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党奋斗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每一次主题的转换都意味着踏上了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着力点,阐明了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三重维度,指明了新时代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节点,从而形成了协调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理论体系和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2.
民生政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当然内容。当前,由于市场与公益的冲突弱化民生政治建设的社会认同、民生供给失衡诱发人民群众的相对剥夺感、民生供给错配降低人民获得感等多种因素并存,导致人民群众低度获得感的难题产生,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全民共享"是新时代民生政治实践的价值取向;经济基础、政治保障、社会福祉、文化境界与生态格局构成新时代民生政治实践的主要面向;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乡村振兴、民生供给侧改革构成新时代民生政治实践的重点任务,而人民获得感则是新时代民生政治实践的衡量维度。  相似文献   

3.
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人为本"的改革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所在."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要坚持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改革的主体定位是人民群众和改革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共享.我们党己将执政的重点指向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而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付莉萍 《创造》2015,(11):40-41
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并进一步强调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提出"坚持共享发展"的口号,让发展成果由普通人民群众共享.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又要将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为人民所共享,这是激发改革活力、凝聚改革共识、确保改革成功的基本要求。依靠群众推动改革,首先,要客观认识、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内部的变化。它既包括群众层级结构的变化,也包括群众意识形态的变化。其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改革阻力。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借助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再次,要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树立主体意识来激发改革热情,通过顶层设计来凝聚改革共识。  相似文献   

7.
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主题与一致共识。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要继续秉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还要始终强调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因此,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判断标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键在于推进民生领域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正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庄严宣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创建的重要理论,涵盖了"发展目的为了人民,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发展动力源自人民,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积极性""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获得感""发展战略围绕人民,保障人民群众切身权利与利益"等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围绕人民主体性这一核心问题构建的哲学思想,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  相似文献   

9.
罗英 《求索》2014,(6):39-44
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全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全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突出表现在促进社会全平正义是新时期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更加全平的制度体系,才能有效促进人民福祉。不能把“促进社会全平正义”与“增进人民福祉”割裂开来,而应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全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共享权是落实共享理念的重要路径,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更加全平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值得高度重视,但也不能过度拔高。同时,共享权不能泛化与虚浮,而应有规范的含义与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十九大明确提出形成人民当家作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根据这个思路,新时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重点和难点无疑是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公共权利行使过程中,政府与人民群众实现有效有序协商互动的决策和治理机制、程序、平台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改革。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要化解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活力。和谐社会建设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6,(8)
正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并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我们党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新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3.
汪文英 《江西政报》2006,(24):29-30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这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普陀区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选举产生以来,每年都选取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运用执法检查这一法定监督手段,推动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收入差距的变化呈现新趋势:受收入分配改革外调政策的影响,短期内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可能出现逆向回弹;长期看,内改政策的深入、持久和完善,收入差距缩小为大势所趋。管控收入差距是新时代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诉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了收入差距管控的紧迫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收入差距管控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取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取向彰显了新时代党的责任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取向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取向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涉及整个社会领域,应坚定信心、加大力度.在改革和创新中,应注意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步骤的渐进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效途径。有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将顶层设计转化为能落实、易操作、出实效的政策措施。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人民论坛记者就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各个领域的新需求和新期待,这构成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是使最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满足感。这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的社会治理思想是以党和政府、社会团体、人民群众为多元治理主体,在遵循实事求是、统筹兼顾和与时俱进治理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利益关系、推进法制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生活的各种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稳定与平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奠定理论基础,有利于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孙艳芳  李菲 《前沿》2014,(17):146-148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当前,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加快医保付费方式改革,通过支付制度改革,可以明显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有利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