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代潮》2001,(21)
2001年9月20日,当我接过"人民满意公务员"奖牌,耳听朱镕基总理和胡锦涛副主席的勉励时,不禁热泪盈眶;这不仅是至高的荣誉,也是对我20多年公务员工作的肯定。自1981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宁都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工作,至今20个年头了。为了扶贫事业,使宁都的父老乡亲早日摆脱贫困,我几乎踏遍了宁都的山山水水,帮扶的  相似文献   

2.
光阴荏苒,转眼间到统战部工作13年了。1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3年?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同党的统一战线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是1984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分配到统战部工作。离队前,部队领导及同事问我的分配去向时,我说到统战部工作。他们几乎都是一个口气:这个单位清闲,省心,超脱,没有多少事干,工作也不累。我听了不禁愕然。所以,我是抱着一种试探的心理来到统战部的。上班了,暂时在秘书科工作。脱下军装换了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而新鲜的。开始是接电话,分报纸,印材料…  相似文献   

3.
丰富     
王炜娜 《乡音》2011,(12):31
我是在军校工作生活了10年,于2006年转业到省政协机关党委工作的,从部队到地方,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一直想用一个词表达我对政协的感受,"丰富"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呈现我到政协几年来的一点感悟。"丰富"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政协是丰富才能的家园。政协机关围绕着服务大局服务委员,各项会议和活动通过规范的运作机制使干部队伍得到全方位锤炼,从文件起草到  相似文献   

4.
汪勇 《人民公安》2014,(12):30-31
<正>贴心的"家门口派出所"是倾注了"情、责、爱"的地方,是用"万千百"、"六必到"、"四个一"、"三个一把"的真情工作换来的信任。2006年,当兵17年的我从邱少云生前所在的部队转业,成为一名社区民警。我所管辖的咸东社区是一个被城中村包围的老城区社区。初到社区时,社区的状况可以用"四无"、"三多"、"一高"来概括。就是,院落无物业、无  相似文献   

5.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转眼,我从部队转业到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已经7年多了。这些年,我从一名人大工作的门外汉到人大新闻写作的老兵,颇有一些心得可与同仁们共享。  相似文献   

6.
我从部队转业到漯河市人大常委会干秘书工作快四个年头了。尽管人大秘书的工作很忙,但,忙碌的日子里,我感到很充实。我也很乐意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7.
正国家兴衰,在于民心向背。改革开放40年来,民政人在为党分忧、为民解困方面做了大量看似平凡细碎,却体现了人间大爱的工作。40年来,民政工作为国家振兴起到了固本强基的作用;民政人怀着菩萨之心,在扶危济困工作中春风化雨,为民政事业打上了一枚"爱的标签"。2011年我从消防部队转业到了河北省承德市民政局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初,我从部队转业到栖霞区文化馆工作。说句实话,文化馆在我的印象里,便是唱唱跳跳、喝茶看报。心想着,这上有文化局,下有文化站,文化馆的工作应该是很清闲吧。可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主力军之一,文化馆是很忙的。这一年多,接触了不少群众。我发现,做群众文化工作若一味拔高、故弄玄虚并不会让群众觉得你  相似文献   

9.
我是2004年从部队转业后开始从事保安服务工作的,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保安业要想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前题和基础就是保安从业人员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0.
<正>2012年10月,我从部队转业到福建省民政厅工作。7年间,在民政厅党组的教育培养和同志们的关怀帮助下,我成功实现了由一名军转干部向地方干部的转换。这些年,我与同事们一路同行,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努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虽然有过业务不熟的迷惘、能力不足的恐慌,但也有被关怀温暖的幸福,更有集体取得成就时的骄傲与自豪。双拥办主任的"答谢午宴"  相似文献   

