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和长足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和加深。我是1985年和刘政同志一起到全国人大工作的。我俩在进人大之前长期在党的部门工作,对人大制度缺少认识。当时理论界对人大制度研究也很不够,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都不多见。  相似文献   

2.
刘珊  鲁原 《云南人大》2010,(7):13-14
(接上期本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而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3.
初刨和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也翻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和探索的结果。纵观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确立和挫折、恢复完善三个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产生、发展的历程,不仅对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建设富强、民主、  相似文献   

5.
火热的七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九十华诞。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奋斗史。在这宏伟的历史画卷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申坤 《桂海论丛》2012,(6):16-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设计的至上性和权威性与实际运行中缺乏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它在权力运行和制度实施中出现事实与价值的不吻合。这种不吻合归根结底是人大制度的制度空间演变的问题.即人大制度设计的制度空间与人大制度现实运行中的实际空间不相符合。学术界从结构、权力、行为者和历史四个方面寻找原因,虽各有侧重但缺乏全面性。文章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以平衡政治价值与科学价值的内在张力为出发点,将人大制度的变迁放置于历史时空中,在制度设计、制度调适、制度发展的动态运行过程中观察各种变量.即环境变量、观念变量、行为变量和制度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过程及对制度产生的影响,以此探求问题产生的根源和人大制度变迁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新高潮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通过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的行使,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保证依法治国顺利进行,不断把政治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陈一潮  刘云山 《前沿》2007,22(6):10-12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执政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的现实途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立足于人大的民主程序和机制进入国家政权组织并掌控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权是党民主执政的前提条件;切实保障和落实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职能、确保行政及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来贯彻执政主张和意图是党民主执政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选举制度、提高人大代表素质以及实现人大代表结构的合理化促使人大代表更好地代表民意、向人民负责以及保证人大的民意机关性质是党民主执政的基本保证;积极稳妥地发展党内民主是党民主执政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与发展 ,媒体与政治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密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与大众传媒的联系日益紧密 ,尤其是大众传媒对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走过了整整半个世纪的历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应该对这个制度的特点和优点进行一些更加深入的思考,以便我们能够在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实践中做得更加自觉一些,更加扎实一些。  相似文献   

11.
《时事报告》2009,(2):48-49
在当今世界,各种政体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造成政体类型多样性的原因,除了国体这一不同因素外,还受诸如历史条件、势力结构、民族传统、政治学说、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国家政体的确立都是特定时空下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赋予其政体以个体性色彩。  相似文献   

12.
蒋元文 《公民导刊》2008,(12):38-40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同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罔家学说,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13.
《公民导刊》2004,(8):20-28
雏形篇:1950年至1953年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任命刘伯承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军管会)发布第一号布告,宣布市军管会正式成立,以张际春、陈锡联、张霖之、谢富治、曹荻秋、段君毅、闰红彦、王近山、王蕴瑞、任白戈、罗士高、刘明辉12人为委员,张际春任主任,陈锡联、张霖之任副主任。随即重庆市参议会发表宣言,自动宣告解散。11日奉中央人民政府电令,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陈锡联任市长,曹荻秋任副市长。  相似文献   

14.
徐萍 《传承》2012,(2):92-93,9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根本政治制度。从理顺人大和党委关系,改革选举制度,人大代表专职化,加强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建设,加强人大对行政和司法的监督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以期能更好地发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西方在民主制度上经历了两次历史分野。第一次分野发生在各自国家的起源时期,西方走向城邦民主制,中国走向专制集权制;第二次分野发生在近现代,西方选择三权分立体制,而中国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两次分野是一系列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造成的,并导致中西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同时这两次分野也表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历史传统,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作为一种权力配置和运作的形式,有着与西方权力制衡模式截然不同的自我特色,充分、高效地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渐进有序地发展人民民主,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大制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对人大的领导,这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杨学灵 《理论月刊》2005,(10):58-61
本文着重阐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系统论述了如何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制度,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怎样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段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张慎霞 《人民论坛》2013,(11):36-37
实现人民民主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推进人大代表的民众化;处理好党与人大的关系,既坚持党的领导又避免党政不分,使人大成为名副其实的权力机关;完善人大工作制度与程序,健全对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的监督和考核机制,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见证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发展经验。现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尹中卿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文章刊登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