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将农村互联网金融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电商化发展,激活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互联网金融电商化发展能够提高资源配置,增强资金供给,更好地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的电商化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金融扶贫是扶贫攻坚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扶贫已经进入普惠金融阶段。面对农村金融扶贫发展在扶贫主体、扶贫路径、扶贫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入"多元多层"主体格局,发展"互联网金融"路径格局,打造"信用+契约"制度格局。  相似文献   

3.
<正>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北京市调研"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情况,除了充分肯定"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模式之外,还对目前农业与互联网的现状表示了担心。汪洋直言:"城市里运作良好的电子商务用到农业、农产品上是否有效,是值得商榷的。"时隔四天,也就是9月18日,京东金融发布其农村金融战略,即进一步发挥京东在渠道下沉、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紧扣以"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为核心的农村经济闭环,设计和打造具有京东特色的农村金融模式。同时,京东农村金融信贷品牌"京农贷"正式发布,包括农资信贷和农产品信贷两大产品线。  相似文献   

4.
<正>农村一直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创新步伐缓慢,基础设施不健全、普及率低,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无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稳定增收。大力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中,除了体制机制创新之外,当前,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技术与农村金融的结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电商、物  相似文献   

5.
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看农村金融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 《理论月刊》2008,(9):169-173
纵观国外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农村金融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商业性金融阶段、合作金融阶段和商业性金融共同发展阶段、现代商业性金融阶段。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揭示出农村金融的实质是政府通过金融机构对农村各业做出的有偿的资金支持和补贴,以及商业银行专门针对农村信贷需求特征设计的金融结构。由于农业的特性,决定着农村金融并非只是一定阶段存在的临时性"产物"。  相似文献   

6.
该文针对农村金融的现实问题和既有理论研究、政策主张的不足,将农村金融置于农村经济系统和整体金融系统之中,描绘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随农村经济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具体路径。新时期发展农村金融要以发展农村经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和依托,以市场化为目标,以商业性金融为方向,以业务为纽带,通过合作性金融改制和金融自由化改革形成商业性金融服务农村的倒逼机制。在发展农村金融过程中,要引导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商业化,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快速推进,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力度逐渐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农村金融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农村金融风险大、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缺乏越来越成为影响农村金融资源聚集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明显障碍。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同时推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已经成为构建普惠制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地位,投融资平台的优势地位及其可控性和金融创新与金融规制的动态博弈关系是对互联网投融资平台进行规制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对互联网投融资平台规制可从行为、交易和市场三方面开展,包括充分披露告知信息、提供平等中立服务、合法合理搜集使用个人信息等融合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的行为规制,强调互联网投融资平台作为"特殊居间商"和"资金流转平台"附随义务的交易规制,以及司法、执法机关审慎判断多边在线平台反垄断问题的市场规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从农村金融体系、所应用的金融产品以及民间借贷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今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应该采取的三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一是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二是要大力开发适合"三农"消费特点的金融产品;三是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政策,全面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0.
彭琳 《青年论坛》2014,(3):120-125
近年来,我国对于"三农"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完善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我国农村地区基本上形成了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组织,这一金融体系对"三农"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支持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民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与金融机构追求效益偏好之间的矛盾,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资金短缺仍然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正>当下,"互联网+"战略应用已形成产业新生态,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今年全区年中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制定我区"互联网+"行动方案,而在7月11日,以"互联网金融+南宁:对接东盟,共赢未来"为主题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研讨会在南宁召开,逾百位业内精英和专家学者共聚绿城南宁,为南宁市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当天,南宁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揭牌,标志着南宁开启互联网金融新时代。南宁离互联网金融并不遥远从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平台诞生,到2015年国家《关于促  相似文献   

12.
胡柯 《小康》2016,(4):42-43
概念内涵是一种交易;以信息为前提;全赖信用维系。农村金融概念农村金融的准确定义是研究和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首要前提。文献分析发现,虽然农村金融在我国历史悠久,但"‘农村金融’作为一个概念被广泛运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并且长期以来,在"金融,即货币资金的融通"的主流金融观基础上,"农村金融"的内涵似乎只要给"金融"冠以"农村"就能自然地被定义出来。  相似文献   

13.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为传统农区破解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创新障碍提供新机遇。我国传统农区,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小微企业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风险抵押物少,传统金融的信贷抑制性强,使得乡村振兴中的普惠金融形式不活、作用不强、创新不够。因此,应立足传统农区"乡村振兴"、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焦点、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完善乡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村金融舆情现状是变中稳定,对农村金融舆情有效管理,将畅通金融民意、了解农民金融需求、预防农村金融诈骗、科普农民金融常识,从而提升农民的金融素养。因此,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做好市场定位、实现自我完善,以"在地化"创新式服务增加农民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创新日新月异,挑战与机遇如影相随,风险与创新结伴而行。P2P平台和众筹平台以其独到的撮合匹配、金融脱媒、信用评级的创新能量影响千家万户,除电商系的"支付宝""余额宝"等著名产品之外,小企业e家、小马Bank甚至"纯中介+银行"的"众金所"等银行系的各类新模式跑步上线,证券系的"银河金山"等也紧随其后,今年春节微信红包演化成全民抢红包的新民俗,互联网金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与新业态,是共享经济的重要创新实践,目前P2P网络借贷是其主要形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创新金融产品、提升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金融运营去中介化、推动PPP模式的广泛应用等,但由于监管缺失及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国P2P网络借贷问题频发,互联网金融遭遇发展障碍。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制定完整的借贷规则、细化P2P网络借贷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促进和规范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我国党建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大党务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利用互联网促进党建工作发展的意识,完善"互联网+党建"工作平台的功能建设,提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操作使用能力,不断实现"互联网+党建"的融合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为资金需求者提供融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平台。运用马克思资本理论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分析,可以更加科学理性看待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事物。在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对其进行规范和监控,可以使互联网金融更加合理、更加高效地服务经济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业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台州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金融创新为手段,以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断突破,有效缓解了新农  相似文献   

20.
《今日中国论坛》2006,(7):87-87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农业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业金融服务”的战略部署和中央一号文件的指示精神,今日中国论坛拟召开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今日中国论坛&#183;中国农村金融论坛”。本次论坛旨在探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突破,拓展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渠道,为银企之间架设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