11.
<正>我是《天津政协》杂志的忠实读者。自从我1999年从部队转业到河东区政协工作,就喜欢上了《天津政协》杂志(当时为《团结与民主》杂志),每期必看,每篇必读,至今已坚持了13年。可以说,《天津政协》杂志是我的良师益友,传授了我知识,开阔了我视野,使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2.
<正>三十多年前,我从部队转业回乡,安排在文教部门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据说是工作需要,我被调到了县民政局。我感到很茫然。之前我对民政工作的印象是:"发发钱,拜拜年,扶贫抚优侍孤残。"行武出身,血气方刚,我打心眼里不想干这种婆婆妈妈的繁琐工作。但事已至此,只好先试着干再说。不过,我心里有个小九九,一旦有机会,我还是要坚决离开。我极不情愿地去上班了,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老局长简单地和我谈话后,便给我抱来一大堆《中国民政》杂志,语重心长地让我认真阅读,慢慢领会。如今回想,这算是当年最时髦的岗前培训吧。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转业军人,从部队到地方已有二十几年的工龄,到目前为止,各占1/2的时间在基层、机关工作。自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检察机关工作以来,我就发现了贵刊物,便自订了一份。通过经常阅读,我觉得《公民导刊》杂志不仅办得具有时代特色,而且对提高自身素质和办公办事能力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0月,我从部队转业到海南省委统战部工作,至今已有17年了。一个军人到统战部门工作必须能够很快地适应环境,融人工作,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我觉得,要完成这个转变没有捷径可走,抓学习、熟政策、交朋友仍然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4月,人民日报社的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写一篇关于人大监督的稿件。受领任务后,我心里很是忐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要知道,自己从部队转业到人大工作还不到一月时间,对人大的职能、责任是什么,几乎是两眼一摸黑,更别提立法的程序、人大的监督了。这都还是一些陌生的概念。"你翻翻《人大建设》杂志,或许对你有所帮助。"见我茫然,同事帮我找来历年的《人大建设》杂志,有新出版的,也有往期。这也是我与"她"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16.
<正>买油条发现鲁迅手稿我第一次见到许广平先生,是在我刚从部队转业到鲁迅博物馆工作的1956年。当时,鲁迅博物馆正在筹建,许先生为了博物馆的建设,特地将她多年来呕心沥血、艰辛保存下来的大批文物分批、无偿地捐赠给博物馆,其中有鲁迅书信902封(1417页)、文稿53种(2551页)、  相似文献   

17.
我愿意坚守     
<正>很多人认为特警是很牛的警种,其实不然。在许多国家,特警也是无职无权的,但国外同行们都把特警作为从警生涯的一种最高荣誉,把特警作为警队崇高的职业而追求向往。8年前,我脱下穿了10多年的军装,转业来到了特警队。8年特警之路,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传奇。每次回部队和战友聚会,战友们都会说:老詹,你这转业后过的日子比我们部队还部队啊!是啊,这些年,部队能有几个战友像我这样南征北战一年半载在外面飘着。  相似文献   

18.
正认识人大是从"零距离"接触人大代表开始的。2006年部队转业后,我被分配到四平市信访局工作。2007年的四平市人代会上,一名程姓代表提出关于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秩序的建议,市政府转交市信访局办理,局长要求我具体负责此事。起初,我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以为代表  相似文献   

19.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转业是每个军官都可能面临的问题。如何跨好这一步,完成好人生这一大转折,根据自己在地方工作的体会,我谈几点看法供部队的战友参考。 勇于竞争,克服恐惧。部队是锻炼人的大学校,而军官则是大学校中培养的人才,经过部队严格的训练,都具有较好的素质。军官转业到地方,要有自信,要敢于竞争,要相信自己的优势。从地方来看,军官坚定的政治信念,优良的作风纪律,刻苦的钻研精神,忘我的献身意识,都是地方十分欢迎的。有人说没钱没关系找好工作难,其实也不尽然。我认识的一位正团职干部,春节前就找人托…  相似文献   

20.
忙碌     
在笔者从部队转业到河东区人大机关工作之前,有人对我说:“人大工作无硬性指标,比较轻闲“.持此种看法的,仍大有人在.一年来的耳濡目染,“轻闲“之说实乃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