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现象频发。校园欺凌严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破坏教学秩序和社会秩序,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的现状,借鉴国外反校园欺凌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一、我国反校园欺凌制度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青少年的特殊、优先保护进行了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预防、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同伴关系、嫉妒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量表、自我报告嫉妒量表对724名初中女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同伴关系、嫉妒、校园欺凌行为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2)嫉妒在同伴关系与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证实同伴关系对初中女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嫉妒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校园欺凌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考察了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校园欺凌(实施欺凌和遭受欺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校园欺凌经历有显著影响。权威型教养能有效降低青少年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专制型教养则会提升实施欺凌及遭受欺凌的风险;放任型教养仅会增加实施欺凌的风险。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权威型教养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间接作用于校园欺凌,具体而言,权威型教养对实施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这一单独中介实现;其对遭受欺凌的影响通过社会情绪能力和同伴交往的共同中介作用得以实现。而这两个变量并不是专制型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影响欺凌的中介机制。上述发现为有效防治校园欺凌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多发生于中小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治理校园欺凌,刑法是最后的手段,但却存在先天的不足:一方面,欺凌者大多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现行刑法对欺凌者缺乏事后有效的教育改造。针对现行刑法治理校园欺凌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摄半裸照片、持刀威胁……近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见诸媒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6年5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是近年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对于校园欺凌及其背后的深层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及专家学者也十分关注。走进孩子内心,有针对性地教育疏导近年对全国未成年人犯罪抽样调查表明,1 4岁到16岁是比较危险的年龄,而且未成年人犯罪在行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各地校园欺凌虐待事件频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由此也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深究校园欺凌的原因不难发现,其与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社会环境等息息相关,但同时又形成了"学校不敢管、家长管不住、社会管不了"的监管真空状态,导致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就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福建省多名人大代表近日呼吁,尽快出台反校园欺凌的地方性法规,并通过多方联动,完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一系列配套举措,更有效地遏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难题,其发生频率之高、受害人数之多无不使人感到恐惧。传统的解决模式主要是集惩罚、教育和培训于一体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恢复性司法理念融入了一系列的恢复性措施,允许学校成员积极参与欺凌者和受欺凌者的和解会议并发表意见,着重补偿损失、修复社会关系,具有解决校园欺凌的天然优势,且符合学校的设立初衷,能很好修复受损的同学关系。虽然面临众多质疑,但恢复性司法理念在解决校园欺凌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解决校园欺凌也将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6,(11)
正应对校园欺凌事件,谁都不能缺席,既要加大惩治力度,又要强化防范,责任主体要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管好自家门前一摊事,校园欺凌才会减少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9.
校园欺凌行为在中小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相当一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受到校园欺凌的冲击,使其产生生存的危机感和焦虑感,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分析青少年学生欺凌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应采取的有效预防措施,有利于引导和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研重庆、安徽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被害现象,可以发现,安徽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被害现象报告率低于重庆地区,两省市留守男童被害率均高于留守女童,留守儿童实施校园欺凌行为报告率明显较低,相对轻微的校园欺凌类型较为常见。父亲监护“缺位”让重庆地区留守儿童更易成为校园欺凌现象的被害者,特定时空条件使留守儿童更易遭受上述侵害,教师的关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留守儿童的被害率。为了防治上述被害现象,家庭层面上应着力减少因监护人外出而产生的监护“真空”;学校层面应多项并举以构建防范制度体系;社会政策层面应着力消除上述被害现象的致害因素。  相似文献   

11.
受欺凌青少年向父母保持"沉默",隐瞒被欺凌经历的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从代际情感互动视角出发,通过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发现,当子代向亲代部分或全部披露欺凌事件,亲代继续实践日常情感互动模式会产生"虚假情感理解"甚至对子代进行身体惩罚,此外长时间的不良代际情感互动会导致受欺凌子代产生负面预期,为避免痛苦"再生产",理性的个体以向亲代保持"沉默"来进行自我保护。代际情感共同体建构是受欺凌子代实现共有感受期望的前提,代际情感互动的时空界限是真实理解受欺凌子代情感需求的基础,消解或转移受欺凌子代负性情感是打破沉默的关键,进而有助于家长理性参与校园欺凌干预,防范校园欺凌风险。  相似文献   

