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俄罗斯能否重新崛起”虽然是现实的和前瞻的问题,但是答案却藏在俄罗斯历史的深处。本文尝试展开俄罗斯历史的视野,从俄罗斯文化对其民族性格和社会发展道路影响的视角,阐释俄罗斯民族发展呈现出“东方化一西方化一东方化”、“分一合一分”“钟摆性”的周期,以及这种周期与俄罗斯民族兴衰的联系。论文认为,从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曲线来看,叶利钦/普京时代处于一个新的“西方化”的、“合”的兴衰周期的起点。当然,俄罗斯崛起的道路将崎岖曲折、荆棘丛生、关隘重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简要介绍俄罗斯当代“新权威主义”政治特点的基础上,从和东正教有关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第三罗马”理论与普京时代政治体制之间的思想联系入手,分析和论述了“新权威主义”产生的来自俄罗斯民族历史及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旨在揭示隐藏在社会发展形态之下的深层民族性格动因;指出俄罗斯目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形态和格局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其今后的态势走向也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充分满足和显示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3.
程一帆 《东南亚》2011,(4):82-84
《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问题研究》应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分析印尼亚齐民族分离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经济一文化双重结构”来解读东南亚民族分离运动的创见;在论述印尼亚齐、泰南穆斯林和菲律宾摩洛人这三个民族问题时,避免了以“善”、“恶”二元对立的观念来对各方做出评判,从而避免了站在某一特定立场可能产生的偏颇。其姊妹篇《多民族共存与民族分离运动》一书,则是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探讨东南亚各民族互动的一体两面,寻找文化共存的深层原因。两书以历史脉络为线索,试图揭示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问题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历史民族——高夷·高丽·高句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民族高夷、高丽、高句丽自形成伊始就是跨国民族,其族名族源均与中国古代高阳、高辛等远古民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涂山之会”有高句丽始祖解扶娄“执玉”之贡献。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清王朝。但像东方所有民族关系史一样,期间有和平交往,也有兵戎相见,体现了古代政治、经济的共性。由于朝鲜、韩国分治,高夷、高丽、高句丽已成为历史民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韩日两国围绕“独岛”领有权历史问题的争论一直影响着韩日关系的发展,因此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日韩双方对纠纷的由来说法各不相同。“独岛”领有权问题不只是领土之争,其中也包含着军事战略价值和海洋权益之争。对韩国而言,还包含着对历史诠释权的争夺,是朝鲜半岛民族历史认同和自身认同的民族感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民族意识经受了剧烈震荡的考验,目前正在恢复常态。大多数人已放弃苏联时代的认同,树立了“俄罗斯公民”的新的民族认同。群体历史记忆。特别是对苏联时代的记忆,是俄罗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民族自豪感依然很强烈,表明俄罗斯传统的爱国主义有牢固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于苦难,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俄罗斯,人们崇拜苦难,甚至享受苦难。在他们看来,受难者往往是圣人,受难的民族也往往是英雄而神圣的民族。在俄罗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方面,苦难意识“往下走”,进入到历史发展的社会层面,进入到寻常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苦难意识“向上拔”,提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二者相互渗透、影响、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特殊的民族心态之一。苦难意识使得俄罗斯人能够勇敢地面对灾难,具有在灾难中生存的能力;但同时,它也会盲目地自我崇拜,居功自傲,甚至夜郎自大。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在俄国历史上历经三次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的冲击。20世纪末,伴随着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浪潮,俄罗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其“民族主义”问题再次凸显。因此,复活传统民族主义,重构民族精神以填补意识形态空白,增强民族认同成为俄罗斯在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人说过:“一个人如果不了解他出生以前的历史,那就永远长不大。”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则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读史。”毛泽东无疑深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讲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10.
越南西北地区南亚语系诸民族概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越南西北地区的南亚语系各个民族,以前统称为“舍”。在印度支那半岛,“舍”的称谓已很久远,但各地因发音不同而略有差异。在越南,一般称“舍”或“捨”,也称“卡”。在老挝、泰国和缅甸,则称“佧”或“卡”。 这些被称为“舍”或“卡”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语言和文化。而且,有的民族有两、三个称谓。这给研究工作和民族识别带来了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11.
日本侵华时期,大批日本左翼转向作家,迫于各种缘由来到中国东北,在殖民主义政权猖獗之时,他们在文坛上留下了众多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标识”。牛岛春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她以一个“满洲国”官僚太太的身份目睹了“满洲”殖民政权的衰微,又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笔触诠释了统治民族眼中的异地异风异人。本文力求从历史叙述的角度揭示“左翼转向作家”牛岛春子笔下的“民族协和”景象,以资为剖析日本殖民主义政权的侵略政策提供一个历史的昭示。  相似文献   

