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小康》2021,(26)
正"35岁之后找工作难!""中年失业高不成低不就"……这些关于中年危机的消息一直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而看到数据,可以知道疫情之下出现了更多中年失业的案例。在采访中年失业的人群以及分析这种现象的专家时,我深深地感受到:逆袭中年危机必须有强大的内心以及积极进取的态度。进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中年危机"格外引人关注的原因在于,互联网社会通过三个方面放大了"中年危机":延长性生命周期拉长了"人的再生产",新兴型职业体系让中年人的经济基础不稳,而扁平化社会结构则在"上层建筑"层面冲击着中年人的社会认同、权力根源乃至地位尊严。  相似文献   

3.
陈思和先生认为,"新世纪文学"显现出一种作家主体精神力量丧失、不再被理想和激情所支配的"中年危机".笔者在认同其思考具有重要价值的同时,认为新世纪中国文学陷入的不是"中年危机",而是新世纪青年作家的"成长危机".比照五四作家和新世纪作家,就会发现新世纪青年作家陷入了文化断裂困境、代际冲突和现实维度缺失的多重"成长危机"中.  相似文献   

4.
谁是青年?--关于青年年龄界定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谁是青年?似乎是个不难明白的问题,不就是人生处于青年时期的人群嘛!然而稍作深究,人生的青年期始于哪个年龄又终于哪个年龄?青年的年龄下限和上限在哪里?如今可谓是理解各异,其说不一。莫衷一是的青年年龄界定中央电视台2002年8月16日,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节目中,当被采访人徐帆谈到自己已到35岁生日时,现场有观众问:“你有没有中年危机?”徐帆答:“我没有中年危机。”朱军插话:“按联合国的规定,你还有10年才进入中年。”2002年10月15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称:“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把青年的年龄上限划到了60这个数字,只要60岁以下都…  相似文献   

5.
<正>美·《大西洋月刊》·12月号中年危机一般会发生在40多岁,人们这时候思考人生,问自己这就是生命的全部吗?很多中年人都体验过"幸福U形曲线",即在40多岁时一切很成功,却觉得很失望,感觉很失败。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在40多岁、50岁时达到谷底。不过在几年之后,幸福感通常又比壮年时增多,更容易得到满足,失望和自责情绪消散。最新研究显示,中年危机有着其生物学根源,它在猿类身上也有类似体现。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1,(26)
正中年人失业后再就业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为了帮助"双高人群"、普工、妇女、就业困难人员等各类中年人重新就业,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进行创新实践。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后,就步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坎:上有老、下有小,还面临着工作的各种危机。为了养家糊口,中年人不得不如履薄冰、日夜辛勤地工作着。即便如此,他们仍面临着被企业辞退的风险。不论是高学历、高技能的"双高人群"还是缺乏一技之长的普工,再就业的路上都有各自的艰辛。  相似文献   

7.
能够改变中年员工自身危机的,唯有他们自己。 中年员工的职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多数中年员工都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人过中年,四十不惑,往上没有提升的空间,现有的岗位待遇又不能满足本人需求。”作为中国电工设备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关麟凤对员工的“中年之惑”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8.
《干部人事月报》2011,(5):23-23
从2007年起,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雄,便恼于七匹狼陷入“中年危机”。品牌日渐老化、附加值低、竞争品牌层出不穷,国外名牌更以高溢价能力从市场攫取巨额利润.  相似文献   

9.
踏入40岁至55岁的中年男性体力和情绪会突然陷入低潮,这就是男性的更年期。细心的妻子懂得男性更年期的特征,有责任帮助丈夫度过中年危机。  相似文献   

10.
肖楠 《人民论坛》2012,(16):44-45
调查问卷我们将那类隐蔽性强、危害性大、涉及根本、关乎全局的危机称为"无察觉危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二期(2012年04月)推出《无察觉危机研究》专题,邀请领域内著名专家,深入剖析无察觉危机表现、成因、对策等,引起广泛关注。公众如何认识、理解无察觉危机?无察觉危机发生在册的典型案例有哪些?还有哪些核心问题亟待厘清?围绕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从最初的一种技术和工具,逐渐成为改变世界的推动力,还在改造着社会文化和行为规则。在时代巨变过程中,人们在青少年时期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整个社会文化和行为规则会向新时代青年人倾斜,让中年人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位置,加剧"中年危机"的感知。  相似文献   

