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有不少关于孝敬父母的理论论述。我国最早一部论述家庭伦理道德的专著《孝经》中,说:“孝者,德之本。”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不爱,还能期望他去爱社会上其他的人,去为社会奉献自己吗?过去说“忠臣出于孝悌之家”,并非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2.
礼以修身     
《求知》2017,(7)
<正>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集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刘向(《说苑·修文》)【释义】君子习礼而确立志向,贪欲之心就不会萌生;君子时时以礼修养自身,怠慢、懒惰、轻慢的事就不会发生;君子以仁义修养礼仪,就会远离忿恨、争夺、残暴、作乱的言辞。  相似文献   

3.
中国这个礼义之邦,似乎特别偏爱"恭敬不如从命"、"宁可醉酒,不可恼人"、"礼尚往来"等口号.君不见,在酒席桌上,一些人喝到酒酣耳热,已显痴迷之状,亦有罢饮之意,但在劝酒者极富煽动性的话语刺激下,精神重振,豪气顿发,酒杯一端:"好,舍命陪君子!"于是乎一饮而尽. 笔者没有亲见过因"陪君子"而丧"命"的,但酩酊大醉者大有人在,因醉酒而影响健康亦是事实.  相似文献   

4.
哲思睿语     
《求知》2010,(5):1-1
<正>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相似文献   

5.
《论语·季氏》载孔子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联系《论语》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孔子的思想,借鉴历代儒者的解读,可知"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分别指圣人、君子、小人和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中的"之"之所指,也即认知的对象、内容是"仁"。至于"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所涉及的决定人在认知上的差异的根源是什么,孔子未曾言及。  相似文献   

6.
近来,不时听到一些领导者以“维护领导尊严”为借口,随意处置下属的事情。这一现象很值得人们思考;何谓“领导尊严”,又该怎样去维护”领导尊严”。尊严是指“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身份”。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领导尊严”的重要性,然而如果一个领导对尊严缺乏正确把握,并采取不正确的做法来维护其“尊严”,那就陷入了误区。某些领导视尊严为绝对权威:“一切由我说了算”。如有拂己意,便是冒犯领导的尊严。可见这些人在维护‘“一己之尊”时,抛开了党的事业、群众利益、用人标准乃至法律法规。因而其“尊严”的维护,常常是…  相似文献   

7.
敬畏心     
正"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释义】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畏有德有位之人,敬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懂得天命而无所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似文献   

8.
汤婧 《学理论》2012,(28):150-151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语》中的君子人格被视为儒家理想人格。本文以另一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为切入点,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解读《论语》,进一步了解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养成和理想追求,由修身而化成天下,对现代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7)
"君子"的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古代礼乐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儒家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也是对人们道德的较高要求。但最初君子的含义并不包含道德因素,是对统治者的尊称,是纯粹象征地位的中性词,而后应用领域逐渐扩大,其含义发展为有道德及有知识的人都称可作君子,成为带有道德意味的褒义词。本文对"君子"在《诗经》中代表的含义进行了分类及研究,将君子应有的理想人格具象化,呈现出了一个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具体形象。《诗经》中的"君子观"对后世理想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亲其师,则信其道"这句古训时刻告诫我们:但凡能够赢得学生尊敬和爱戴而且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教师在他们教育生命的词典里决不会少了"爱"这个字。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  相似文献   

11.
德才关系     
《求知》2017,(4)
<正>"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司马光《资治通鉴》【译文】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用人时,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与其用小人,不如用愚人。原因何在?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  相似文献   

12.
哲思睿语     
《求知》2013,(7):1-1
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荀子美有两种,灵魂的美和肉体的美。聪明、纯洁、正直、慷慨、温文有礼都是灵魂的美,相貌丑的人也是可以具备的。——塞万提斯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正章太炎语粹试问如何爱国?爱一国之人民耳。爱国之念,由必爱父母兄弟而起,父母兄弟不能爱,何能爱一国之人民哉!章太炎发挥汉学家之长引经据典,"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激起民族革命情感。他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他认为,只要晓得历史,"就是全无心肝的人,那爱国爱种的心,必定风发泉涌,不可遏抑"。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据哥斯米克·埃特·爱尔的阐述,自制力差有6种表现:第一,自制力差的人易冲动。他们想要立即得到满足,而自制力强的人更倾向于通过长期的努力获得满足;第二,自制力差的人缺乏勤奋努力、顽强向上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喜欢简单的任务,喜欢“不劳而获,无爱而得性乐,不经法院审判而报复”;第三,是寻求冒险刺激。自制力差的人喜欢冒险和易激动的行为;第四,自制力差的人喜欢身体的运动而不喜欢沉思和谈话;第五,自制力差的人对别人的需要不关心也不敏感,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最后,自制  相似文献   

15.
国学赏析     
《侨园》2013,(2):4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相似文献   

16.
良吏之贵     
艾弘 《求知》2019,(10)
<正>"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西汉)桓宽《盐铁论·申韩》【释义】法律能处罚人但不能使人变得廉洁,能杀人但不能使人变得仁慈……好官吏之可贵,在于能把坏事消灭在没有发生之前,使人不去为非作歹,而不在于把犯人监禁起来,判刑或杀死。  相似文献   

17.
狄马 《各界》2008,(7):30
中国传统哲学在老庄经典的浸润下,发展出了一套"为而不争"、"节而有度"的礼仪文化.这套礼仪文化,不管是好还是坏,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总之,它已经影响了过去两千多年中国人的交往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8.
锦句     
正有人会因为你的缺点而讨厌你,但也会有人因为你的真实而喜欢你。我们不必让那些本不喜欢我们的人喜欢上自己,而是要坚持让那些本该喜欢我们的人发现自己。——刘同必须活泼乐观,不厌其烦地生活:牙齿坏了即刻补上,定时打理头发,添置新衣物,记得度假、运动,自得其乐,培养爱好。——亦舒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5,(9)
<正>"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辞海》将其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慎独"一词最早出自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郑玄把它注释为"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君子慎其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  相似文献   

20.
慎独     
《求知》2017,(5)
<正>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译文】君子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谨慎小心;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警惕注意。隐秘的事情,没有不被人发现的;细微的事情,没有不被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警惕。【作者简介】关于《中庸》的作者,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司马迁、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后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