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翊锋 《湖湘论坛》2018,(6):142-151
PPP模式是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合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其更深刻的本质和意义在于重塑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共治、法治以及善治三重治理逻辑,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作为现代化治理重要制度安排的PPP模式也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得以快速发展和全面推广。但必须认识到,PPP模式所强调的多元共治格局仍未形成,所要求的法治保障有待加强,所追求的善治目标难以达成。当前PPP模式的发展轨迹违背了共治、法治以及善治逻辑,并可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渐行渐远。新时代推进PPP模式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框架的统领下,秉持善治目标取向,构筑多元共治基础,走法治化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2.
PPP模式是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合作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新模式,其更深刻的本质和意义在于重塑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共治、法治以及善治三重治理逻辑,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作为现代化治理重要制度安排的PPP模式也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得以快速发展和全面推广。但必须认识到,PPP模式所强调的多元共治格局仍未形成,所要求的法治保障有待加强,所追求的善治目标难以达成。当前PPP模式的发展轨迹违背了共治、法治以及善治逻辑,并可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渐行渐远。新时代推进PPP模式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整体框架的统领下,秉持善治目标取向,构筑多元共治基础,走法治化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即治理和善治理论,开始变得日益引人注目,并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新思想。随着我国不断加速融入全球治理进程,善治也终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善治是以法治贯穿其全过程的,善治和法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在分析善治与法治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善治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之必然性。并结合法治化的善治的过程研究,认为实现法治化的善治是走向善治与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PPP是公私部门针对特定项目进行长期合作,以达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实现私人部门利润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从契约角度来看,PPP是公私双方基于契约实现的,但是由于PPP过程持续时间长、所处环境复杂多变等原因,该契约具有天然的不完全性.已有的研究表明,契约不完全会导致敲竹杠行为,进而可能会造成投资效率的损失.为此,笔者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出发,把PPP整个过程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子过程,将导致PPP契约不完全的影响因素逐一找出,并试图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对PPP最终效率的影响,以期能为我国在运用PPP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运营时提供理论参考,也希望能为后来的学者在不完全契约的框架下研究如何提高PPP效率做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5.
从治理到善治:基层政府治理嬗变的现实图景与国家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与善治理论,既是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又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作内卷化突出,要将基层政府善治理论放在国家整合的视角下,动用国家可利用的资源,实现我国基层政府治理目标。在基层政府善治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善治目标与社会结构、财政汲取与国家分配、法制建构与制度保障、民主发育与国家资源四对关系。积极探寻善治的制度平台,转换基层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有利于政府公共权力合法性的重构与稳固。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推进,管制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善治被认为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的方向。政府善治便是政府与非政府主体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建立的一套机制,并通过这套机制的运作来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价值取向与民主过程,可以说善治是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共同管理社会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被看作是政治与公民社会的最佳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黄湘莲  ;朱红文 《求索》2008,(8):95-96
善治,是人类社会管理公共事物的理想模式,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最佳配合,更是公民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不会有善治。而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是国家与社会保持良性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实现善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实现城市社区善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考察Q、M、L三个公租房社区的治理实践发现,以公租房社区为代表的城市边缘社区处于城市边缘劣势地带、治理资源贫乏,具有产权关联弱、异质性强和行政性强的特点,导致社区三治融合面临治理主体积极性缺乏、治理方式融合性有限和治理规范衔接性不足的挑战,制约了城市社区善治的水平。基于城市边缘社区“宜居”与“安居”的善治需求,在党建引领的“强国家—强社会”的分析框架下,三治融合实现社区善治是一个“渐进均衡”的善治改进过程,得益于优化自治、法治、德治的组合力度和方式提升三治“指数”。从治理的主体、效能、秩序三个方面,优化三治融合的参与主体激励机制、三治功能提升机制、治理规范衔接机制,已经成为城市边缘社区因应治理挑战,提高善治水平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敏 《前沿》2007,(9):29-31
治理——善治既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又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统治模式。在介绍治理——善治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政治发展中借鉴这一理论的理论上与现实上的必要性,并提出治理——善治理论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启示,最后,指出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借鉴这一理论时应注意区分西方国家"治理"与发展中国家"治理"的差别,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等问题,只有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中国才能真正地步入现代治理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国家与善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湘莲 《湖湘论坛》2007,20(1):63-65
