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战后日本财政体制的变化——国债的大量发行及其国债财政体制的确立。 战后,日本的财政管理,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1945~1949年战后通货膨胀时期的财政管理。(2)1950年以后的基于平衡监督理念而进行的财政管理。(3)1965年以后大量发行国债的财政管理。战后,日本鉴于战前国债发行的经验教训,一直采取比较保守的财战政策,严格控制国债的发行。但是,自1964年起一度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到1965年便出现了严重的萧条景象。在国家税收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日本的财政支出却大幅度地增加,日本自1950年以来所奉行的均衡预算出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为了弥补财政预算的不足以及为了刺激经济的回升,终于放弃了1949年道奇计划以来所坚持的平衡财政的方针而实行赤字财政,决定发行1972亿日元的国债。至此,日本的财政管理模式开始山均衡财政向大量发行国债的财政转化。 如果说1965年日本发行国债是为了弥补年末财源不足而采取的紧急措施,那么1966年日本则是有计划的发行国债。1966年度预算,一般会计年初预算规模为43143亿日元,比上年度初预算增加了17.9%,而国家税收的增加不能满足如此庞大的支出。因此,依据财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国债的持续发行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及国债风险。日本政府为了实现财政健全化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20世纪末期的两次财政改革,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当时及其后国债政策的运用。当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影响到了改革的进展,使改革出现了一些反复。  相似文献   

3.
刘迪 《新民周刊》2013,(12):23-23
进入本世纪后,日本出现了一种新型民族主义,其特点是拒绝反省战前外交,谴责中国、韩国,专注于历史认识、领土等问题。不久前,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小熊英二编撰的《平成史》出版。这部著作论述了1989年以来日本的政治、社会构造及社会意识的变化。他认为,在平成时代,1975年前后成立的"日本型工业社会"暴露出各种"功能缺陷"。尽管如此。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从1997年10月开始,俄罗斯金融业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债市与股市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由于信心不足,投资者不愿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反而大量抛售,外资也大量撤离俄罗斯金融市场,这使得俄罗斯本已很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更趋激化。基里延科政府于  相似文献   

