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进》2015,(8)
<正>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要求县委书记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这不仅仅是对县委书记,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指针和根本遵循。做政治的明白人,就是对党要绝对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政治品格。作为党员、干部,既然面对党旗立下了铮铮誓言,就必须忠诚党的信仰、忠诚党的宗旨、忠诚党的组  相似文献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规定了政治忠诚的形成机制及其作为理论形态的基本特征:在形成方式和内容上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在主体上是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统一;在构成要素上是知情意的统一。政治忠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鲜明的阶级性和斗争性,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场则决定了我们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以及思想和理论要求。与一定社会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政党和阶级利益的内在相关性,决定了政治忠诚的具体性和实践性。在我国,讲政治忠诚首先是对党忠诚,并且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于丹 《理论月刊》2007,(10):129-132
政治权力的制约是政治思想史上众多先哲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如何对政治权力进行制约,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思想家们有了本质的分歧: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根据"道高于君"的原则,采用道义制衡君主的绝对至上的政治权力,这种制衡的作用是或然性的,因而它从未根本的发挥过作用。从本质上说,道义制衡并不能真正对政治权力产生强制的约束力,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某些条件下,可以对政治产生积极的协调和软制约作用。本文将尝试着论证当代中国政治权力制约的双重思路,并对传统制衡观念内容的转换和现代应用提出一些管见。  相似文献   

4.
"官本位"观念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颗"毒瘤",至今还在毒害着中国的国民尤其是官员。它是制约当前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也是妨碍党群关系改善的最大祸患。从思想理论上解剖"官本位"观念的形成、危害与影响,对于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正>"忠诚员干干净部担所当必"须是具新有时的代政党治品格。习总书记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近日,在深入推进主题教育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再次强调"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干净""担当"是对党员政治品格的高度凝练,十分精准,十分朴实。忠诚是党员之魂,是品格之基,对党不忠诚,一切皆虚;干净是品格之要,是底线;担当是品格之炬,有担当  相似文献   

6.
真理既是人类观念地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重要的社会生存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理虽不构成基本哲学范畴,但却是历代哲人探索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哲学的真理观念不是以其概念的形式直接呈现的,而是通过讲"道"和讲"理"呈现的。在内涵上,它表现为在真知意义上对常规之知的否认和对"道"及"理"的体认和领悟。从宽泛意义上说,真理这一内涵虽然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内涵不同,但却与西方早期哲学中真理内涵在认识层面上很接近。分析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理观念内涵及其逻辑演变,有助于彰显中国哲学真理观念的独特本质,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7.
林国标 《求索》2014,(11):16-19
"中""和"指矛盾中的统一和多样中的均衡,指最高程度的和谐与秩序。"中""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范畴和思想文化的总纲领。对于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意蕴的"中""和"思想,可以从多重维度对之进行解读。从存在论视域看,它是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和根本规律;从发展观视域看,它是事物生成、变化、发展的原因、动力和机制;从方法论视域看,它既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实践方法,即一种人类相处之道和社会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权力崇拜"与"为民用权"中国传统社会是一种"权力崇拜"的社会。中央集权的国家权力深入到民间社会,从观念意识到宗族、结社都受到国家权力控制。政治权力掌握大量资源,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宗法制度还是郡县制度,国家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民族国家观念构建萌芽于"天下观",在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催化下不断成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流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中国,即强化现代民族认同的共同体国家。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天下观念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政治思想。从民族国家构建角度解析"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阐述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以及随之带来的文化认同与其影响,旨在厘清"中国"概念的变化和演进,为当今"中国"概念的全新发展提供历史支撑,为民族认同的强化提供历史依据。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对国家的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5,(11)
<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学细照、躬身实践,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表率。对党忠诚,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诚,是一种品格、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作风养成。对党忠诚,是党章明确规定的党员义务,是每个党员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遵守的党性原则。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就是为党的事业抛  相似文献   

11.
武铁虎 《前进》2017,(6):25-26
<正>人无忠诚之德不立,国无忠诚之士不兴。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兴党兴国之要举、强基固本之长策。"闻鼙鼓而思良将"。当前,我们党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尤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永葆绝对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受多元价值观、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前进》2015,(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就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其中强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沁水纪检监察队伍实际,就是要落实"铁纪、铁军、铁腕"和"培树十型干部、打造反腐铁军"行动要求,打好自身建设硬仗,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一、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员干部来说,对党忠诚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纪检监察干部作为  相似文献   

13.
德治主义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它以善遍的性善论为根基 ,“民为邦本”的观念是支撑点 ,“礼治”是具体实现的方式。徐复观把它界定为一种最高的人生境界 ,推断其内蕴是以教育取代政治 ,有解消政治之功效 ,因而可通于民主政治。徐复观的这种推断难免浪漫主义色彩。但德治主义坚持道德主体性高于政治主体性 ,开启了“道”尊于“势”的源头 ,使儒家政治思想与专制制度的政治现实始终保持着某种张力。  相似文献   

14.
<正>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是党中央对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政治要求。但是,当前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忠诚,不忠诚的党员干部有以下四个特征:丧失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坚定是党员干部忠诚的前提与基本表现,只有理想信念坚定,党员干部才能从正确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重民本     
“民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理念,也是一项道德原则。说它是政治理念,是因为它主要用于处理政治问题;而说它是一项道德原则,是因为它体现了古人的某些根本道德追求(尤其是仁爱),同时其落实也需要一定的道德品质。简单地说,民本观念是一种政治伦理,是中国古人的根本道德追求在政治领域中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受洗礼,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回顾党在云南民族宗教工作领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以及所传承的红色基因、优良传统,必将为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党在云南民族宗教领域的工作史,就是一部生动鲜活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活教材,点点  相似文献   

17.
宪法爱国主义观念最初由德国政治科学家多尔夫·施特恩贝格尔提出.哈贝马斯是宪法爱国主义最强力、最具扩散效应的鼓吹者,他将宪法爱国主义构建为一种关于"后传统认同"的观念.他认为国家认同应当不过多地聚焦于某种历史认同,而是更多地关注于权利和民主协商的程序.宪法爱国主义创新者米勒认为,国家认同与政治认同应当立基于体现着自由民主宪政的规则和价值,塑造培育一种调和普世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特定的宪政文化,促进公民政治归属感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带来正当的公民忠诚和公民团结,从而促进国家长久的稳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政治伦理以哲学—人性的分析、实践唯物主义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实现了政治关系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马克思政治伦理具有客观必然性,其基本观念蕴含着三个方面,即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性质、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超越了西方传统政治伦理思想,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它对于构建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民警察忠诚内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忠诚作为人民警察职业精神的核心,不仅仅是行为上对所在组织和上级领导的服从和尽责,更是精神情感上对党、国家、人民和法律的一种尊重、崇敬乃至信念.人民警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忠诚,寓于在警务工作所履行的对组织和上级领导的服从和尽责之中.政治忠诚通过行政忠诚表现出来,行政忠诚是政治忠诚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是根本的政治担当。新的历史使命赋予了对党忠诚应然之义:忠诚于党的信仰是对党忠诚的精神支柱,忠诚于党的宗旨是对党忠诚的价值指向,忠诚于党的政治规矩则为对党忠诚的行为底线。新时代对党忠诚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实然之境:既有党章及党内相关规定为基本遵循,也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成果为理论基础;既要应对"四个伟大"的现实要求,也要借鉴苏联共产党的历史教训。构建以政治建设为首位、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忠诚教育为途径的对党忠诚品质培育体系,实现对党忠诚的"纯粹"与"绝对",是新时代对党忠诚的必然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