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后主流国际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在思潮方面主要有“ 共产主义失败 论” 、“ 历史终结论” 、“ 文明冲突论” 、“ 民主和平论” 、“ 第三条道路” 、“ 主权理论” ;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 要有“ 建构主义理论” 、“ 后现代主义” 、“ 全球治理理论” 、“ 国际社会理论” 、“ 国际机制论” 、“ 多边主 义” 、“ 现实主义” 、“ 世界秩序新论” ; 在政策方面主要有“ 人权外交” 、“ 新干涉主义” 、“ 单边主义” 。这 些不同方面揭示了各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预示着未来国际政治研究的 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2.
东西方文化存在“异”的一面,也存在“同”的一面,即“和”、“同”、“一”的思想。很多俄语词的词义本身就表现出“和”、“同”、“一”的思想,汉语也是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和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取向都离不开“和”、“同”、“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2001年“新思考”的提出为标志,金正日在经过了一个时期“遗训思想”的过渡后,对“主体思想”进行了一些与时俱进的“破旧立新”。金正日所倡导的“新思考”的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固守“社会主义”、尊重“下级单位的首创性”、维护“企业的相对独立性”、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等“十论”。“新思考”的提出对朝鲜社会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标志着朝鲜对“主体思想”的一次创新,意味着朝鲜社会进入转轨过程,表明了“我们式社会主义”探索的再启动。  相似文献   

4.
王志军  夏炎 《和平与发展》2013,(5):1-13,114-128
安纳伯格峰会对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但两国能否真正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构建起新型大国关系,这固然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但关键是要看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能否破“宗教使命”、立“多元主义”;破“线性思维”、立“合作思维”;破“强权干预”、立“协商对话”;破“分裂主义”、立“融合主义”;破“绝对主义”、立“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5.
老北京有个土语叫“份儿”。过去老北京旗人、商业圈中使用频率很高,李凤翔先生曾猜测:“‘份儿’大约是从‘身份’演化而来,是一种省略的称呼。”现在北京年轻人几乎都懂“丢份儿”、“跌份儿”两种含意。这种意思的土语,北京仍很流行,除“丢份儿”、“跌份儿”外,尚有“拨份儿”、“提份儿”之语,与“丢”、“跌”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6.
“编辑”、“专家”、“学者”三个概念的层次不同:“编辑”处于职业层面上,“专家”处于专业层面上,“学者”处于文化层面上。“编辑专家化”与“编辑学者化”的含义和目标不同:“编辑专家化”追求知识和能力,“编辑学者化”追求真理和智慧。  相似文献   