5.
1993~2008年间,日本先后产生了10位首相,堪称"一年一相".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国际环境的演变和日本国内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其深层原因是日本在"转型的困惑"时期表现出来的舆论在改革与稳定之间不断摇摆的政治钟摆现象.麻生太郎内阁是这个政治钟摆的最新产物,其政治前景取决于即将到来的众议院大选.而这场大选的结局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新民周刊》2019,(1):73-73
岁月匆匆,转瞬又到岁暮。2018年,是日本“平成时代”最后一年,2019年日本将采用新年号。日本政府规定,2019年4月30日现任明仁天皇退位,5月1日,新天皇即现任皇太子德仁继位。届时,日本年号更新。平成是近代后日本第四个年号,共历30年(1989-2018)。近代的前三个年号分别为“明治”44年(1868—1912...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日本财政刺激政策的实施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可以作出两种选择:根据收入,决定是否消费或储蓄;根据利息率,决定储蓄方式——现金或证券。凯恩斯的重大贡献就是用收入决定的储蓄-投资理论去置换古典学派的利息率决定的储蓄-投资理论。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参与经济调节,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凯恩斯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由“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的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国家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随着各国政府对国债融资手段运用频率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尤其是“大危机”后以国债发行支撑的赤字财政扩张政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抑制经济萧条的经常性手段,使得人们的“国债观”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1993~2008年间,日本先后产生了10位首相,堪称一年一相。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国际环境的演变和日本国内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其深层原因是日本在转型的困惑时期表现出来的舆论在改革与稳定之间不断摇摆的政治钟摆现象。麻生太郎内阁是这个政治钟摆的最新产物,其政治前景取决于即将到来的众议院大选。而这场大选的结局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平成时期的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走势。特别是在叙事手法和格调上显示出有别于昭和文学的显著特征。文章从"平成文学诞生的社会背景"、"平成文学的多样化走势对叙事格调的影响"、"作品叙事方式的变化"和"J文学的定义"四个方面对平成文学的叙事手法进行解析,从而试图对平成文学的叙事策略与艺术效果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0.
平成30年间,日本女性贫困呈恶化趋势,年轻单身女性、单亲女性(单身妈妈)及单身老年女性构成女性主要贫困群体,前者贫困率超过30%,后两者均超过50%,远高于日本平均水平。女性贫困原因在于传统性别分工依然根深蒂固,职场制度性压迫与性别不平等心理仍然较强。因就业环境不友好,贫困女性在职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多从事薪金少、待遇低的非正式雇佣工作。30年来,日本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功能弱化,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单身社会”的到来实际上加剧了女性贫困。日本政府为解决女性贫困推出了一系列如男女平权、促进职场女性活跃、育儿扶持等政策措施,不过从效果看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11.
陈新 《欧洲研究》2012,(3):1-16,159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揭示了欧元区重债国家公共财政的不可持续,同时也将欧元区治理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欧盟受其利益多元和政治体制复杂性以及法律框架的制约,难以独立做出迅速和有效的危机应对举措。因此,债务危机的解决方式不可能立竿见影,这一软肋充分暴露在市场面前,使危机短期内可能不断反复。欧盟国家要走出债务危机,短期内需建立防火墙,控制危机大蔓延,同时大力削减公共财政赤字,尽快恢复市场信心;中期则需改进欧元区的治理结构,加强财政协调和监督;若要最终走出危机,则需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促使公共财政走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加快了欧盟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和建设。本文在分析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国内、国际根源及欧盟层面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欧盟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金融监管制度建设:宏观层面有欧洲系统风险理事会;微观层面有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构成的二级欧洲金融监管系统。欧盟的阶段性应急机制有"欧洲金融稳定机制"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希腊危机和欧盟对之推出的制度性措施,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从明仁天皇宣布退位以来,日本的新年号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日本政府宣布年号为"令和",平息了各种猜测,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按照日本官方解释,"令和"源自日本典籍《万叶集》,词义为"美好而和谐",但是,围绕其出典、释义却出现了诸多阐释与争议。这些议论一方面折射出日本民族在文化、社会意识方面的变迁,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今天的日本在年号选择过程中的政治考量,以及相关层面的思索与焦虑,进而反观平成时代遗留的问题,将对日本国家未来走向产生何种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秋始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欧洲出现金融动荡、实体经济衰退、国家破产、东欧外债危机乃至拖延全球经济复苏的主权债务危机。相比美国与日本,欧洲经济呈现出恶化程度深、持续时间长、复苏缓慢、国别差异大、失业和主权债务突出、经济社会问题迸发、各方充满博弈等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有美国次贷危机的外来冲击、欧洲相关国家产业结构软肋的拖累和全球化压力下结构转型的失衡、社会市场经济理念和模式的短板、劳动力市场僵化、科研与教育投入不足等长期沉淀的结构性积弊,以及一体化制度设计和实践的不完善等。随着主权债务危机的被动求解和欧洲2020战略的主动实施,危机将推动欧洲经济的结构改革和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步伐,欧洲步出危机、继续发展的前景可期。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巨变.这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重要时期.昭和时代结束,平成时代开始,政局生变,一批年轻政治家崛起,日本出现了“平成政治新思维”.分析日本政治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时势”和政治领导人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这正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和影响“时势”.人类历史的进程表明,用二者统一的观点才能客观、完整地解释历史和预见未来.战后的日本政治进程也体现了上述两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1983年初,法国国内掀起了一场颇为激烈的、有关经济政策的大辩论。它是由法国所负的巨额外债引起的。有人指出法国正濒临负债累累、无力偿还的边缘。有人则认为法国的对外债务问题并未达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更多的人结合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和对外赤字就日益增长的外债所产生的危害展开了辩论。为什么法国会在这个时候出现一场辩论?法国的外债究竟是多少?迅速增长的债务是如何形成的?法国会不会出现象某些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债务危机以及法国的对外负债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负债有什么不同?本文拟结合这些问题,对法国的对外债务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泡沫经济是由于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所形成的象征经济与实际经济之间的差额。是资产价格大大超过其实际价格的必然现象。80年代末期的日本,资产价格膨胀高达无法用经济基础条件衡量的水平。因而日本《平成五年度经济白皮书》称泡沫经济为背离经济基础的价格变动。 泡沫经济是80年代西方经济的一种普迹现象。其原因在于:70年代西方经济的低速增长,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出现大量的过剩资本;石油美元形成及不断向西方商业银行回流,国际金融市场供应充裕化;金融市场供求格局利率的低下等。  相似文献   

18.
波兰在七十年代借入大量外债用于国内经济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使用效果不如人意,从而导致债务支付困难,在八十年代初期陷入债务偿还危机,不得不就推迟偿还到期债务问题同各债权国政府及商业银行进行艰苦的谈判,暂时渡过了债务危机。但自1986年以来,波兰外债问题重趋严重,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的中心。波兰外债问题的现状与前景,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欧债疑云     
陈冰 《新民周刊》2012,(3):24-25
欧元十周年,没有开门红。始于爱尔兰的主权债务危机迅速在欧洲各国蔓延,葡萄牙、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相继"中招"。"笨猪四国"、"笨猪五国"、"笨猪六国"的戏谑名单不断加长。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主权债务危机"像一个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相似文献   

20.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沿用近代以来建立的战时军费筹集体制为侵略战争提供财政支持,形成以临时军事费特别会计为核心的战时军费筹集机制。其主要财源为租税收入、公债收入以及向占领区借款。太平洋战争之前,战时军费筹集主要依靠日本国内金融机构发行公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时军费筹集的主要财源开始转向对占领区的掠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