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建设对跨文化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以"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为基本导向,建立科学、精准的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使更多优秀的跨文化人才参与到对外交流中,有利于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促进经济共同繁荣的共赢之路。为了顺利完成建设任务,"一带一路"建设者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将自己打造成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备适应项目所在国文化习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各异,大多数国家与英美文化有显著差异,传统的适应英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这个重大倡议的需求。政府、教育机构、企业需要采取激励措施,培养建设人才适应新形势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他们与沿线项目所在国国民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实现民心相通,有效保障建设任务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与美丽中国建设之间具有高度的价值一致性,同时,"一带一路"为美丽中国建设带来良好的机遇。然而,当下全球环境资源使用与保护之间、生态区域合作与"逆全球化"思想之间面临一定的冲突与碰撞,因此强化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引入互联网多方联动和统筹规划,成为"一带一路"与美丽中国建设相融合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国际合作范围持续扩大,各国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提升。2019年4月26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确立为未来合作的主线"。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专业化、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共建"一带一路"最关键、最活跃的要素,是共建的主体,也是永葆"一带一路"建设蓬勃生机和推陈出新的关键。(1)其中,涉外警务人才是保证"一带一路"建设安全稳定的主力军。涉外警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重要的一种新兴警务活动。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合作共赢,"丝路"人才是国际合作的基础资源和强劲推动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基础建设服务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外交贸易与文化交流复合型人才、组织领袖等创新型国际人才。因此,在我国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应更注重制定人才发展总体规划,拓展合作共赢人才机制,顺应时代潮流,转变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6.
杨云升 《新东方》2016,(4):59-63
"一带一路"跨越范围辽阔,涵盖行业众多,涉及语言纷杂,小语种,更准确地说是"小小语种"语言区尤为广阔,需要大量的小语种人才。然而,我国现在培养小语种人才的基础薄弱,力度欠缺,国内顶尖外国语高校招收和培养小语种学生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为了破解当前和未来小语种人才短缺的难题,我们应该采用权宜与长远相结合的策略,发挥来华留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急需的小语种人才。同时,提倡从娃娃抓起,持之以恒,为我国"走出去"战略储备充足而卓越的小语种人才。  相似文献   

7.
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推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意义重大。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了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解读,对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未来,我们应不断完善文化交流机制,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打造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美丽"一词被提高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的高度,这表达了我国对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关切与决心。建设美丽中国为"一带一路"生态合作带来良好契机,也是"一带一路"时空互动、永续推进的内在价值要求。"一带一路"连接了东亚和欧洲的生态圈、经济圈,其中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差距较大,存在着环境资源权利享有与环保义务履行的失衡、生态合作的共同愿景与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思潮的博弈等实然冲突。要破解"一带一路"倡议下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困境,就要抓住美丽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耦合的内在逻辑,加强生态治理区域合作、人才与技术创新、网络联动监管等,推动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国际生态与国内生态建设内在统一的必然实现。  相似文献   

9.
政府调控是发展"一带一路"的重要原则,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高效互动,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措施。其中,需明确"一带一路"发展的利益交叉点,建立以互利互惠为基础,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发展新格局,为在新时代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0.
<正>4月25-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发表,以数字和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带一路"建设5年多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回顾五年多来"一带一路"由理念和倡议到具体实施的历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极其重要推动力,也是山西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重要机遇。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推动山西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大力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逐渐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识。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不仅会扩大"一带一路"的基本面,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会让"一带一路"更接地气、更通人心。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我国与周边各国、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有力推动跨文化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为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注入新的力量。跨文化交流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一环,中国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开放,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世界跨文化交流贡献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构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一带一路"借助于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所遗留下的丰富资源,建设性地回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是面对世界发展困境、世界历史力量转移和世界秩序重构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等联通起来,是连接世界多元多样文明的纽带。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也是负责任的参与者和有担当的行动者。追溯"一带一路"产生的历史渊源,阐明互联互通的精神实质,深入挖掘"一带一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对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由倡议到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从产能合作进一步向研发合作拓展,从共享沿线国家低端生产要素资源向共享沿线国家高端研发要素资源不断深入。逆向外包作为一种获取高端研发要素资源的有效模式,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研发合作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主场外交往往与元首外交、大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年来,中国主场外交活跃,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表现。"一带一路"主场外交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外交,也折射出了中美俄三角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三位一体。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美俄三角关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勾画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新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牢牢把握交通运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加强互联互通与国际产能合作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带动,为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7.
苏娜 《政策》2016,(4):54-56
湖北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湖北由内陆腹地打造成开放高地。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不断推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湖北"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更是国家大战略下湖北必须承担的新使命。一、"一带一路"战略从顶层设计走向实质进展"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宏大性、多元性、长期性、  相似文献   

18.
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和我国建交的175个国家中,使用的语种约95种,而我国仅能开设54种语言课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获得实质推进,不少企业机构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遭遇小语种人才匮乏瓶颈,不利于中国与相关国家开展经贸、文化等往来。亟需扩充小语种人才"蓄水池",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为此建议:一、促进非通用语种教育与国家战略对接,从以市场导向为主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转向。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决定从2017年第2期起,开辟"‘一带一路’建设研究"专题栏目。一、基本要求研究阐释中国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结合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研究阐释广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同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快建成衔接"一带一路"重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5,(7)
<正>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江苏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江苏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江苏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自觉担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大责任。2015年4月底,江苏向中央提交了对接"一带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