12.
<正>从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到教育体制改革,长期以来,北京市政协委员高度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问题。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有6位政协委员提交了6件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提案。为推进提案办理及相关问题的解决,5月11日,市政协召开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专题座谈会,邀请提办双方与青少年教育专家、师生代表共同交流研讨。座谈会上,市教委负责人首先介绍了预防及治理校园欺凌工作思路及有关提案的办理情况。之后,北京青少年  相似文献   

13.
基层在线     
<正>郑州市金水区人大组织代表参加检察开放日活动近日,郑州市金水区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市、区人大代表到文化绿城小学,参加了区检察院开展的以"防治校园欺凌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和500多名师生一起听取了检察官关于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制课堂讲解。随后,代表们来到区检察院参观暖阳心灵驿站,详细了解心理测评、心理疏导及矫正办法及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中引入心理评估技术的情况。代表们希望检察机关继续举办系列讲座,不断增强学生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呈高发态势。这与我国立法规制不足、教育惩治权缺失、矫治体系落后、监护人与学校职责虚弱等问题密切关联。要加强立法、重塑教育惩治与矫治体系、明确和加强监护人与学校职责、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通过综合性的治理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使校园欺凌的治理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正因受到校园欺凌,高一学生横山不惜用自杀的方式嫁祸给施暴者。最终发现真相的女法医说了这样一段话:"他们(欺凌者)会有一个新的生活,会忘记摧毁你人生的那段经历。就如同我至今都不认为,当初孤立我、侮辱我的同学,会记得曾经对我做过的一切。这就是事实。而作为被欺凌的一方,也打心里不会原谅这些人,老死不相往来已是最大的宽容。"  相似文献   

16.
<正>校园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撩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如2015年6月江西永新"围殴女生事件"、2016年5月山东五莲某中学"校园欺凌事件"、内蒙古满洲里多名初中女生"遭性侵事件"等。这些暴力事件触目惊心、令人发指,严重损害了受害人的身心健康,也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校园暴力事件广泛存在于大中小学校之间,法制网舆情中心发表的  相似文献   

17.
杨佩  靳燕 《协商论坛》2017,(4):38-39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每一个孩子本质上都是国家的良心,它考验的是社会底线式的保护态度. 2016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检察机关参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情况时表示,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经审查,批准逮捕1114人,不批准逮捕759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697人,经审查,起诉2337人,不起诉650人.  相似文献   

18.
网络欺凌是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电子通讯方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有意的行为.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欺凌的新形式,是欺凌行为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欺凌行为与传统意义上的欺凌行为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目的是大致相同的,网络欺凌行为具有欺凌行为的基本特点,但是它又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网络欺凌的产生,既是出于发泄情绪,也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网络欺凌颠覆了欺凌的"力量原则",欺凌者只要拥有较强的互联网操作技术,就可以对网络世界中的弱者进行欺凌.相对于传统的欺凌来说,网络欺凌的危害可能更大,监控的难度也更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青少年欺凌行为频发,成为阻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问题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欺凌行为逐步向网络平台拓展,衍生出网络欺凌这一新的欺凌形式。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既有许多相似之处,又在特征、测量方法、动机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各具特点。在梳理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之间异同,厘清两者界限的基础上,探索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欺凌行为的"预防型-补救型"路径,引导"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三位一体的预防和治理机制,将更有针对性地应对青少年欺凌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防治校园霸凌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文本,是我国在治理校园霸凌道路上迈出的跨越式步伐。本文运用多源流理论框架,对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议程过程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进行梳理,分析政策之窗的开启以及三流交汇,以此解释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出台的政策过程。同时就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经验进行讨论和总结,指出在我国校园霸凌治理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抓住焦点事件引起舆论热潮、吸引核心决策者关注、渐进决策、有效的制度性利益反映渠道都加速推动了校园霸凌问题走进政府视线以使其纳入政策议程,最终促成了校园霸凌治理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