善治,是人类社会管理公共事物的理想模式,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管理过程.公民社会是善治的基础,没有健全发达的公民社会,不可能有善治;反之,公民社会的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善治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中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并推动了善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善治"理论是21世纪针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等世界性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善治"的基本定义是指在政府和民间组织之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建立合作管理和伙伴关系,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善治"也是进一步法治化的过程。"善治",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更新了城市治理模式和衡量管理成效的规范性标准,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管理实践中。扬州城管在工作实践中,以城市"善治"理论为指导,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与运作方式,有效破解了城市管理长期存在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城市品位和质量,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村际治理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面向,中央城镇化布局的嵌入无疑推进了村际治理的进程。长久以来,我国基层村际治理的边界表现为国家与社会二元框架下的治理程式。"乡规绅治"是小农家庭模式的自治传统,人民公社国家工业化目标通过"政社合一"的模式实现行政渗透,村民个人治理能力在"乡政村治"的过程中得以提升,最终回应政府主导下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行政善治。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村际治理聚焦于四维架构的拓展,即社会管理由单向度向社会整合迈进,通过民主治理达成公共精神与政府责任的型塑。在社区建设中实现治理转型与共同体重构,在服务下乡过程中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服务圈。  相似文献   

13.
积极警务——追求“善治”的一种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警务是基于善治理论框架下的实践探索,是警与民"在良性互动中"寻求社会管理的"善治",积极警务反映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积极警务要求公安机关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围绕警务工作对象,警务工作所要实现的目的,社会公众对警务工作的需求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预防为主,先发制敌、主动出击、严密防范、务实措施、便民利民。  相似文献   

14.
《新东方》2017,(4)
作为一种进程和活动的"善治",其根基在于培育作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治理意识。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现代治理意识的核心要义。在善治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现代治理意识的发育模式,可以进一步探究我国现代治理意识形成的基础机制、历史脉络、现实制约及其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都强调“以良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与基础,善治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内蕴和追求。选择良法善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客观使然。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实现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政府与社会的传统关系模式。善治,作为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状态下重新配置社会资源的新方式,已经成为政府改革的目标模式之一。信息技术促进了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同时,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刺激下,出现了民主化电子政府的概念,成为政府在信息化时代实现善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走向善治———中国地方政府的模式创新》一书从善治理论在中国的本土化出发,总结了地方政府创新的目标模式,并结合浙江省政府的实践,提出了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创新的建议。善治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西方且极具影响力的公共管理理论,但置身于中国的语境,如何使之实现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郝旭洁 《前沿》2014,(13):121-122
现代政府的理想管理模式是善治,要实现政府的善治,要求政府切实转变职能,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把原本不属于自己职能范畴的那部分事务下放到社会,第三部门便毫无疑问地成为承担此部分职能的理想载体,这一趋势势必需要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日益壮大及第三部门的蓬勃兴起。本文分为三部分,首先对善治的含义进行阐述,然后论述在实现政府善治的过程中第三部门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后以中国为背景,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第三部门对实现政府善治的积极作用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杨树维 《重庆行政》2015,15(2):74-7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在当前形势下推广PPP,是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的需要,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从目前来看,国家层面出台了PPP工作通知、操作指南、合同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完善了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等配套管理办法,初步构建了PPP制度体系;地方层面,截至2014年底,包括重庆在内的8个省(市)发布了PPP模式推广与运用指导文件,7个省(市)公布了PPP示范或试点项目,但实际操作过程进展缓慢,部分环节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对当前各省(市)PPP实施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经验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对重庆积极稳妥地推进PPP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长剑 《前沿》2011,(1):170-173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的突发和频发亟须其治理模式向"善治"转变,在此背景下,NPO参与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考察NP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绩效现状,重点分析其参与治理的路径困扰和危害。进而,基于"善治"的研究框架探讨优化我国NP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