12.
独联体向一体化推进王郦久今年4月2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莫斯科签署建立俄白“共同体”条约。叶利钦称该条约“将在两个兄弟民族、两个主权国家的历史上开创一个崭新的阶段”。卢卡申科赞扬俄白在合作方面“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两国“将...  相似文献   

13.
浅论苏加诺     
苏加诺是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第一次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可是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迥然,例如有说他是“乌托邦”、“卖国贼”、“印尼奸”和“独裁者”等.我认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持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把他放到原来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全面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一、苏加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缔造了独立自主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26年,大学毕业的苏加诺,目睹荷兰殖民者的残暴,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挺身而出,抛弃工程师的职位,投身到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洪流中去.1927年他把在大学期间成立的“万隆总学习俱乐部”,改组成“印度尼西亚民族协会”,1928年改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党”(又译为“国民党”),其宗旨是争取民族独立,其途径是通过发动一场依靠自己力量和能力的自觉的群众运动.苏加诺从此逐渐成为印尼反对荷兰殖民主义侵略、为民族求解放的土著人的领袖.1929年在苏加诺领导的“民族党”推动下,10多个民族主义党派联合成立了“印度尼西亚民族政党协商会”(又译为“  相似文献   

14.
汪长明 《东南亚》2011,(3):33-39
在分而治之殖民政策作用下,英属印度教派矛盾加剧,导致穆斯林民族主义兴起,巴基斯坦立国运动正式形成。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确立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随着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建立,“两个民族”理论最终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现实转变。  相似文献   

15.
1998年金大中政府执政后,改变了以往历届政府对朝鲜的“吸收统一”政策,转而实行“和解包容”的政策。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从而实现了两国首脑的会晤,签署了《南北共同宣言》,南北关系由对峙化为和解,两国在和平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韩国对朝鲜政策发生转变有其内在和外在原因。民族的和解与统一是历史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五四文学的研究兴趣将越来越转向文学自身。郭沫若《女神》留给后世的启示性意义,也许将主要在新诗形式方面。新诗在韵律节奏探索上的一系列尝试和突破表明,新诗中“自由派”与“格律派”之争并非文学史描述中的那种两军对垒,而与诗人创作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一些研究中缅掸傣民族历史的学者认为,在掸傣民族的历史上,曾有过一个“僑赏弥国”,并对其具体方位所在和年代进行了一些考证和论述,但看法又莫衷一是。本文也想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希望能有助于掸傣民族的历史乃至中国与东南亚民族关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星星 《和平与发展》2023,(6):134-153+158-159
韩国的“中国观”具体表现在其民族历史观、政治安全观、经济发展观、地缘政治观等层面。从韩国“中国观”嬗变的历史轨迹看,“事大主义”和“中国典范”是两大基本逻辑。其历史流变在认知维度上表现为“中共观”与“中国观”经历统一期、清晰期、模糊期的演变,在横向维度上体现为经贸发展、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和社会人文领域交错形成“远华”“近华”的二元对立变化,在纵向维度上呈现出从敌对到友好、再到有可能走向疏离的历史变迁。韩国“中国观”的建构与嬗变受其民族心理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与经济架构、国内与国际定位、社会民意与舆情塑造以及中韩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为有效塑造韩国积极的“中国观”,中国应推动双方共同在政治安全领域建立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在经贸领域建立人员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在民族文化领域挖掘两国共有文化意涵、打造共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9.
晚清社会的剧变与开放, 导致民族主义思潮兴盛, 也促使一些小说家将视野转向异 域历史, 创作了一系列演绎外国历史、尤其是表现西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日趋 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纠葛在一起, 向国人传播了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观念, 表达了对社会变革 和民主政治的向往, 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心路历程。他们那种借“他国历史”喻“家国 现状”的文化情怀与艺术手法, 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20.
郭道甫是近现代蒙古史上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之一 ,他毕生从事民族民主革命活动。通过创办学校启发民智 ;为了富强民族兴办实业 ;面对民族压迫组织“呼伦贝尔学生会”。随着革命实践的发展和政治视野的开阔 ,他将“呼伦贝尔学生会”改名为“呼伦贝尔青年党” ,决心以革命的形式来拯救民族危机。晚年著书立说 ,在有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发表独到见解。所有这一切对蒙古民族的觉醒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革命实践和思想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