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经典叙事学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中国现当代学界利用女性主义叙事学进行了诸多女性文学及跨学科现象的研究。一方面对西方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方式进行补充与提升,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研究的不充分和模式化弊端。在充分发掘已有女性写作基础上,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与国情发展开展中国式"交叉路口性"研究是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未来路向。  相似文献   

2.
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渲染"中国渗透论"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西方政客利用各种场合,公开点名中国"渗透"的具体领域;某些研究机构扮演了"学术探讨"的诠释者角色,为鼓吹"中国渗透论"提供理论支撑;西方媒体同以往一样善用煽动性报道在"中国渗透论"问题上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3.
<正>民本文化说到底是一种臣民文化。19世纪末中国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士大夫不愿意用"民主"指代西方国家的代议制和宪政,而是用"共和"一词。民权主义对西方民主思想有所吸收,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国创建的思想基石。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文革期间的"大民主"是具有民粹主义性质的民主。民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是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达成共识的政治哲学。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伊始便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把它们作为拯救中国的两大法宝。"民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方面,西方媒体通过缺省报道背景、主题脸谱化、突出负面形象、图文高度概括化、报道对象缺失、标题污名化、标签化隐喻、惯常话题设定等,形成对中国游客"他者化"的话语表征。西方媒体报道相关事件时均着意突出中国政府所拥有的话语权力,而弱化"中国游客"和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声音,作为被叙述主体的不文明游客呈现失语状态。同时,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信息源大部分来自中国媒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媒体语境下的中国游客是中西媒体"共构"而成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创新、集体创新、加速创新、不断创新的时代。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什么会迅速崛起?这正是源于中国的创新。那么,人们还会再进一步问道:中国最大的创新是什么呢?这就是开拓了"中国之路"。所谓"中国之路",就是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照搬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反对教条主义,也不盲目照搬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尽管当时要求学习西方现代化,借鉴西方的经验与教训,但更要超越西方现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多年来,经济总量不断超越西方列强,甚至有赶超美国之势。这让西方不安。在他们看来,中国没有如他们预期的被纳入西方战略轨道,反而通过"搭便车"方式成为"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细究中国崛起的原因,除了体量庞大外,西方将矛头指向中国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即所谓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赋予国有企业大量政府补贴,从而享有不公平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官员更累的不是身,而是心。累在身有处讲,累在心无处诉。心累主要缘于文化传统、体制制度和价值观念相对于西方官员,中国官员累身亦累心。所谓累身,在于中国官员比西方官员承担了更多更大的责任,这与政治制度和政府职能划分有关,同时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有关。西方政治制度与权力运行,奠基于自由主义经济。既然是"小政府",且受制于契约与分权制衡,政府就不需要承担太多经济和社会责任。中国政治制度突出为集权,且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施政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提出"锐实力"与"中国渗透论"等观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自由主义衰落以及西方国家对国际安全格局的新动向产生了疑虑,究其根本是西方国家自身的衰弱和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与焦虑。在应对"中国渗透论"的观点时,中国应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直面质疑,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由于生长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诚信伦理在适用范围、价值取向及约束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并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当前中国的诚信建设,应积极谋求中西互补与融合创新,将中国传统重道德自律的"人格诚信"与西方社会重制度他律的"契约诚信"结合起来,从培育个人内在诚信品质、增强全社会的契约意识以及建立完备的制度规则等方面入手,打造现代诚信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需要的不是"强势外交"而是奋发有为的外交。目前中国新领导人做的,不应解释为"强国外交"或者"强势外交",否则,将极其误导"强国"或者"强权"、"强势"(power)是一个西方政治概念,也是对西方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一贯他者感受或者他者解读。近代以来,包括现代,中国在遭受西方的"强权政治"(power politics)诟病的同时,多少人渴望着中国也能变成类似的"强国",并开展类似的"强国外交"。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两种错误论调一直存在于国际舆论漩涡之中。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两种论调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近年来,部分西方人士炮制的所谓"中国渗透论"甚嚣尘上,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版。"中国渗透论"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之间,并且在渲染"中国渗透"问题上,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他们鼓吹"中国渗透论",其实质是时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快速发展让西方国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被视为严重威胁。中国越是成功,西方就越要抹黑中国。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最难处理的情况,因此西方媒体热衷于宣传中国所谓的"污染""腐败""不平等"等问题,以败坏她的声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十分必要和紧迫。福柯话语理论的构建取向、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大众的同意"、拉克劳和墨菲后话语理论的多元主体"接合",为之提供了视角和切点。大众化了的马列文论话语、中国化了的西方文论话语、时代化了的古代文论话语和实际化了的比较文论话语"接合"起来,构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再与创新的非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话语二度"接合"起来,就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有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既绵延不绝又不断发展,其历史演进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河洛文明阶段,儒、道、法三足鼎立阶段,佛、儒、道三足鼎立阶段及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对立阶段;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保持其内核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内容,在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又保持其基本特征;依据中华文明的演进逻辑,可知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自近代以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呈现出严重西化的状态,但未来不会被西方文明取代,反而会在挑战下获得新生。此外,针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不应当接受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国家,但其本质属性是一种批判西方的社会制度、背叛西方文化传统的思想体系,是一种被西方排斥的、代表被压迫者的解放哲学。可以预言,马克思主义将会完全融入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历史性的变化是什么含义?回顾过去一百多年中国人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同西方世界的关系经历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鸦片战争之后一百多年,中国是西方世界宰割、侵略、压迫的对象,中国人当然要起来反对宰割、反对侵略、反对压迫。我们起来革命,西方世界企图把我们打下去,但是他们失败了。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正在成为后冷战时期西方定义中国身份的一个重要话语,以西方对"中国模式"进行研究为代表的"中国模式学术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西方学术界试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历史等维度建立中国模式与中国身份之间的关联,以简单而又有明确内涵的"西方中国模式"为中国定义身份。西方"中国模式"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及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认知图式和身份认同叙事。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构建中国的自我身份、解构西方叙事、提升解读中国道路的话语权等方面努力,不断增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正当性阐释,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批判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7.
胡旸  杨毅 《人民论坛》2010,(7):146-147
零售业与上游产业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零售业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创新业态、发展物流配送。同时,将这些经验与中国广袤的市场、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程度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零售业与上游产业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零售业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创新业态、发展物流配送。同时,将这些经验与中国广袤的市场、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程度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的主题。在西方世界因金融危机谈危色变、风声鹤唳之际,温总理的"信心之旅"震动了整个西方;在西方人对美国资本主义模式丧失信心、又不知所向的时候,温总理满满的信心使他成为整个达沃斯最耀眼的"明星"。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不无嫉妒地问:中国的信心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20.
正"过去涌着出国,现在争相回来。"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单声很是动情。"国内变化最大的是经济方面,其次是建筑和生活品质。"当年,中国在西方人眼里遥不可及,林语堂的一册《吾国吾民》激起了西方探究中国的热情,如今,中国人在西方的生存已然成为一种常态,而单声则是他们中间平常而不平凡的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