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在怀旧中具有"玫瑰色滤镜",即选择性记忆,有意识地回忆那些美好的片段,而忽略不愉快的部分。青年在动态的环境中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这往往成为怀旧的起点和触发机制。怀旧成为一个有效的自我保护盔甲,它可以帮助青年重拾旧日美好,避免当下的负面情绪,起到情感修复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柘林 《就业与保障》2013,(Z1):94-95
当下,"怀旧"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成了一种时尚,成了一种心理需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它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悄然侵入我们的脑海?毫无疑问,怀旧是对于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包括对一种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3.
"躺平"是青年面对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低欲望"表达。从历史时态看,"躺平"本质为"犬儒主义"的一种现代化裂变;从当代时态看,占据网络话语权的"白领式躺平",并非真正的"躺平",而是一种青年意识形态话语范式表达,其当代表现是不反对"奋斗"本身,反对"无脑奋斗",追求个体人文关怀。"躺平"是青年对高强度市场雇佣劳动制、资本逻辑"无序"和消费主义"过盛"等社会问题的拒斥。青年并非真想"躺平",而是想"躺一会"放松。消解"躺平"不能仅靠抨击以"堵住"青年的嘴,需要提高市场监管效能、保障青年发展利益诉求、为青年提供可上升的平台机制等一系列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市"隐形贫困"青年群体若以工作与收入划分,大体可细分为三类人群:高收入、高消费的一线城市青年;青年"白领"群体;高校毕业的"宅家啃老族"。超前消费已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丰富多样的物质、新型的交易方式,为青年人追求时尚生活提供了透支便利。从"佛系"到"隐形贫困",反映了部分青年人的社会适应无力感,通过超前消费"刷存在感",会给青年人带来心理焦虑,乃至生活风险。社会应提供正向的价值激励,倡导"新节俭主义",帮助青年人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简约生活新风尚。  相似文献   

5.
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关键路径在于纠正"空巢青年"的心理偏差。"空巢青年"不能悲观厌世,更不能自暴自弃,要增强信心,将艰难处境转化成前进动力,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要让"空巢青年"不"空心",就要注重对"空巢青年"的包容与呵护,让"空巢青年"真正感受到源自社会的关爱。政府应针对"空巢青年"群体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为"空巢青年"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青年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人们开始运用新的方法,从新的角度,来广泛研究青年的本质和青年问题.一个较为突出的标志,就是"重新界定青年的意义".尽管在这一点上,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局限于把青年看作"青春期的心理侧面",而是认为青年"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实在."在他们看来,青年不仅仅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时期,而且还是一种与其他人有深刻差别的社会范畴.与这一范畴相认同的人们都具有与众  相似文献   

7.
当下,“怀旧”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成了一种时尚,成了一种心理需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它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悄然侵入我们的脑海?毫无疑问,怀旧是对于过去的一种重构与思念,包括对一种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8.
"假精致"反映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这是一种扭曲的、错位的反映。归根结底,"假精致"不是一些年轻人心理出了问题,而是他们的身份认同出了状况。治理"假精致",一方面应提倡"踮起脚尖"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应改变"符号消费"的标签建构。  相似文献   

9.
青年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文化首先是青年的一种生存状态,主要是由青年的年龄地位与角色形成过程所决定的一套青年期反应、生活方式与心理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全球化和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文化的民族色彩在淡化,世界色彩在增强。青年文化建设是青年汲取先进社会文化、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系列制度化的系统工程;不是一系列外在形式上热热闹闹的活动,而是一系列从内在价值上构建青年精神家园的复杂系统工程。青年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青年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为满足青年的文化需要、提高青年的人文素养、弘扬青年的主流文化和复兴伟大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0.
陈思和先生认为,"新世纪文学"显现出一种作家主体精神力量丧失、不再被理想和激情所支配的"中年危机".笔者在认同其思考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认为新世纪中国文学陷入的不是"中年危机",而是新世纪青年作家的"成长危机".比照五四作家和新世纪作家,就会发现新世纪青年作家陷入了文化断裂困境、代际冲突和现实维度缺失的多重"成长危机"中.  相似文献   

11.
现实社会,对青年来说是"神秘"的.认知社会、把握社会,是每个处于青年期的人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将青年群体作为认识主体去研究,探寻其认知社会的一般特点,进而用科学的方法导向其认知方向,不仅对青年教育工作,而且对社会综合管理,都是有益的.把青年作为独立的认知主体来研究,能否成立?回答是肯定的.首先,青年有认知社会、准备参与社会实践的共同需求.其次,青年在认知社会时,有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其心理机制的共同特征反映到认识活动中,往往形成认识的"共鸣".10年来青年中一次又一次出现某个热点,众多的青年不约而同地关注某"焦点",正说明青年在认知社会的过程中是有规律可寻的.再次,改革开放为青年创造了容易  相似文献   

