谐社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管总的,用于指导各项工作: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首先要做到执政为民:要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不仅要有意识.也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如果缺乏执政能力.落实执政为民就是一句空话.能力建设是落实执政为民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在当今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权。”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因此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使命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为此,本刊就这一议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张筱强教授。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烽火连绵的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一个既重视理论指导又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四十周年、结束三十周年。历史是不容背叛的。“文化大革命”是建国“左”倾错误发展的顶峰,以“左”的极端形式,全面暴露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促使人们猛醒深思,从而为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选择的机缘。为了反思“文化大革命”这段惨痛的历史,就“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改革的缘起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王海光。改革方向的偏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治国模式记者:中国改革机缘从出现到成熟,前后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前一个十年,中国受苏共二十大的启发,力图走出一条新的更快更…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战略是一个社会根据当时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与转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从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社会发展战  相似文献   

14.
重视学习、依靠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今年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国家  相似文献   

15.
王诚宏 《世纪桥》2008,(3):147-148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创新当代中国的文化?如何推动、促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笔者以为,一是必须传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积极吸收整合人类文化长处,不断强壮自身活力;二是必须弘扬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大胆进行文化价值观念更新,不断实现自我优化;三是必须把握民族文化前进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断抵御西化冲击。  相似文献   

16.
宏观调控作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政府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过去5年来,中国经济既快又稳地发展,这些成绩酌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保持经济健康平稳的运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最近,本刊就此问题走访了中其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东京教授。  相似文献   

17.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这一重大部署反映了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表明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方向,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的进步潮流。最近,本刊就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李良栋教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全球化在把世界联结为一个巨大的整体的同时,造成了整体间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以及相互碰撞和冲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全球化的波及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些变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我们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体现、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创造幸福新生活的愿望和发展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就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问题,走访了中共中央党校进修部主任、教授徐伟新。后冷战时期世界意识形态走向记者: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苏…  相似文献   

19.
上个世纪90年代直至当下的中国社会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多元共存的状态,出现了时间、历史、空间、地域、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错位,各种文化话语多头运行,交叉运作。对于我们身临其境而又热闹非凡的当下,学术界从不同的视界给予了命名:后现代景观、消费社会、全球化语境、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