12.
苗国 《中国青年研究》2023,(3):30-39+47
初职、初婚和初育作为生命周期三个最重要关键节点,是青年独立和自觉意识的启蒙窗口,不工作、不结婚、不育儿多由显性或隐性啃老作为支撑。啃老引发代际互惠失衡,正在腐蚀家庭认同基础、异化婚育文化,助长“间隔年”逆社会时钟思潮。隐性啃老能够部分缓解夹心世代的中年危机,但同时又构成“代际福利陷阱”。为避免“长寿时代”社会养老负担过重对生育资源的挤占,中年危机应对需从青年阶段未雨绸缪,一方面利用宝贵的代际恩流时间窗口,积极成家立业抵御风险;另一方面,面对生命周期或将出现的中年危机自觉控制消费欲望,注重财富积累及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管理,避免“老后破产”。公共政策既要考虑政策之间的激励相容,又要对意料之外的负外部性保持警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仅关注涉老、涉幼福利补贴,“一老一小”支持体系建设应从代际平衡视角向中青年世代延伸,如生育友好、家庭-工作平衡、健康中国等,以此重塑代际责任伦理和社会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13.
2016年韩国连续发生了造船业危机、三星事件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风浪不止。朴槿惠"亲信干政"事件,更是让韩国的政坛"一石激起千层浪",带来了"地震式"动荡,使经济问题变得愈发复杂。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随着"9·11事件"、炭疽危机、美加大停电等多起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发生,突发公共危机的预警及应急机制问题日益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近,我有机会以此为题,随团赴美作了为期三周的专题考察。应当说,自二战以来,美国一直比较关注社会公共危机问题。如早在1947年就通过了《国家安全法》,1967年建设了覆盖全国的911紧急救助服务系统,1979年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7,(33)
正每个人都可以遇见未知的自己,用智慧和成熟的心态应对中年危机,不要将其妖魔化,全然地活在当下,建立清醒的自我认知,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活出比年轻时更精彩的自己。近日,作家冯唐的文章《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被刷屏,颓废的中年男士形象跃然纸上。现代心理学鼻祖之一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人格发展理论中,把女性从35岁、男性从40岁开始直到老年的时期  相似文献   

16.
<正>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各种传统与非传统问题相互交织,危机事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一部分。其中,恐怖事件作为危机事件的代表形式,以广大平民为袭击对象,具有极强的突发性、随机性和破坏性。2001年"9·11"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在宣告西方经济学理论破产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商品过剩的古典危机向货币过剩的当代危机的危机形态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透支消费在暂时缓解古典危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用剩余价值实现剩余价值"的办法不能根治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的剩余价值难以实现问题。剩余价值直接转化为金融资本加剧了社会生产的无序性,导致经济危机形态向当代危机转变并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18.
"男孩危机论"缺乏一个形式化的评价标准,在比较的对象上存在混乱、庞杂和不统一,而使"男孩危机论"存在前题脆弱的危机."男孩危机论"提出的种种证据是男性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属性,在当下过度标准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被放大,不存在单独的"男孩危机".只有教育危机,它超越了某个单一性别,是男生和女生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移民问题和难民危机的出现,以及民粹主义的崛起,种族主义痼疾在自诩为"民主""自由"之邦的欧美国家再度沉渣泛起。2018年,欧美社会出现的林林总总的种族主义事件说明:"种族命运论"的陋习依然存在,并出现了向"国家种族主义"发展的端倪。消除或打击已深深夯入欧洲社会结构中的种族主义,可谓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家的统一问题。当我们努力去落实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时,才发现今日的台湾社会在统一的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台湾社会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问题上都出现了危机。分析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寻找解决危机的钥匙,这是本文要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