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博 《社会主义研究》2005,46(1):113-115
西方国际关系各理论流派都试图探求历史上大国兴衰的原因、结果以及既有霸权国为应对新兴国家的崛起所采取的策略。形成了权力转移论、霸权周期理论、世界体系论、霸权稳定论、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文明冲突论、大国兴衰论等数种理论。它们在不同的角色和范围内对霸权的兴衰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金融家黄树东的著作《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最近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人口正处在人类史上的转折时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如此。在一个超大时空的背景下,基于20~21世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变迁二元格局的梳理,大国硬实力和软实力背后人口要素重要性的比较,人口替代规律与大国实力兴衰之间微妙关联的分析,重新认识和审视中国的人口政策以及人口长期均衡的走向,有助于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及时走出人口困境。  相似文献   

4.
段时期“,大国崛起”话题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与落后之后,中国人再次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们追寻的不只是国家的强盛,更是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身份与尊严。因此,历史上大国的兴衰取决于什么因素、会形成什么样的周边关系、如何取得原有大国的认同?在大国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持怎样的心态、怎样继承与创新中华文明、怎样吸取大国发展的成败得失、选择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等问题需要厘清。本刊年…  相似文献   

5.
我们应充分了解新时期中美战略博弈的复杂性,充分估计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长期性与曲折性"习奥会"正值两国政府换届之后,在当前国际安全与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美两大国如何平衡彼此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如何共同开创"主导大国"与"崛起大国"和谐共处、互利共生的"新型大国关系",如何共同引领世界和平发展而不是分庭抗礼,备受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6.
自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一书问世之后,"大国崛起"便成为国内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世界文明史从古典时期兴盛到蛮族入侵,从不列颠文明崛起到英联邦的衰落,人们充分感受到,在不同区域与国家兴盛衰亡的历史进程中,存在某种可供探寻的东西,有人称之为大国兴衰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谋求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乃至军事大国的转变。日本的外交与战略思考始终与结盟意识相伴。与老牌大国结盟,向新兴大国挑战是日本外交战略选择的惯用手法。日本不是没有"哲学",只是其文化中"目的合理性"高于"价值合理性"。日本也不是没有"战略",只是其视觉空间过于狭小,"实用主义"决定一切。  相似文献   

8.
简丹 《当代广西》2007,(1):60-63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提升国际地位的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在国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国际地位的极大跃升;然而好景不长,开罗会议后中国的大国地位开始下降并最终丧失。本文通过对1941-1945年中国大国地位得而复失历史演变的原因剖析,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在反法西斯阵营中所拥有的"大国"资格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与之相对应的国际地位是一种特殊的"战时大国地位",中国要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傲立于世界舞台,必须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  相似文献   

10.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旨在破解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修昔底德困境",其中亚太地区成为构建新型关系的实验田。源于地缘政治和自身利益,日本因素成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变量。日本外交策略尤其是安倍二任首相后的外交行为,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日本第三方因素作为分析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切入点,在梳理宏观视野中的日本因素影响比重后,重点探讨安倍上任后的"冲击波",提出新形势下日本实用主义外交的战略错位,归纳中美应对日本因素影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是当代世界发展最快的大国,"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外交进入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这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2.
《人民论坛》2012,(10):16-17
近日,普京毫无悬念地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拉开了2012年"大国换届年"序幕。4月法国总统选举,10月中共十八大召开,11月美国总统选举……大国领导层扎堆换届,会带来哪些政治变化?是否会激化矛盾,引发新的冲突?能否带来全球经济  相似文献   

13.
中央电视台播映的12集纪录片《大国崛起》(以下简称“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因而一再重播,可谓“热播”。两年前,几位主创人员向陈乐民(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前所长)和我就这一创意征求意见时,我们在表达钦佩的同时,不无保留和担心。首先对“崛起”一词  相似文献   

14.
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历史周期率的话题。从那时起特别是执政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破解的重大课题。对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作一番研究,对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一)  一个王朝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对民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常常把"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高明的统治者一般都能深明其中的内涵。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他不但常以此话自勉,而且还经常教育太子,让其了解民众的重要。唐太宗常说:"治天下者…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来看,中国从来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经历了从"天下责任"观到"负责任大国"的转变。"负责任大国"的意识与目标,主要起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情,国家实力的崛起、国家身份的转变、国家自身发展需求及国际社会的期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不断得到强化,中国对国际责任的态度经历了从犹豫到认同的过程,并且公开宣示将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历史上长期推行种族主义的"白澳政策"。战后以来,在世界进步潮流推动下,澳大利亚政府逐步调整对华移民政策,1972年中澳建交后,最终废止"白澳政策",对中国和亚洲推行新移民政策并不断加以调整,中澳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华人社会不断发生适应新形势的整合与嬗变。本文论述了"白澳政策"的历史兴衰和二战后澳大利亚政府对华移民政策演变的发展轨迹、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最终废止"白澳政策"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汪娟  李玉双 《求索》2012,(7):78-79
随着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大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大国经济现象",探讨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大国经济的特点,总结出大国在财政政策方面的一些特征: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重视内需对国内经济的拉动、加强财政预算的管理、加强财政政策的国际性协调等。  相似文献   

18.
<正>在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大国崛起无法一蹴而就,而要纵跨十几代人,在马拉松式的接力赛中,每次交接都是重要的历史节点,只有棒棒都有领跑高手,才能确保最终成功崛起大国崛起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跨越十几代人的接力赛。作为治国团队的核心,领袖是一代人中的领跑者,也是历史接力棒的传承者。大国崛起充满变数,其挑战之大、风险之高、局面之难,远非常人所能掌控,这限制了守成型领导的成长空间,为创新型领袖提供了用武之地,也极大地考验着领袖的意志。正所谓"唯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7,(8)
<正>一般而言,小国由于"人微言轻"不受大国的重视,在国际上显得无足轻重。然而小国,尤其是特定地缘的小国,对大国相当重要。这些小国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不仅可以保障自身安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大国的命运。翻开战国的历史长卷,循着小国的发展轨迹,看看战国七雄——秦齐楚燕赵魏韩中最弱小的韩国是如何以小制大、玩转大国的。紧随大国苏洵著名的《六国论》提到,"今  相似文献   

20.
<正>媒体报道,多名"枪手"在江西南昌一些高考考点参加考试,引起一片哗然。今年全国高考有942万考生接受"检阅",高考作弊为何难以禁止?尽管有考试可能就会有作弊,古时的科举如此,现下的公考、资格考试、高考等也不例外。因此,942万考生参加的2015年高考,出现一些作弊现象在所难免a但在管理越来越严的情况下,记者卧底充当的"枪手",不仅能够顺利进入考场,顺利考试,而且如果不是记者主动举报,可能还不会被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