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马克思技术哲学中,不存在人本主义技术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技术观的对立,而是人本主义技术观与唯物史观的技术观相整合,唯物史观的技术观是对其人本主义技术观的超越,而不是抛弃。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其一生致力追求的理想共同体形态。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并不是一经出场就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而是经历了一个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在人本主义阶段,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抽象特征,遵循鲜明的应然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阶段,“真正的共同体”思想走向成熟并科学阐明“真正的共同体”的构成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实现方式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共同体的和谐统一。历史地考察“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发展过程,深刻理解该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的基本内涵,对于当前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具有基础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于对人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哲学倾向。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唯物史观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不是抽象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4.
雷勇 《前沿》2008,(9):26-29
费尔巴哈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而且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本主义哲学。它超越了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对立。它从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拯救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人本主义传统,对宗教的批判显示出其独特的个性。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他的人的本质理论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主义逻辑冲突表现为:人的本质的两种界定、劳动的两种形式、社会批判方式的两种路径。人本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迥然不同,两者有着不同的批判理论出发点、不同的评判历史的标准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落脚点。从人本主义转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最终解决了人本主义的逻辑冲突。  相似文献   

6.
人们一直习惯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人本主义,即科学的人本主义。近来,人们又越来越多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实践唯物主义”。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个问题:“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人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弄清这种关系,对于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古典犯罪学派与实证犯罪学派的论争构成犯罪学的发展史,二者接下来将如何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既关涉犯罪学的方法论,也关涉其学科地位与功能定位。以哲学视角看二者的论争实为学派哲学基础——功利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博弈,借鉴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对哲学基本范畴从对立经由"科学也是价值系统"走向融合,发现功利与科学主义亦具有融合可能,融合路径系在方法论上遵循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相统一。同时该路径有助于犯罪学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互动,达至犯罪学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8.
卢兴 《思想战线》2013,39(4):65-69
所谓"休谟法则",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其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影响深远,尤为实证主义者奉为基本信条。"休谟法则"及其变体对中国现代哲学思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二分法为科学主义者所摒弃而为人本主义者所坚持,两派各自走向极端,导致了"唯科学主义"和"价值优位论"。同时,基于中国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事实"与"价值"问题往往与中西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使这一问题的探讨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9.
魏俊雄  李培湘 《求索》2007,(4):147-149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中,曾出现了人本主义主体思想和科学主义主体思想的对峙。在它们二者的斗争过程中,人本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后期发生了隐性的逻辑蜕变,即对人本主义自身进行了批判性和限定性的自省,形成了后人本学主体思想,这一思想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体思想的升华和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0.
邱程 《桂海论丛》2023,(1):24-29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观主要有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等。它们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发展历史。基于人类真实历史进程,马克思扬弃思辨性的精神异化观和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认为自然分工是劳动异化的一个社会历史原因,消除劳动异化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在扬弃劳动的对象性和人的本质复归上兜圈子。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劳动异化论肯定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奠定了认知基础,也预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虽然马克思继承的是“费尔巴哈派”的人本主义,但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主观性和不彻底性,建立了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批判的实质,指出青年马克思是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改造、拓宽其内容,把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感性存在变成了人的感性活动,从人的类本质到人的社会本质,从人的宗教异化到人的彻底解放,扬弃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2月7至9日,庆祝武汉大学哲学系创建74周年、重建40周年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成立大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系友及全系师生700余人与会。同期举行了李达学术思想研讨会和“世纪之交的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立足于世纪之交,回顾、反思20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哲学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探讨我国哲学的跨世纪发展战略,提出建构“哲学学科群”的战略构思。一、20世纪哲学的回顾与反思江天骥教授着重分析了本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潮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系。他认为,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系主要有四种…  相似文献   

14.
梅学兵 《求索》2011,(11):103-105
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望月清司在其代表性著作《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中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思想之学术著作,其历史理论是科学主义的“分工展开史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依赖关系史论”则是其成熟的人本主义理论。连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桥梁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中频繁使用的“社会联系”这一范畴。望月清司对马克思历史理论实质及其早晚期判断的失误决定了其对“社会联系”范畴的解析具有明显的目的论色彩。  相似文献   

15.
寻求理性与价值整合的可能陈述(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图书情报中心讲师)20世纪是哲学理论体系多元颌顽、异彩纷呈的世纪,但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对本世纪人类文化精神建构的种种无奈,以及人类对世纪末科学与技术造成的对“社会病”的困惑中,却表明有必要在...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作为马克思原生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与形成的原发语境,可以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存在理论偏颇。反思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纷争所导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旨与科学内涵的分化与对立可知,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只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否认历史必然性的纯粹的"行动"哲学,而是"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论主旨与历史必然性的科学内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哲学追求的不仅是真理,而且是价值,因而是知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哲学把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体现了哲学思维的特殊逻辑,即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逻辑。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现代唯物主义"。无论在自然观上,还是在历史观上,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同时,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又为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一提起科学,人们自然都会升起一股敬意,然而自本世纪初期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于科学所起的作用却早有微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当今的西方哲学中盛行着两股正相反对的思潮,一股被称作科学主义,另一股被称作人本主义。当然,科学主义仍向社会科学领域渗透,经济学、社会学、以至法学和政治学越来越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加以改造,数学和计算技术成了唯一有效的作用工具。在西方,随着对现代化的追求,一个高度技术化的时代到来了,现代化变成了高度技术化的代名词。可是,正当人们为科学的胜利而欢呼雀跃的时候,有人却惊呼人类…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一种新世界观,而且是一种新方法论。它实现了历史和唯物主义的真正结合,实现了彻底的历史意识和彻底的唯物观点的内在统一。从马克思的几个比喻谈起,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探寻那些提出的问题,深入理解这门"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民国初年的那场科玄论战,许多人认为是科学主义战胜人文主义的一场论战。然而,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林毓生先生对此却别具只眼。他虽然在基本立场上比较倾向于玄学派,但却认为玄学派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和科学派一样共享了“科学主义”预设,也就是说,科学主义不仅是参与论战的一方,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论战双方的“缺省配置”,而且还是论战双方出现自相矛盾,学理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当时之所以流行科学主义,在根本上是由于学界对于科学方法和精神了解不足所致。时至今日,科学主义仍然是国内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重读林毓生先生的相关著作,相信会帮助我们澄清一些流行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