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政治指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在生态问题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鲜明政治品格和政治站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政治指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揭示生态环境是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民生问题。既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又将生态理念纳入党的执政理念,还以高度政治自觉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二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指明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是重大政治任务。当前生态政治已经凸显出了人民的环境权益,保障人民的环境权益就要以实际行动来讲政治,在保证人民享受环境权益中促进政治发展。三是以严肃的政治态度阐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重大政治纪律。具体要求是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当作重大政治纪律,将生态文明体现为生态政治制度文明,从讲政治纪律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四是以宽广的政治视野提出加强全球生态合作治理是重大国际政治义务。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的,它把携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作为国际政治义务。以上内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政治指向所具有的强烈政治意识、政治使命、政治担当、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相和谐。推进生态文明,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当前,哈尔滨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保护环境、关爱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基石。十八大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但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具有多元性、跨行政区域的共生性等特点,我国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治理单元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创新。当前,要注重通过打破行政区界、构建跨区域管理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发展机制等举措,切实推进我国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5,(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明确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要的论述为我们如何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家园提供了科学指南。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两个清醒认识"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审视自身和外部关系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然而,自然界的发展演化是缓慢的,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攫取大量的资源实现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走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要在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反思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融合基本国情创新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5)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生态文明日益受到世人瞩目。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新农村建设要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以培育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打造生态村庄为突破口,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基本路径是:优化农村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5)
生态问题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首当其冲的也是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特别重视生态问题,尽管毛泽东同志没有提出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但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探索、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以及生态文明蕴藏的当代价值,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遵循规律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规律论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的真谛和本质规定,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价值诉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生产力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绿色生产力发展规律,以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生态政治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发展规律,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命共同体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辩证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7)
福斯特在《生态革命:与地球和平相处》一书中强调,面对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处境,人类只有进行根本的生态革命才能扭转颓势。福斯特所说的生态革命多发生于社会领域,即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文明,更大范围地变革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实现彻底的生态转型。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不仅是西方国家发展遭遇的瓶颈,也严重挑战着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因此,反思福斯特的生态革命理论,对于我国在新时代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吴明红  钱雁 《行政论坛》2022,(5):147-15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文章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为遵循,从生态系统保育、环境质量改善、资源合理利用等三个方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剖析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与取得成效之间的关系,揭示政府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和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但省域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差异显著,各方面进展尚不均衡,生态基础脆弱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源利用优化面临挑战,环境质量改善与民众对优美环境的期盼还存在差距。需要继续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加强生态系统保育,推动资源消费革命,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与永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从生态与政治联姻高度,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发的生态矛盾和保障人民群众生态权益与生态安全的一种生态政治观。只有牢固确立和自觉践行绿色执政理念,才能进一步端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才能抢抓全球绿色发展的机遇,将生态文明建设当作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生态安全保障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从获得感的本质内涵出发,可以将影响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的基本因素归纳为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建设和享有的客观现状、生态环境知识与生态心理状况、生态文明制度安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及生态政治参与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基本方略为指导,提振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的战略路径应当为在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更多的人民群众实际生态获得,在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中树立更优的人民群众生态需求观。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9,(10)
在时代要求呼唤下,人民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特征,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为此,我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为解决生态文明问题,在生态保护、治理和防护方面提出来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深刻地回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发展什么样的以及怎样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体情况产生的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探究,对于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8,(12)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融合问题一直是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体制机制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增加了"美丽"一词,说明新时代的人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幸福,开始追求新的幸福,而环境美好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8,(1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美丽中国"建设正是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期待所提出的重要战略,引领我们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优良的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16.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理念在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生态发展目标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破解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方法。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实践中,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深入认识,生态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从微观局部层面的生态保护意识到具有宏观全局视野的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系统成熟的绿色发展理念的不同阶段。其中,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标志性论断的系统性绿色发展理念,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和新发展,还是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内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遵循,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真理性认识与价值性标准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让人民诗意栖息于美丽中国;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民生态利益的维护与人民生态福祉的关照;以人民为中心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自然的先在性与自然的"人化"活动的辩证统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辩证统一、自然大美与人文至美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新境界,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8,(4):134-140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为检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效果,选取2003—2016年中央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文件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报道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数据,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成效展开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政府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发力点,抓住了主要矛盾,取得显著成效,而生态系统保育、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效果尚不明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生态、环境、资源问题解决的重要基础,但短期内会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增加,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20.
茹强 《求知》2020,(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我市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开拓思路、突破瓶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