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传播成为发展迅速、后来居上的全新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传播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努力探索实现网络传播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蕴含了丰富的传播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中的重要范畴。在网络时代,这些观点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提供了哲学依据、理论借鉴和传播策略。因此,在网络时代,用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来指导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的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传播应该勇于面对变化的形势,并且善于利用各种现实条件和资源,不断自我强化、发展、完善。要加强互联网传播媒介管理,夯实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网络阵地;要构建和培育网络学术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既要依托移动载体优势,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又要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加强网络传播的立法,推动不同媒介间的整合,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系统性效果,全面做好"互联网+"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网络时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根据网络传播的新趋势,结合网络传播的新特征,总结网络传播的新经验,拓展网络传播的新渠道。具体来说,可以从设置网络传播议程、改进网络传播方式、优化网络传播环境、提升网络主体素质四个维度来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王宇 《前沿》2012,(7):8-10
在传媒对理论传播的影响日益加大的前提下,媒体时代理论传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理论需求满足的个体性、理论传播覆盖的全时空性、理论传播界面的可互动性三个方面,理论品牌的概念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经济学品牌理论的借鉴和思考,借鉴品牌战略开发的规律,加强媒体时代的理论品牌建设应该树立三个意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品牌意识、科学传播意识、理论传播的成本和效益意识。  相似文献   

7.
王江兵 《人民论坛》2013,(8):216-217
网络社区的非区域性、虚拟性、空间性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场域",传统的传播模式在传播主体、客体、媒介、内容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革,如何在网络社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进而寻找到有效传播路径,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命题,而"对话关系"的建构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角色转换和行动探索。  相似文献   

8.
网络视阈下全面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又要善于整合媒介资源,提升传播力,培育高素质的网络传播理论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9.
刘慧  魏华 《人民论坛》2015,(2):205-207
新的时代境遇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的传播载体,网络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效性,必须建立相应的传播机制,包括契合需求转换传播话语机制;聚焦重点完善动力机制;及时反馈建立效果评价机制,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机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和风云变幻的网络世界,因循守旧的传统传播方式已经不再奏效,建立新型网络传播体系,拓宽网络传播渠道,就成为了开拓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新阵地的重要途径。信息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路径主要包括:建设主题网站,占领传播主阵地;运用主流微博,拓宽传播新渠道;开通专家博客,拓展传播新平台;利用网络视频,实现传播多元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迅速普及,为人们开辟了学习和参悟马克思主义的新渠道,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范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主体,活化了理论传播的内容体系。但微平台的负面影响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临多种问题。为此,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微文化"的契合,提升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的引领,推动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微生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平台与新渠道。在当今网络快速发展和信息高速传播的情况下,全面、合理、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在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需要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宣传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人民群众能够认知、认同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原则包括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传播在社会各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变革,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方式、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网络传播给公民爱国意识培育带来了挑战:模糊了国家利益意识,冲击了民族认同意识,影响了文化安全意识.面对冲击和挑战,要积极运用网络传播对公民进行爱国意识培育,把网络传播的全球性与跨文化性、广容性与集成性、互动性运用到公民爱国意识培育当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境遇及路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有效传播的过程。正视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全面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理论大众化的整合力;改进理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优化整合传播媒介资源,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培育大批理论传播专门人才,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建立全覆盖、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等五方面对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构建,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性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三重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三重维度,即思想理论维度,制度、政策和规范维度,器物维度,这三重维度构成了一个复合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网络,彼此影响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是中国文化与马克思思想彼此交流、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过程。分析网络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可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覆盖面及实效性,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的主流意识。更好地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才能有效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网络化在给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新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优势,西方强势而又隐蔽的网络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的价值领域,被误读或曲解的马克思主义借助于网络迅速传播并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网络聚焦的各种社会问题消解着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无疑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为此,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强化网络舆论导向,健全网络法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随着西方不良思潮的渗透及对网络控制权的争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应从话语权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入手,剖析影响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国内外因素,并制定出强化措施,通过文化自信提高话语权,培养合适的传承主体,打造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19.
针对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和方法的难点,破解之法在于大宣传理念的固化,分层分众的精细化,基层传播载体的亲民化,网络传播的活化,保障机制的强化及经典文本的通俗化等。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和方法有赖于全面深化改革成就的取得、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政治生态的改善、思想文化环境的优化及海外传播的拓展等。  相似文献   

20.
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办、主编和参加编辑的报刊有十余家,长达半个多世纪。他们通过对自己报刊活动实践的总结和对新闻事业一般规律的理解,提出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的途径更多、速度更快、面积更广,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