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基凤 《学理论》2013,(30):262-264
通识教育理念下PBL教学从以下几方面凸显学生主体性:从思维能力看PBL教学促进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能力的发展;从理论内容建构看,有利于大学生对不同知识具有融通能力;从实施方式看,有利于大学生唤醒主体自主性。PBL教学通过以最终关怀为目的,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人的普遍交往中实现自由个性。从而是培养"完整的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三门峡第二中学采访,常 听到的词是“个性”。如何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学校为此进行了多方探索。校长张亚让说,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由该校首创的“主体能动、分层施教、学法指导、成功体验”等个性化教学四要素实验,以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9,(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本研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为视角,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开展和成效,发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性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以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例,探究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视角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的策略:营造学院双创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性;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能动性;搭建科创社团平台,培育学生创新性。  相似文献   

4.
陈福刚  谢述玲 《学理论》2012,(11):191-192
21世纪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个性特征明显、思维创造发散的富有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年轻群体,表现出了他们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其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明显区别于其他层次学生的特点。综合分析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实施个性化教育方式是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主题,要正确认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建立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辛琦  王存记 《学理论》2009,(28):111-112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职院校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后勤与教学一线之间;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因此,我们重点从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问题、学科间的和谐发展问题、"五育"的和谐发展问题、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等五个方面对构建和谐校园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6.
提出师生二元主体和谐发展论,目的是突破过去教育理论的局限性,倡导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教育理论,以实现大学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这种理论认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任务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教育教学不是单向传授、单向掌握,应是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师生应在引导与体验的互主体性活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在民主、合作、平等对话中得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修养的动力源自修养者主体的个性心理需要或期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关键是激发被教育者的个性心理需要。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个性心理需要,一是激发肩负祖国的历史使命,提升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个性心理需要;二是激发协调四重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个性心理需要;三是激发注重心理调适,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个性心理需要;四是激发抵制各种不良诱惑,逐步自我完善的个性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8.
陆丽娜 《学理论》2012,(33):260-261
实现个性化阅读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展示教学个性,建立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焦金波  程春萍 《学理论》2009,(25):185-186
卢梭是自然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理论之上,又贯穿其整个自然教育理论的始终。他关于道德教育要适应人的天性的发展和培养具有善良本性的"自然道德人"的教育目标,突显了人的自然主体性,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发展,初步奠定了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这对我们在实际道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实施体现其主体性的教育方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7)
思想政治教育以具有多层次规定性的人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关注人、教育人、发展人的特殊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要求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并未对人文关怀有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等方面全面提高人文关怀的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吴西强 《民主》2009,(10):24-25
我们传统的教育评价,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缺乏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评介的参与。这样的评价,信息来源单一、有限,欠缺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认识,因而容易片面、主观,难以收到应有的实效:也使得学生的主观感受常被忽略,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我意识的建立,削弱了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毛国华 《各界》2009,18(10)
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学习,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行为有效的唯一指标.提高教学行为有效途径主要有:提高教学目标达成有效性,避免目标虚化;发展学生个性,保障主体参与有效性;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性;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有效性;对学生学习内容客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程兰姗 《学理论》2014,(5):210-211
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之一,应积极参与课程实施中去。但是长期以来,其声音在课程实施中被严重忽视,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会极大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课程实施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性。我国的新课程实施及其研究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李飒 《学理论》2011,(23):25-26
人的个性与普遍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要理解人这个存在物就必须明白人的普遍性与人的个性。人的个性是指人作为人所具有的主体性、独立性及其自主性。人的普遍性集中表现在人的社会性、实践性与历史性。个性的发展是目的,普遍性是个性发展的保障,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并且是个动态的过程。个性的发展必须在整个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建构;人的个性在历史进程中得以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5.
"90后"大学生作为现今我国高校受教育的主体,他们个性鲜明,行为张扬,体现出了时代气息和年轻人的青春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发挥思想的引导作用,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社会环境和高校发展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他们的个性积极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郑芳梅 《学理论》2013,(7):147-148
高校图书馆对新生实施入馆教育,既有利于学生的求知与发展,也有利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目前,地方高校新生入馆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忽略个性等问题。改善地方高校入馆教育效果可从夯实内容、创新方法、优化管理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4)
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个性的分析,阐述了在深化体育改革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重视实施个性化教学,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矛盾,促使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煜 《各界》2007,(10)
用"以人为本"指导语文教学,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构建"语文生活化"的理念;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开展语文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曲文涛  邱蕊  刘丽娟  杨刚 《学理论》2012,(25):210-211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校科学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实施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切实推进。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统筹规划科学设计,把握好教育时机、力度和节奏,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20.
王少云 《各界》2009,18(12)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中,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质疑,引导探究,让他们自主参与阅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能动性;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到绽放,有助于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行为,在主体性的阅读教学中寻求课堂的又一个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