12.
<正>一些青年在就业创业上碰到了"拦路虎",不是缺资金就是缺技术;一些团组织开展的活动跟不上时代,青年们丝毫不"感冒";一些地方的基层团组织涣散,力量薄弱,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针对当前团员青年和一些基层团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区各级团组织"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积极服务青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非主流、边缘性的青年亚文化,"内卷与躺平"对中国青年奋斗精神形成了冲击。然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引领中国青年"永久奋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召唤中国青年"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责任要求中国青年"接续奋斗",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理论基础。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实践特征,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奋斗终身。因此,以基层党组织为载体树立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典型示范,以共青团为纽带培养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以"学校-单位-社区"为渠道回应中国青年奋斗者的现实利益诉求,以网络主阵地为媒介弘扬积极向上的中国青年奋斗正能量,成为培育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有效路径。中国青年奋斗精神的熔铸,不仅有助于回应"内卷与躺平",同时也能增强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相似文献   

14.
田杰 《青年探索》2016,(2):13-22
青年学作为一门学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青年研究,是对青年存在的终极追问和探寻,可能与某些所谓的"本质"或"规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对青年的人性、天性或人类性问题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它首先诉诸青年,提升青年的"心智品质"和"社会学的想像力",将青年的"个人困扰"转化为"公共论题"。从青年"人本身"亦即青年的天性和自然出发,以历史为主轴,关注"人的意象""人性的一般观点"和人的"历史的形象"。青年的生命现象和"人的自然",需要历史的理解和解读。青年,处于生命运动与社会运动的交错点上,正是在这一交错运动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命形式,呈现出无限丰富的多样性。青年学特别需要一种关于青年、社会与历史的想像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讲的"进化"与"功能",并不是着意讨论当代青年的进化与功能,而是指对当代青年本体研究的两种思路.诚然,青年的存在、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进化和功能的问题,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抑或是从功能的角度研究青年的本体及其规定性,却反映了对青年本质不同的研究本位,由此将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并继而对现实的青年教育和实际工作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根据当前青年的现实状况,整个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特征,以及在新时期内青年工作的变化,针对当前对青年本质研究中的各种观点,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不甚成熟的看法.所谓进化的研究角度,指的是把青年看成一个由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我们已经听到了21世纪的足音.青年创造未来,未来属于青年.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对此,我们青年在心理上、精神上又做了哪些准备呢?在当今奔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口号声中,我们一些青年接受的是卡拉OK、圣诞卡、情人节等等浅层结构的外来文化,而缺乏忽视或没有意识到文化深层结构的观念变革.我们也可以去"洋插队",进行"世界大串连",但我们是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和大学生,在"对外开放"的口号下,热衷于外来文化,却淡漠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成为蹩脚的模仿者.这种丧失了自我的意识,当然也不能称之为"世界意识"真正的世界意识,即一种面向世界、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的意识.这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开放亟需解决的课题.中华民族由于它悠久的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趋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青年生活世界的观照,是人文关怀的实践,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载体.其价值在于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体验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现",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在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化的程度来看,在青年时期,成人对青年行为的控制显著缩小,也就是随着青年心理趋于成熟,他们的社会化转移为主体自进,对社会逐渐形成独自的看法,并且迫切需要与别人交换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代青年往往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们渴望有发表自己见解的场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青年沙龙",为青年探讨人生,憧憬未来,发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21,(13)
正追什么样的"星",树什么样的"旗",是社会价值的一种导向,也是社会精神的一种体现。曾几何时,舆论追逐"流量之星",青年热捧"网红""鲜肉"。娱乐"星"大受追捧,而科技之"星"无人问津。不过,这些都有了可喜的变化,从前不久人们对袁隆平逝去的怀念,到疫情期间对钟南山的歌颂,  相似文献   

20.
青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国家发展与青年发展是高度统一的。"青年强则国家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青年必须要强起来,这是由"青年与国家关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共同决定的。使青年"强起来",就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努力提高斗争本领。一方面,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在精神状态上来一场"大斗争",深化中国青年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构建青年共识的凝聚机制,把青年有效地组织起来,树立"青年优先发展"的理念,整体性地增强青年斗争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