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乡规民约是农村居民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但一些乡规民约内容与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加大乡规民约建设难度、实施效力低下削弱乡规民约效力等现实问题,阻碍了乡规民约对农村社会治理作用的发挥。为此,需要从建设内容、建设力度、保障机制着手,进一步促进乡规民约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2.
陈亮  叶明裕 《探索与争鸣》2023,(5):57-68+178
申素平、吴楠从合法性和最佳性的视角审视了校外培训执法模式的痛点,为校外培训治理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方案。但校外培训的善治格局不仅需要发挥执法模式的“抑恶”效能,更需要社会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迸发出“扬善”能量,从而形塑校外培训治理的社会契约。协同共治模式以共同价值、共同责任、共同参与为主要特征,有助于化解执法模式的监管困局,促成以人为本的高位价值目标,孕育共同体默会的责任自觉,迸发多主体参与的治理合力。据此,形塑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共同价值追求,驱动共同体深入明晰并肩负起共同责任,激活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共治合力,将成为助力校外培训协同共治模式全效落实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3.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其实是一种"官民"二元生态结构中的官民协同共治型社会管理模式。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就在于在官民之间建构一种良性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走向官民协同共治的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炜炜 《理论月刊》2006,(4):124-126
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在如今的二元结构社会中长时间内还将存在。二者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乡规民约对国家法律的规避、排斥和不当的利用。究其根源在于国家法律在农村的宣传度、认可度、执行力度还不够,关键则是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追究的价值不同。要解决这些冲突需要从多方面协调。  相似文献   

5.
创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凉山彝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民间传统权威德古作为知晓彝族习惯法的纠纷调解者,对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彝区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社会治理路径的重要动力。对凉山彝区传统权威德古在基层参与制定乡规民约、调解民间纠纷、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等治理过程中的功能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其参与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可推动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与改善。  相似文献   

6.
《岭南学刊》2013,(2):75-78
顺德是广东综合改革试验区,2011年以社会建设为目标,统领社会体制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出协同共治、利益共享、法治惠民的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推进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思想和要求,这是对以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认识的拓展和理念的升华,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引。本文重点解读社会治理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意义,最终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背景下的一种社会治理体制,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我们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因此,厘清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而明晰新型  相似文献   

9.
<正>创新社会治理,意味着要创新社会治理主体、社会治理理念、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机制以及社会治理绩效评估等。社会治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化全方位的创新。为此,多元主体、民主协商、合作共治、法治保障是完善科学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的新特征。在社会治理新语境背景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目标发展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一历史性课题增加了"共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治理的核心思想。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他在2018年政府工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并突出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描绘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美好前  相似文献   

12.
传统乡规民约何以实现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立磊 《人民论坛》2020,(14):140-141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规民约的某些方面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实需要,面临现代化转型问题。传统乡规民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效资源。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化转型需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在取其精华的同时,创新其转型路径,拓展新内涵,完善新功能。  相似文献   

13.
周水仙 《桂海论丛》2010,26(6):120-123
在我国社会管理走向多元主体治理模式的背景下,实现社会管理各系统的协同已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衢州市"三民"工程的时间也证明协同治理是实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手段。现阶段构建农村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必须动态分析民情,把握农村公共需求;必须沟通协商,维护农村公共利益;必须全程服务,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4.
乡规民约是在乡贤士绅、族长等地方精英的主导下,由村民广泛参与,自愿、自主、自发或由政府提倡、强制制定的一种对局域内全体社会成员日常生产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诉求。它立足地方实际,或有文本表述,或直接由民间俗语方言口耳相传,具有地方性、准法律性和易传播性。乡规民约是由某一区域居民自愿制定的,其必然综合本区域内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结构等各种因素,其覆盖控制的范围在古代通常是“一里”,相当于今天的一个自然村。[1]乡规民约是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的“软法”,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2]数千年来,“皇权不下县”“绅权不上朝”,地方士绅与皇帝共治天下,而士绅治理乡土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具有准法律性的乡规民约。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五水共治"的战略目标,需要建立相应的战略管理体系,形成具有系统性、动态性、主动性的"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在结构上,"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框架包括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三个方面,其目的在于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全面转型。从制度现状看,目前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战略管理框架具有一定基础,在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领域已经初步形成制度框架,在危机管理领域尚需要加强相关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体现多元共治的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2014年2月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城市管理工作时强调:要健全城市管理体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中央12号文件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也作出明确部署,这为我们创新和加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三亚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城市,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  相似文献   

18.
正"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不仅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还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作了新部署。为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9.
"上下联动"协同治理机制实质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多元参与、合作共治,构建民众有序参与,是引领社会治理新常态的一种治理机制。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的做法主要体现为三点,即通过制度的有效设计保障了联动协同治理能力、通过富民工程深化了联动协同治理内容、通过丰富协商方式提升了联动协同治理效用。  相似文献   

20.
<正>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