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微传播"以一种微小的力量改变着社会舆论表达方式和控制机制。为了有效疏导社会舆论,需要对社会舆论实施相应的"软调控",从流量、信息来源、网络问政等角度,关注、监控社会舆论"微传播",建立专门通道监控,完善对信息发布和传播权利的限定条款。  相似文献   

2.
周湘智 《求索》2012,(9):119-120,26
我国的信息传播已进入"微时代"。在海量信息传输中,谣言信息与其他信息在微传播介质中夹杂,呈现传播主体平民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模式多极化、传播时空即时化等新特点,网络谣言泛滥损害了公共权威、扰乱了社会秩序、增加了社会风险,可通过拓宽证伪路径、建立谣言诊所、增强可信程度、强化集体能力、进行民主操练等形式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3.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核心渠道,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尝试通过微信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为此,要善用微信平台的传播特征,转变信息传播思维,善用"微表达"、用活"微课",以此优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4.
刘必好 《群众》2014,(12):76-77
<正>网络发展势不可挡。随着"微博""微电影""微信""微视"等微媒体快速涌现,我们已全面进入"微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这对于理论宣传工作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抢占理论宣传至高点,充分释放"微时代"正能量,是新形势下思想理论工作不可回避的新课题。准确认识"微时代"的特点发展迅猛。从进入中国到拥有  相似文献   

5.
微信、微博等微平台的迅速普及,为人们开辟了学习和参悟马克思主义的新渠道,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受众范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主体,活化了理论传播的内容体系。但微平台的负面影响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面临多种问题。为此,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与"微文化"的契合,提升马克思主义对网络文化的引领,推动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微生活",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但由于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及评论的主观性,造成信息的经常性异化或失实,而产生负面效应。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原因和负面舆情的影响,并代入"品牌传播"、"人际传播"、"全媒体传播"等有关理论与方法,探讨了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应如何有效地应对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7.
<正>信息社会,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传播媒介已超越以报刊、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数字、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进入了"自媒体"传播阶段,社会已进入"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全民记者"时代。近几年,公安微博、公安微信、警察微电影等自媒体传播媒介被广泛应用于公安工作中,"微警务"初现端倪。本文以公安微信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进一步利用这一新兴媒介提升警务工作效能。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网络招聘来说,微博招聘的匹配率会略高,微博博主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关注方向。当网络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微博也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微博上,只言片语的"微"信息,通过"围观"或"关注"(@某人),可以呈几何级速度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微时代”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时代"是一个关注碎片叙事、世俗生活的时代,比较注重个体的个性需求。网络的泛在化、信息的碎片化、传播的裂变化、文化的世俗化、价值的多元化、社会的扁平化是"微时代"的主要特征。"微时代"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性、准确性和厚重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微时代"背景下,要强化理论认知,奠定"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想基础;要实现价值认同,彰显"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本质要求;要提高道德素质,巩固"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10.
“微文化”传播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文化"是基于微博而诞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是媒介文化新的创造方式和延伸体。"微文化"传播具有主体个体化、内容多元化、方式交互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导致了大量微信息的碎片化、多样化和快餐化。大学生长期受"微文化"传播的影响,会导致其价值观发生扭曲,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功利化,价值选择模糊化。因此,应当在"微文化"中增添"红色元素",加强"微文化"传播的监管,开展校园"微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程艳  曾燕  谢翌 《求索》2015,(1):9-12
信息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信息生成、信息传播与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交往方式的转变。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大繁荣,加深了信息技术对公众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微时代下网络世界的社交方式、情绪色彩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间推动了现实社会的变革。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却也绑架了社会生活。为了加强并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理性、勇于直面"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微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了"微时代"。"微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内容丰富化、方式自主化,所传播的信息一旦失控将导致主流价值观受干扰。为了牢牢把握主流价值观的正确方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官方权威发布"以正视听",坚持打造精品内容实现"去伪存真",全面构建责任体系做到"防患未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政治传播已成为新媒体立体化发展下的主流传播方式。信息来源多样化、信息传输快捷化、信息影响复杂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对政治传播的内容、管理、控制以及构建方式提出了现实的挑战。新形势下,利用网络传播政治信息,处理好政府与民众关系,还需要遵循阶级性与人民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网络政治传播理论创新、加强网络政治传播平台建设、构建网络政治传播话语体系、加强党对网络政治传播的领导,着力探索新形势下政治传播优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微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微传播已成为我国主流传播方式。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显著变化,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必须努力在"微"字上下功夫,构筑寓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微内容",打造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于一体的"微队伍",建设融时代特色、情境体验与人文关怀为一体的"微生活",着力构建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互联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的情况,发现境内外的教会组织、网络宣教士、网上基督徒、"神棍"和"网络水军"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体,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博客空间、社交网络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基本形式,教义和文化、重大新闻资讯及评述、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指南、线下活动的信息和通告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传播,使宗教网络化的轨迹日益明显,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个体拥有信息传播与分享的能力,自主传播载体的扩大化和多样性也加速了网络环境的丰富化和复杂化。保持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与讨论,管理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抵制消极落后思想对互联网的侵害,引导网络环境有序发展,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网络传播特性对我国网民价值观冲击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主流媒体"办网"、网民文明"上网"、文艺工作者精心"织网"、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善于"用网"、新媒体自媒体健康"播网"、监管部门依法"滤网"的"六网"网络健康体系,以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姜胜洪 《人民论坛》2012,(18):52-53
政治谣言何以大行其道从中东的茉莉花政治革命到美国华尔街的社会运动,从"小悦悦事件"引发全民性的道德良知检讨到"乌坎事件"抗争性自治诉求,从愈演愈烈的网络政治传谣到大张旗鼓的辟谣运动,一股全新的"微政治"力量正借助于信息传播的强劲力量,以前所未见的速度潜在地塑造着我们当下的政治生活。借助微政治势力而大行其道的"政治谣言"具有何种特征?该如  相似文献   

18.
薛琴 《警察技术》2012,(6):43-46
文章分析了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特性,以及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涉警网络舆情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信息流行病"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经常暴发并能快速扩散的常见"信息疾病"。"信息流行病"的生成机理是信息过载和信息不确定叠加作用,其传播机制表现为媒介构筑的拟态环境中虚拟网络社交关系的连接。治理"信息流行病"需要确保信息公开透明,阻断传染源;同时加强主流媒体与市场化媒体的分工协作,减少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变异;重视公众媒体素养提升,提高抵制谣言、情绪传播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20.
3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简称桂电)迎来喜讯:在教育部公布的20家"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名单中,该校的"微风映像"视觉整合教育传播中心(简称"微风映像")榜上有名。上榜不易。全国共有141所高校145家网站申报,竞争激烈程度可谓是高手如云的巅峰对决。经过层层评审考核,桂电"微风映像"凭借其浓郁的"微文化"氛围营造、高效的"正能量"教育传播、独创的"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