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两种错误论调一直存在于国际舆论漩涡之中。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两种论调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近年来,部分西方人士炮制的所谓"中国渗透论"甚嚣尘上,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升级版。"中国渗透论"主要集中在西方某些政客、研究机构、新闻媒体三大群体之间,并且在渲染"中国渗透"问题上,各有侧重,甚至交相呼应。他们鼓吹"中国渗透论",其实质是时隐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一则所谓"叛逃间谍"新闻被部分西方媒体和台湾政客炒得沸沸扬扬。然而,随着有力证据的公布,该事件被抽丝剥茧显露"真容"。人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大陆诈骗嫌疑犯利用了澳大利亚内部某些反华势力和民进党当局的特定政治需求,上演了一出假扮所谓"叛逃间谍"骗取政治庇护借以逃避法律制裁的闹剧。西方反华势力和部分媒体肆意炒作,借机散布假信息,宣扬所谓"中国威胁论"、污蔑大陆所谓"渗透",是这起"骗子变间谍"闹剧的主要推手。  相似文献   

3.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某些政客、政客式学者和记者,对独立自主的中国犯了某种二元错乱综合征。比如,在毛泽东时代,一方面把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中非关系近20年来的快速发展招致了某些把非洲视为自身势力范围的西方媒体和政客的忌妒、不满甚至攻击。他们频频散播诸如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中国疫情隐瞒论""中国在非洲搞间谍活动"等等污名化中国的"说辞",使中非舆论环境紧张化。要打赢这场"舆论战"需要中非双边从政府到民间的团结一致和共同行动。中非友好与团结合作将在这些考验中不断加强和升华,中非关系也将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续写辉煌。  相似文献   

5.
"渗透"是西方大国对付其他国家的惯用伎俩,西方渲染"中国渗透论"恰恰显示出美欧对西方道路模式信心衰减的窘境。其妄图玷污中国国际形象,破坏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叵测用心必将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提出"锐实力"与"中国渗透论"等观点,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自由主义衰落以及西方国家对国际安全格局的新动向产生了疑虑,究其根本是西方国家自身的衰弱和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与焦虑。在应对"中国渗透论"的观点时,中国应继续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直面质疑,加强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陈琪  郭泽林 《人民论坛》2020,(16):10-15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极端鹰派政客和机构,奉行对中国的舆论遏制和意识形态渗透战略,歪曲夸大与中国相关的负面新闻,甚至制造谣言对中国进行恶意抹黑。西方对华"无脑黑"是欧美国家流行已久的"黄祸论"在百年未有之国际变局下的畸形产物。在西方国家的舆论攻势下,中国应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国际舆论平台,进行及时有力的反击,为我国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健康活跃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8.
王天玺 《创造》2016,(4):62-64
正鲁比尼之流那样危言耸听,正是要诱导中国跳进西方国家早巳挖好的经济陷阱。中国模式从东方兴起,震撼世界。西方中心论的某些卫道士一时间怀着恐惧和仇视宣扬"中国崩溃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中国模式既然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随着中国模式的成功发展,"中国崩溃论"最终必将自行崩溃!第一节"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中国崩溃论"也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9.
西方利用国际话语优势,抛出"中国渗透论",其危害极大,主要以贬低中国国际行为为主旨,试图削弱中国国际发展的合法性,损伤中国国际"软实力",阻碍中国通过正常的国际行为获得国际经济利益与战略利益,这是西方国家继续沿用的冷战思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渗透论"旨在抹黑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种种针对中国崛起的奇谈怪论,既无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支撑,也无科学逻辑论证,更无事实依据佐证,完全是西方因中国腾飞"舒适度"下降,而产生的一种变味心态,其命运定会如"崩溃论"一样,虽一时夺人眼球,但最终会无趣退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正以自信昂扬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之际,或显或隐的"中国渗透论"叙事,实际上构成了一种新版本的"中国威胁论",我们或可称之为"中国威胁论3.0"。以"锐实力"为包装的"中国渗透论",以及以此为载体的"中国威胁论3.0",建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道德优越感和所谓"东方专制主义"的政体敌视之上,具有借助恐惧以"塑造他者"的"自由主义民主"国际动员色彩,也体现出"此一时彼一时"的历史健忘与"宽于己苛于人"的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中国渗透论",我们既要据理力争予以批驳,也要秉持泰然面对的态度。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因"中国渗透论"而放慢脚步,更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要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应对"中国渗透论",把握好"听"和"讲"、"同"和"异"、"内"和"外"、"官"和"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赵卓煜 《理论月刊》2013,(2):172-175
中国传统生态观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世界观方面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自然整体观"、"物种平等论"与中国传统生态观主张的"天人合一"观、"民胞物与"论相契合;从方法论角度看,西方生态中心主义主张的"循环经济"模式与中国传统生态观的"阴阳五行"太极模式相契合;从实践观看,二者有诸多相通的"清洁生产"观念和行为。研究二者的契合性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传有 《思想战线》2011,37(2):59-63
中西方早期的伦理学都是德性伦理学。由于民族文化及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德性伦理学存在着种种差异。西方德性论对"德性"概念有着严格的界定,而中国却缺少对应于西方德性各德目之种属的概念;在德性的来源问题上,西方德性论强调德性不是本性,本性是德性的基础,德性是本性的固化和优化,中国德性论则把德性与本性直接相等同。然而,中西德性伦理学也有一些相通之处。在德性的培养方面,中西方都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法律制度对德性养成的作用;在具体德目的分类上,中西方都把某些德性与特定的社会层级相挂钩;中西方起主导作用的伦理学都是理性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对中西德性伦理学的这种比较,可以为中国传统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提供某种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少数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从舆论、外交、安全等领域对中国发起疫情政治攻势,中国与西方的疫情政治斗争正从遭遇战、阻击战发展到总体战阶段。西方疫情政治攻势主要表现为八种谬论,行使的是四种伎俩,形成了五步连环的方法论路线图,充斥着反智主义、反理主义、工具主义的认识论迷思。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正确的斗争原则,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做好顶层设计,从斗争对象、行动主体、战式战法、投放载体、语言风格、材料类型等方面系统谋划,制定一揽子工作计划,重点运用"七论六法"打赢反击西方疫情政治攻势的总体战。  相似文献   