7.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复合体理论”采用物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混合的研究方法,以区域为聚焦点的安全相互依存为基本前提,阐述了由权力分配主导的物质结构和友善—敌意模式主导的社会结构组成的区域安全结构,及其结构变化的“国内—区域—区域间—全球”多层次的动力、“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多领域议题、“国家—非国家”多样性行为体和从“冲突形态”经由“安全机制”到“安全共同体”的连续统一进程。本文以此为理论工具,在分析新兴的“东亚安全复合体”安全结构及其变化的多层次动力和安全区域化现实的基础上,描绘了东亚安全区域主义走出现存的“霸权”、“均势”和“联盟”等“弱安全机制”,经由以“大国协调”和“集体安全”混合体为基础的真正的“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等“强安全机制”,最后至区域一体化推动的内生的“安全共同体”的可选择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2001年在制定“十五”规划的时候,中央正式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在继续“引进来”的同时,强调“走出去”的必要性。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体系,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也日趋积极。“十五”规划对这一战略的官方表述为“积极稳妥地走出去”,“十一五”提出“进一步走出去”,“十二五”则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是普京连任总统、开始第二任期的第一年。这一年对于俄罗斯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俄国内外媒体上频繁出现的“总统选举”、“政府改组”、“经济翻番”、“行政改革”、“尤科斯案”、“先发制人”、“车臣总统被炸”、“别斯兰事件”、“乌克兰橙色革命”等醒目的字眼,把2004年的俄罗斯渲染得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10.
前人“一字师”的轶事很多,不胜枚举。我最欣赏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一字之改的美谈。“咒”原作“哭”,一经改动,不仅更符合格律,感情色彩也更强烈。毛泽东欣喜之余,呼为“半字师”,因为“哭”与“咒”上边都是两个“口”。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舆论中,21世纪以来以色列“反恐战”日渐趋向残酷无情,但从以色列自身的视角来看,以色列的“反恐”实践总体上并未脱离以色列国防军“洁净武装”传统信条的“轨道”。以色列“反恐”规范的创制与以色列的“反恐”实践呈现为一种“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态势。“反恐”实践呼唤“反恐”规范的创制,而“反恐”军事伦理诠释和引导“反恐”实践。外延扩大了“恐怖主义”的定义、模糊化平民和战斗人员的区别、重新阐释了“军事必要性”和保护本国战斗人员生命优先于减少连带损伤、另行解释了动用武力的“适度性”等,这些构成了卡希尔和亚德林提出的以色列“反恐”军事伦理的特征。以色列的“反恐”实践及其军事伦理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舆论界都引发了激烈的论争,在国际社会仍然以负面态度为主。但以色列国内社会政治的右倾化和宗教化倾向,却为之提供了强大的内在支持。在“民族”与“民主”之间,以色列的民意“天平”出现了向“民族”的明显偏转。秉持宗教锡安主义立场的宗教势力大举渗入以色列国防军,对以色列国防军的“反恐”军事伦理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者已就“负责任大国”和“中国的国际责任”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笔者认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国际责任”的不同认定来源及其基本属性,尤其是广义国际法意义上的“国际责任”应成为自我定义及他方定义“国际责任”的主要依据。鉴于“国际责任”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和矛盾的概念,我们应慎重使用“负责任大国”、“大国责任”及“国际责任”等概念。相比之下,采用“国际贡献”和“国际共同责任”等说法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3.
“负责任主权”是当前国际关系主权理论面对的新议题,这是主权理论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嬗变的必然结果。它一方面源于主权概念之历史逻辑与内在的“正当性”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应对当前全球问题的一种理论选择。“负责任主权”理论并不是对传统主权理论的单纯挑战或背离。在从“权利”、“控制”与“能力”视角走向“责任”视角的过程中,“负责任主权”实际上与主权的特定历史传统(如“大国责任”)一脉相承;同时,它在概念建构过程中也逐渐丰富其内涵,从最初的“保护”、“预防”与“反应”功能扩充到“构建/重建”乃至于“关怀”功能。当前“负责任主权”研究逐渐体现出“自由论”与“社群论”两种不同的责任观。作为一种新框架,“负责任主权”已经在结构、逻辑、标准、内容与层次方面展现出若干理论特征。尽管面临许多理论争议与实践挑战,“负责任主权”中的某些因素有助于推动中国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缓解崛起过程中的困境,展现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4.
从“关系性”这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背景知识角度看,中国外交文化中存在一种“礼尚往来范式”,基本含义源于“礼尚往来”的经典智慧和“礼和天下”的悠久经验,但在近代东西方国际秩序碰撞中遭遇挫折。新中国建立初期,“礼尚往来范式”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含义,包括外交观念和实践中的“对等斗争”“平等互利”“同等尊重”,又在改革开放后增添了“礼法互鉴”的附加含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礼尚往来范式”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逐步实现了思维方式、表达形式、行为模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方式是“过程式对弈”“领域间互惠”“文明型共生”,主要特征是“重联通”“保增量”“促大同”。应加强对“礼尚往来”等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的总基调,其特征是有备无患、具有防御性。“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的能动性存在依附关系,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民本思想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国家安全观”存在重中原而轻“夷狄”、重文轻武、重谋轻力等种种局限。历代政权在具体实现“国家安全”方面,重视遣师戍守、设界立关,重视舆图绘制,通过以边拱安、屯田守边、设立“情报”机构等手段强化国家安全。近代以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安全观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进一步向现代概念上的“国家安全观”转变。  相似文献   

16.
“经济外交”是当前国际关系领域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但目前学术领域关于“经济外交”的界定很含糊,无法从根本上将“经济外交”与一般意义上的“外交”相区分。从国际关系的现实出发重新界定“经济外交”,探讨“经济外交”的基本特点,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外交”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综合与理论方面 国际关系日苏关系的变化及其趋向·“”“””董雅1981·联合国修改宪章斗争的形势和问题 ..…“......“·””·”···,.·“””·”“:孙林1982.洛美协定的两重性····“·“·“一胡杰1982·关于社会党国际与欧洲社会民主党 ~..….”二”二”·“··…””徐宗士庄建明1982’当前德美关系””””·”··“·”””一梅荣]982·对·((核武器和大西洋联盟》一文的 若干看法”“庄去病金君晖李凝1982·欧阿对话为什么进展迟缓?““””张伟1982.日本一东盟的“特殊关系”与日本 的“太平洋圈”发展战略:裴默农1982…  相似文献   

18.
源于美国的polygraph , 在中国有两种不同称谓或译法, 一为“测谎仪” , 一为“心理测试 仪” 。两种说法不只是“俗”与“雅”的区别, 而是两种文化对“测谎”的理解与态度不同。“测谎仪”对 polograph 的表述是准确的, “心理测试仪”则不准确。  相似文献   

19.
源于美国的polygraph , 在中国有两种不同称谓或译法, 一为“测谎仪” , 一为“心理测试 仪” 。两种说法不只是“俗”与“雅”的区别, 而是两种文化对“测谎”的理解与态度不同。“测谎仪”对 polograph 的表述是准确的, “心理测试仪”则不准确  相似文献   

20.
提起“月份牌”,或许上了些年纪的人都会记忆犹新:“老刀牌香烟”、“老人头刮胡刀”、“双妹牌花露水”、“飞鹰牌炼乳”、“仁丹广告”……一张张“月份牌”仿佛带我们走进了20世纪初的时光隧道。让我们透过“月份牌”那微微发黄的纸片,动人妩媚的微笑,去感受、去领悟已然逝去的岁月,重温昔日的旧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