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肖贺 《新青年》2023,(4):44-4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一文中指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考古印证历史.也带来新知。考古学者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揭开一个个历史之谜,让考古工作成为“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
黑陶,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1928年首次发掘于山东省章丘龙山,故称龙山文化。土经水与火的洗礼之后,形成的黑陶文明,中外史学家称其为原始文化的瑰宝。黑龙江绥棱,是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黄土经水的浇溶,经火的烧熔,经绥棱人的全程精心制造,培育出陶瓷工艺园囿的一朵艺术奇葩——灵透黑陶。  相似文献   

3.
一、“元谋人” 1987年3月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云南省元谋县发现距今250万年前的2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的消息。4月6日,《光明日报》又以《元谋地区古人类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为题,指出这些成果填补了从猿到人进化中的两个重要缺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两篇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舆论界的强烈关注和反响。但是,这次考古发掘的具体情况如何?生活在300—400万年前的古猿与250万年前的古人类以及170万年前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与巴西的文化关系始于1810年,其象征是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引种的中国茶树。但笔者在对巴西所进行的一次历史考察中,却发现两国文化关系的起点至少应提前100年,而由澳门传至南美洲的中华文明瑰宝即为见证。澳门应是最早把中华文明远播到南美洲的桥梁。一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根据中外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国与拉美的文化接触可以追溯到5世纪中叶,即南美洲安第斯地区克丘亚文明之光初露之际。有些著名学者认为,中国史籍《梁书》上所载、约公元458年中国高僧慧深远航到达的“扶桑国”就是今…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总结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其中之一就是“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典籍中蕴藏的深邃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兼收并蓄的胸怀,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推动着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6.
人文之雄     
虽然这片上地的丰厚要到8000年后才被发现,但查海人却凭借过人的创造力为中国的悠长文明开创了重要的源头。“中华第一村”、“世界第一玉”、“华夏第一龙”,毫无疑义地奠定了阜新在中华文明进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位置。同样,飘逝的契丹王朝,雄武辽阔的蒙古草原文化、东藏第一圣地瑞应寺,都成为解读历史上的人文阜新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7.
历史证明,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是文明再造的结果。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主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缚后诞生的新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全面再造的结果。阿拉伯文明则在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再造并崛起,对中世纪前半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也是文明再造的过程。1840年至今,中华文明亦一直处于打破旧束缚、持续再造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力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从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改革开放伟业,被世界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末最具“震动全球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人类“值得骄傲”的巨大进步。值此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在世纪转换时期,从世界经济发展角度,回顾20年来这一伟大实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将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更加充满信心。中国崛起于抓住机遇,推行渐进式的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1500年前,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中国的生产率和收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尽管“欧洲超过作为世界最先进文明的中国是在16世纪左右的事”,但直到距今一个多…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又称紫杉、赤柏松,有着古老而久远的历史。距今64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红豆杉还广泛分布在地球上,在一次又一次沧海桑田中,近缘类群灭绝殆尽,红豆杉神奇地保留着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退守深山老林,孤寂而顽强地活下来。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古代世界曾存在着六大文明,即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和中华文明。这些古老文明,都曾拥有过自己各具特色的辉煌,令后人叹为观止,但其中多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转移、中断、陨  相似文献   

11.
朱中博 《国际问题研究》2023,(5):19-47+138-139
全球文明倡议立基于中华文明5000余年厚重积淀,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前景,彰显中国领导人的天下胸怀,体现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使命担当。它以四个“共同倡导”为内涵,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直面文明交流互鉴的突出堵点,指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基础支撑。推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落实到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等方方面面。中国与世界的紧密关系,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已经并将继续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提供强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与年代久远的古代文化遗产相比较,近现代文化遗产的历史较短,只有百余年甚至几十年,但是它们也同样是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物证,同样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华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的草原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中华 文化发展史, 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互作用、融会贯通、共同进步的历史。只有 正确揭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特征以及草原文化与文化全球化关系, 才能深 刻认识和把握开展草原文化研究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复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大趋势,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过程,也是与现代人类文明交汇、分享人类共同文明成就的过程。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拥有13亿人口并坚持社会主义的大国的振兴,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影响是深刻和全方位的。一、中华文明复兴基本上已走出一条平衡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所谓文明,应当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也就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硬实力的发展,必然带动精神文明和软实力的发…  相似文献   

15.
正汉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是华夏文化延续、传承的基因,它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现存的成熟文字始于殷墟甲骨文。从东汉《说文解字》收9千余字,至清代《康熙字典》,所收汉字已达4万多个,再到近代《汉语大字典》中,收录汉字已逾5万6千多个。由此可见,汉字对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一部汉字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的文明发展史。汉字是世界上从未间断、使  相似文献   

16.
文明,是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集深途的思维、奥秘的哲学、灿烂的文化、伟大的发明创造和集约化经济之大成的结果。遥远的古代如此,即使20世纪末叶的今天亦是如此。玛雅文明,曾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摧操明珠而载于史册。2000年前,在北美危地马拉彼德克斯贝顿热带丛中,生活着土著民族玛雅人,他们勤劳骁勇,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和玛雅文化。公元300—700年间,是玛雅文明的鼎盛时期,他们修建了可与古埃及相媲美的金字塔,构筑了由12米深护城河围成的一座座宏大的城堡和精美的宫殿,发明了至今无人破译的象形文字、计算精确…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持久生命力的文明,在全球化浪潮和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化多元主义是人类文明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种健康、积极、建设性的国际关系范式.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基本人文精神与一系列伦理思想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广泛的一致性,为二者对话与交往打下了厚实的思想基础.二者应该而且能够在生态环境、世界和平、全球伦理等领域进行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转眼之间,新世纪翻过了一个十年。这十年,我主要从事辽宁省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时常走出国门,时常请外国文化使者来访,结交了许多中外朋友,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置身中外文明的大观园,耳濡目染,我对外国的一些文化,从新鲜到喜欢;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从喜欢到热爱。走近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神殿,就是供神的建筑物。在中国,各种各类的神殿很多。那么,中国最早的神殿在哪里?在牛河梁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积石冢和大型的祭坛之后,又一个问题开始出现在脑海里:按照常理,史前文化的墓地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总是与相关的地面建筑遗迹相伴随。  相似文献   

20.
黑非洲有没有文明?用于回答此问题的中外专文独著已有不少论述,学者们关于黑非洲文明的“有”、“无”之争也持续了多年。尽管考古发现不断证明黑非洲文明的存在,然而,单纯通过文字性解读总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根除殖民主义者长期宣传流毒世界的印记。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黑非洲文明的错误观念,一直困扰着非洲史学工作者,他们也因此不停地探索和尝试传播黑非洲文明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