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生存灵魂,乡村振兴需要文化生态建设的激活,并据此形成凝聚力,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通过文化生态重塑来保障乡村文化多样性,既是有序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护村落特色文化的基础,能够保证本土文化健康、创新地持续发展,甚至还能够有效融合外来文化,体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重塑乡村教育发展新生态,建构美好教育生活的乡村之路,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面对当前乡村教育的新难题,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多元文化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生命力发展、强化家庭教育,多方发力,全面推动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  相似文献   

3.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和重点。而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而言,绝不仅是看得见青山绿水,更重要的是留得住乡愁,其中乡村文化是"根"与"魂"。然而,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为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对乡村传统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破坏,引起了乡村文化的撕裂和痛苦,乡村文化生态受到破坏,整体呈现出病态。因此,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冲突、碰撞过程中,要通过留住乡村文化的传承载体、重塑农民"以乡土为本"的价值观、以文化惯性保持乡村文化多样性、乡村文化与城市化双赢等方式,消弭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的文化鸿沟,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振兴乡村的基础在于复兴和重塑乡村文化。但随着市场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乡村文化出现了断裂和异化,乡村文化生态空间遭到侵蚀,乡村社会整体呈现病态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从内容重构、主体唤醒、顶层设计、资源拓展、力量整合和机制创新等六个方面来加快推进乡村文化重塑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来源。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民族发展振兴的永续大计。特别是在我国高度倡导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要充分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思路,深挖乡村天然、文化资源,形成切实可行的永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强国梦、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刘欣荣 《人民论坛》2020,(5):140-14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的时机逐渐趋于成熟。我们既要坚守乡村文化的本源,明确乡村文化的特色与优势,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社会空间,也要发挥乡村居民文化主体作用,适当开展创新,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生生不息的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乡村地区的重要实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因此,建设美丽乡村不光是要造路刷墙,更要修炼好融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幸福宜居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罗兰 《理论月刊》2022,(7):75-81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文化的主体性,更要彰显民族资源的内生性与差异性。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生态结构破坏、治理主体缺位、民族特色消弭等现实困境,要以强调生存性、激活内生性、凸显差异性为发展逻辑,依循民族资源构建乡村品牌、文化空间培育乡村审美、特色产业重塑乡村生态三种治理路径,激活民族地区村落社会与村民之间的发展潜能,完成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赋新与意蕴构建。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21,(1)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视角出发,分析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乡村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在确保证生态良好的前提下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而更好助推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区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生态考量必不可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着眼于公共服务新理念、社会治理新模式、科技发展新方向;需要聚焦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乡村文化发展;需要构筑和谐的生态治理体系,助推乡村生态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17,(2)
<正>如何在中国农村实现小康目标?花山小镇洛场村,通过探索美丽新农村建设将文化创意与乡村改造、历史传统保护与古村落维护相结合,修缮旧房老宅、重塑农村基层生态,如今靠着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走上了小康发展的道路,这样的做法,也为地方发展带来了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2.
程涵 《新东方》2023,(1):65-70
乡村文化建设理念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和村民文化需求共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革新与演进。通过梳理涉农中央一号文件,可对这一演进过程有清晰认知,即改革开放初期文化服务于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侧重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新时代以来注重挖掘文化独特价值和重塑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理念的演进对于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启示,即坚持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相贯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相协调、文化血脉赓续和文化创新相融合、乡村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共繁荣。  相似文献   

13.
<正>开化县是浙江26个山区县之一,地处钱江源头,山清水秀,生态优越,为全省生态屏障保护区。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新征程上,开化县乡村产业要以数字平台为支撑,走农业与文化、旅游、工业、商贸融合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钱江源味道”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文化休闲旅游等乡村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与城市消费、乡村产业与城市市场紧密链接,把城市人流引进来,将乡村的美景、美食输出去,从而形成乡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全新态势,  相似文献   

14.
《政策瞭望》2014,(6):33-35
近年来,桐庐县以“中国最美县”建设为目标,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先导区,在全省率先探索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走出了一条科学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得到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肯定,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全国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培训班、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先后在桐庐召开。法桐庐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 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的同时,注重把握“四个结合”:一是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旅游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二是与文化特色相结合,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注重凸显特色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三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四是与农民增收相结合,正确处理村美与民富的关系,把农民增收致富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15.
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是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乡土文化是乡村景观建设的文化根脉和"软实力"。因此,在乡村景观的建设中强调乡土文化元素的运用,体现出乡土特色尤其重要,这也是实现乡村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梁丽萍 《前进》2023,(12):56-58
<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总书记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指导和遵循,也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文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作为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乡村文化植根于千百年来赓续不断的农耕文明,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发展,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从调研情况看,乡村文化振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一些地区乡村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乡村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未能"物尽其用"。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6,(10)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乡村建设与其他地区比较既存在普遍性问题也有特殊性问题。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视角论述三者在民族贫困地区生态乡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民族贫困地区生态乡村建设的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并加大人财物的持续投入。  相似文献   

19.
宋江 《江苏政协》2022,(4):22-23
<正>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87公里,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密布。大运河既是交通大动脉,也是高品质的生态长廊、经济长廊、文化长廊。保护传承好大运河文化,要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建设契机,促进沿岸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打造新时代的名城名镇名村名企名品。要借助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的机遇,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旅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完整的“保护、传承、利用”高质量发展价值链,通过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正>美丽河南建设的内涵就是,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作为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发展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用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持续增强全民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营造爱护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河南经济的永续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秀,让城市更加宜居,让乡村更加秀丽。旅游业是建设美丽河南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是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美丽生活。以旅游业为龙头,将带动培育形成美丽经济。旅游活动是一种传播文明、传播优美文化的美丽事业,是推动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优化美化的美丽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