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提供了一种全新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观由民族性、阶级性向世界性和人类性的迈进,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一个集时代、理论和现实发展诉求的中华民族国族身份意识的全新认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的集中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全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于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由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实践探索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统一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包含团结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意识、相互依存的经济共同体意识、兼容并蓄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优先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各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化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对党的民族理论做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伟大历史成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解决区域不平衡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共同体身份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重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秘诀,以人民为中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主线。这一论断的提出、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以其卓越的批判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马克思主义因为这种具有批判性的意识形态立场而成为真正的革命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它为我们走进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思想以其科学的理论品质、实践的理论方法、革命的理论内核,烛照现实,历久弥新。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的内涵、逻辑和功能属性,对于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为我们解决新时代民族问题、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启迪。以"共同体"的相关阐述为视角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能够进一步认识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理论基质,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现实的巨大实践价值,创新了以发展共享构建中华民族利益共同体、责任共担建设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情感共鸣创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建铸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智慧新方案,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谐社会阶层关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和多层次的协调与平衡。同心圆理论的提出,开拓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的同心圆理论是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的耦合,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突破。同时,同心圆理论也伴随着实践的发展从价值视角向结构视角发生复构,圆心是中国共产党,同心圆的内圈是中国国内的统战对象,致力于民族复兴,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心圆的外圈则是全球进步力量,致力于世界和谐,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心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投射,两个共同体的发展共同成为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需要从理论源头、历史演进、实践反思等维度对其进行前提性考查,构建包括主流话语、专业话语和生活话语等基本内容的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框架,要从深耕文本、面向生活、协同研究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可行性路径。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将为中国学者提升学术自信以及在激烈的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话语主动权提供动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需要从理论源头、历史演进、实践反思等维度对其进行前提性考查,构建包括主流话语、专业话语和生活话语等基本内容的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框架,要从深耕文本、面向生活、协同研究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可行性路径。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将为中国学者提升学术自信以及在激烈的国际话语权竞争中赢得话语主动权提供动能。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态状况质疑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关于人、社会和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思想,关于资本主义是导致生态破坏的总根源,共产主义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等论述,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核心论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为当代人转变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后疫情时代深度研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理路、现实境遇与赓续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根植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理论,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后疫情时代,需要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来提供强劲经济驱动力,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以解决全人类的共同难题和挑战,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新道路,以实现全球共赢共享的发展之道,从而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赓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也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伟大导师。自从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前后,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也是被压迫民族进行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列宁从进行革命活动的最初年代开始,一贯重视国内的民族问题和世界范围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在有关民族问题上写了很多不朽的著作,在同一切机会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科学地指明了被压迫民族解放的道路,制定了正确地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本文就列宁在俄国(不涉及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殖民地问题)国内的民族问题上为什么提出民族自决权谈谈粗浅的看法,以纪念列宁逝世一百周年。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由斯大林在1913年提出的。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提出的这个民族定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一大贡献,对于全面论证和正确阐明俄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纲领,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民族纲领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各国马克恩主义政党解决民族问题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习仲勋民族工作思想与实践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联系群众,服务民生。这些特征,既是习仲勋在长期革命工作中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反映,同时也是他坚强党性和崇高人格的体现。同时,作为习仲勋在开展民族工作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其不但为当前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也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其逻辑表现在出场逻辑、在场逻辑和未来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和出场具有历史积淀和现实依据,内蕴着民族工作的"五个认同",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工作的需要,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和人民群众主观选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0,(3)
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占据主流地位的国际关系学说不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与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理论界中独树一帜。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并不充分,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的根基。探讨其理论逻辑建构、科学性、现实意义,可以为认识国际关系与国际交往的本质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外交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1,(5)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在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预测。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预测提供了现实基础与理论支撑,使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预测具备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预测基于对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把握及对现存社会发展状况的批判,这是社会预测的方法论原则,也是科学预测的基本前提。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对我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同志,曾在一九一三年发表的不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对民族这一基本概念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定义,他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阐述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几个基本特征。这篇光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列宁曾对这篇著作予以高度的评价,他说:“文章写得好极了。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斯大林全集》第2卷,注释第一○三条》。一九二九年,斯大林又在《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一书中,重申了这一定义,并将第四特征更加完善地表述为:“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斯大林全集》第11卷,第286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的丰富和发展,它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极为突出的实践意义,对我们今天搞好民族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党对民族工作认识的一次重要飞跃。从理论出场来看,需从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到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族观的守正与创新中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出场渊源;从内涵布展来看,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进行深度考察和把握,进而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从实践路向来看,应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保持政治定力、凝聚社会情感、聚合文化动力、坚守生态底线,通过全方位的“五位一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助力于建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团结线与幸福路。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品质,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奠定的理论创新观是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牢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观,我们就能创造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的核心是揭示理论创新的背后根源,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的关键是分析了实践发展规律和理论创新规律,马克思主义创新观的途径是: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创新理论;创新成果由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