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求知》20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较量逐步向网络空间延伸,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日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的重要一环。深刻分析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隐患和主要成因,提升境外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维护网上政治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9,(10)
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网络空间这个新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主流意识形态遭受严重冲击、网络防护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网民安全意识淡薄等诸多问题。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提出从网络内容建设、创新宣传形式、加强技术防护、完善制度规范、提升网民素质多个维度着手全面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达5.3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9.9%。这一数据延续了近年来迅猛增长的势头。中国网络化进程的提高,以及网民代表性和活跃度的上升,已然使得互联网成为公众表达观点、参与社会事件的主要渠道。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大众  相似文献   

4.
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目前国内网民已达1.37亿,占全国人口的1/10。互联网在国人生活、工作中占有日益不可  相似文献   

5.
杨占岭 《求知》2013,(11):21-22
当前,网络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日益成为信息传播活动须臾不可离开的手段和方式,更成为当今一股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据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达到4.20亿人,手机网民数量超过了电脑互联网用户。微博用户数达到3.09亿人,较上年底增长了六个百分点、5873万人,而且还呈爆发增长态势。可以说,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3日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整体网民规  相似文献   

7.
殷鹤 《理论导刊》2020,(2):57-61,106
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理论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思想为指导,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技术、文化、安全的重要论断与中国管网治网经验的融合。互联网传入中国20余年,党和政府通过思想引领、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之路,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与不足。为此,要不断推进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对各种文化思潮的研判,消除治理的滞后性;总结国际治理经验教训,寻求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科技与人才双突破。  相似文献   

8.
在网民数量第一、且大多数网民通过手机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中国,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对于我们党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问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诠释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战略指向:一是全党高度重视,在大宣传格局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二是坚持党对新媒体的领导,在网络主流媒体引导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三是正视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四是重视网络安全,在正确的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  相似文献   

9.
西方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较早,网络社会发展较为成熟。这些国家在网络社会治理、网络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注重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注重治理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对网络内容的管制、注重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注重对网络主体的教育,以及积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传播规律,潜移默化的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价值观的传播等具体做法,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我国网络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29)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做了全面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7月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的网民人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44.1%,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使用率为85.7%,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在互联网、广电网、移动网融合的背景下要运用好现代网络传媒,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通过网络传递正能量,统一思想,坚定全体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向世界展示今日中国的崭新形象,弘扬中国精神;引导民众牢牢把握机遇,从而实现个人梦、中国梦、民族梦。  相似文献   

11.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报告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与上年同比10-19岁网民比重增加,青少年网民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影响青少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构建、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为青少年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怎样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网络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中拓展作为,是当前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由于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进一步凸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巩固阵地引导舆论的难度增加,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任务更加艰巨。互联网在成为社会交流工具,深刻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开展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武豹  余建军 《理论导刊》2021,(2):123-128
网络直播亚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衍生物,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建设,是必须加以重视的治理议题。网络直播亚文化表现为以流量变现为参与目的,通过礼物打赏、弹幕社交等行为引发异化消费心理和虚假的文化认同,掀起网络舆情,冲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直播亚文化的症结在于监管漏洞、资本裹挟、情感缺失和话语争夺等。治理这一症结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建构和完善网络直播监管制度、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向弥合、培育网民的法律意识和媒介素养、占领互联网传播高地,牢牢掌握媒介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9,(10)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意识形态问题已延伸至网络领域,网络空间在为公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各种非主流、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传播提供渠道,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场域中的地位受到了挑战,作为治理主体的政府需要予以有效回应和处理。基于该出发点,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分析当前政府在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中面临的风险,指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散化需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力、转变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思维、加强政府内部组织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4.
网络在加厚     
晓史 《瞭望》2002,(48)
联合国贸易及开发会议日前公布的一项报告说,今年底,全球使用互联网的人口可望达到6.5亿,而2001年全球网民为5亿,全球网民的年度增长率达到30%。经历了持续两年的网络泡沫破灭和今年全球范围的信息产业衰退后,互联网仍然保持着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5.
网络问政本质上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它在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网络问政中存在的互联网技术不完善、网民的非理性表达、政府运用网络问政的能力不强和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途径——规范网络问政技术平台,加强网民意识的培养,加强政府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完善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刘志礼  李佳隆 《求知》2024,(2):43-45
<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领导核心优势、强大政治优势、历史主动优势和人民立场优势,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塑造坚强的领导核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全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赋予了民粹主义新的表现形式。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互联网与民粹主义的结合,其存在形式与表现样态相对于传统民粹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其影响范围大,更具有潜在威胁性。网络民粹主义对我们党和国家工作指导思想、道德秩序、政治信仰与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消极影响,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当前引领控导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不仅需要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存的关系、先富带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更迫切要求健全完善网民政治参与机制,引导网民主体,净化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8.
何频 《理论参考》2009,(8):16-18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影响 1.网络文化促进了民主观念的发展。平等、自由是民主的本质.互联网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言、平等与人交流的虚拟空间。网络文化鼓励每个用户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网络世界,打破了过去那种信息垄断的局面,促成了信息集权走向分权。目前,中国内地网民达2.1亿(截至2007年12月),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着。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长期在网络文化中熏陶,不仅个人自由选择的空间扩大。而且平等、分权的观念得到强化,民主化的诉求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公司掌控着重要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几乎全部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然而,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治理框架中的职责问题尚待确认。文章总结关涉互联网公司职责定位的人权问题,分析互联网公司履行人权责任的现实困境,依据关于定位互联网公司人权责任的指导原则,提出了互联网公司职责定位的建议性方案:互联网公司应当在切实尊重主权国家的政府所设定的法规与行政命令的基础上,向网民及其组织开放网络治理过程,与政府、网民及其组织建立顺畅的合作与沟通机制,独自或协助政府救济网民的权利,尽职尽力地履行相关人权责任。  相似文献   

20.
话语、文化和意识形态在网络政治动员中的功能日益凸显,成为网络政治动员不可或缺的结构性要素。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看,宏观上的意识形态发展图景和格局限定了网络政治动员的性质及其发展空间;中观上的群体心理嬗变孕育了网络政治动员的情感动能;微观上网民的个体价值取向表明网络政治动员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定,同时又具有重新阐释、整合乃至创造意识形态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