16.
国外舆论围绕中国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提出了"中国责任论"、"G2论"、"中美国论"、"发达国家论"、"中国不确定论"、"中国时代论"、"国家资本主义论"等新论调。囿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外舆论对中国国情缺乏实质性的了解,加之"西方中心主义"研究立场的固化,以致无法摆脱西方范式的窠臼,导致在认知上存在较大偏差。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中国要把握当前国外舆论新动向,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全面审视,以正确的立场展开评析,善于宣传中国,消除"误读"或"误解",积极主动与国外舆论及其学者展开对话交流,扩大这一领域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国内外舆论。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24)
正相较于台湾沸沸扬扬的"中华文化总会"改组争议,以及绿营某些政客汲汲营营于"去中国化"为蔡英文添乱,中国大陆却上自领导人习近平,下至地方各级政府、文教机构、对台部门,莫不高举复兴中华文化的大旗,而且剑及履及,不论是中国梦或"一带一路"、两岸交流,都展现充分的文化自信。虽然"中华文化总会"历经几次更名,但不论组织、人事如何变革,其官民相辅及民间团体的属性并未更迭,其政治的功能与文化的高度当然不同于数以万计的文化社团,援例由蔡英文兼任会长亦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创意写作工作坊"三位一体"的属性,西方学界关于工坊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维度:导师维度——工坊导师身份定位研究;参与者主体维度——六类创意写作工坊与多元化目标定位研究;内容维度——工坊创作论和创意论研究。以上三个维度,呼应的是工坊"谁来教"、"谁来参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重要议题。对标西方创意写作工坊研究的经验与前沿动态,建构创意写作工作坊中国化体系,应加大创意写作师资培育,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驻校作家制度,研发中国学派的创意写作理论系列教材,开展跨学科、跨媒介的创新实验,建设面向不同受众的"创意写作社会化系统"。  相似文献   

19.
王天玺 《创造》2016,(5):68-70
正只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模式就不会崩溃。应当肯定,西方国家人民同中国人民一样,是善良的、友好的,但他们的政客、他们的社会精英就不一样了。美国政客洪博培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一般认为,洪博培当过驻中国大使,对华态度比较温和,但他在内心深处是怎样看待对华关系呢?洪博培曾在CBS辩论节目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应当联合我们的盟友和中国国内的支持者,他们是被称为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中国有5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化道路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西方学界引发强烈反响。从"北京共识"到"中国模式"的研究主题转变,反映出西方学者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关注存在明显的"不具特色论"和"可复制论"的误读。纠正这种误读的关键在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真正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立论之本、发展之基、时代之选,是中国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原因。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远高于一概而论的某种"模式",它是人类历史上发展中国家走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和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