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而言,稳固的农民政治认同是实现社会阶层关系动态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共产党获得合法性的重要前提,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承载并完成历史所赋予的系列神圣使命的重要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政治认同内在生发机制的谱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梳理建国以来农民政治认同内在生发机制的谱系,能够探寻农民生发政治...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再造到政治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勇 《南风窗》2011,(22):50-53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作为一个极具战略性的命题进行研究和部署,昭示着党在文化问题上的一次深刻破题,即以文化认同,召唤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预示着"文化立国"的时代可能会导致中国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认同与其利益的满足息息相关,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对农民的政治认同发挥作用,其中经济利益为政治认同提供物质前提,影响政治认同的状态;政治利益为政治认同提供民主基础,影响政治认同的形成方式;文化利益为政治认同提供精神动力,影响政治认同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政治认同达到一次高峰,根本原因是农民的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需求会逐渐提升并在影响农民政治认同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靖 《南风窗》2011,(13):101-101
今天看来,这个"载舟覆舟论"是大有问题的。其荒谬之处,在于将所谓江山社稷归之于君王,与庶民百姓无关。既然如此,也就谈不上庶民百姓们对"舟"及其政治体制的认同。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都取决于其人民在两个层面上的政治认同。其一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即"这是我的国家和民族,我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其二是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这不仅仅是对政治体制的拥护,而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及历史等因素使该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上面临诸多困境。自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文教等领域的民族政策,以服务于国家建构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但同时,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也受到该国认同政治的强烈影响,执政集团与多民族社会的政治互动让民族政策不断调整,反对党势力和宗教因素对政策演变的影响也越发显著。马来西亚的民族政策通过保障公民政治参与和缩小族际发展差距促进了国族身份的塑造,却又在认同政治的作用下导致族群界限固化,束缚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后殖民地国家需要在尊重社会多样性的基础上培养国民的政治认同、妥善分配族群利益,从而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创造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区隔化族群制度下,苏联始终存在着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难题.族群联邦制度规定的族群行政边界、差别化优惠政策强化的族属身份界限,使得民族边界意识在激进民主改革过程中,被政治大亨们轻易激活.当民族主义政治动员浪潮冲垮了维系国家统一的联盟中央时,苏联便遭受到改革失控与国家解体的双重失败.多族群发展中国家,应当以统一制度的方式整合各族成员,充分保障各族成员福利,努力提高国族认同,在政治转型中坚持渐进稳健的改革节奏,以消解民主与民族问题之间的张力与冲突.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欧亚主义已上升为俄罗斯的主流政治学。原因在于:它超越了"西化派"和"斯拉夫派"的百年争论,不仅明确了俄罗斯的文明定位和国家身份认同,为俄罗斯提供了爱国主义基础,重塑了俄罗斯历史观和民族价值观,而且还为俄罗斯现行的总统体制提供了学理基础和世俗心理基础,为振兴俄罗斯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实践方案,并通过自身积极的政治实践,对俄罗斯社会思想和政治决策产生直接影响。新欧亚主义对普京执政理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俄罗斯的文明定位、国家价值观、经济和外交政策等方面。但该学派通过重塑俄罗斯文化共同体来构建新俄罗斯的观点,对周边国家来说是消解国家身份认同的抗拒性力量,易造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疏离,引发国家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政治稳定是指一个政治体系的有序运转状态,政治稳定本身有着内在的逻辑。政治稳定的逻辑起点是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稳定的逻辑有应然与实然之分,其应然逻辑是"社会—国家"逻辑与"自由—秩序"逻辑。而一些地方政府维稳工作并没有遵循政治稳定的应然逻辑,而是泛政治化的"为稳而稳"。政治稳定不能简单地用政治的逻辑来解决,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逻辑应该从人本逻辑出发,用社会的逻辑解决稳定问题,从而实现权利维稳和法治维稳。  相似文献   

9.
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巩固与扩大政治认同与互信基础,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根本保证与前提。海峡两岸应戮力同心,“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不断凝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巩固深化政治互信基础,维护与发展两岸关系得来不易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10.
政治渐进主义--邓小平政治改革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原有的集权政治体制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后失去了合法性基础.邓小平从经济与政治互动的角度分阶段构建出政治改革理论,分别以民主、效率和稳定为取向.改革后中国出现以渐进式政治转型为标志的政治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化水平提高,国家法理型权威确立,务实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导,政治动员程度缩小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仍有很大的合法性空间,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96年,您就在<政党的危机--国外政党运行机制研究>一书中提出:"政党政治进一步现代化的问题已经提上日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政党现代化"这个问题,但在那时人们对"政党现代化"这个词还相当陌生,所以您的提法应该说十分"前卫".那么,您当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呢?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the challenges posed to the European Union's (EU) role in trade poli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policy dur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s Doha Development Agenda, also known as the Doha round, are highlighted. The authors argue that transformed power relations have created a situation characterized by role uncertainty, for the emerging powers but also for the EU. Priorities among multiple possible roles – in the existing trade regime, in relation to the global South and in the ongoing negotiations – become subject to redefinition. For the EU, heavily wedded to a multilateralist and reformist mission because of its own history, this process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he EU's traditional role conceptions as a leader and a benign partn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en challenged and partly replaced by a more realist approach.  相似文献   

13.
从宪法性条约到条约性宪法--欧盟宪法的进步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宪法与以前的欧洲一体化重要条约的区别在于,它已经超越了"宪法性条约"而成为"条约性宪法".欧盟宪法主要是欧洲的联邦主义者借欧盟扩大之机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的产物.欧盟宪法既有其巨大进步的一面,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一面.相比于现实意义,欧盟宪法的象征意义更大.欧盟宪法在批准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是可以克服的,但是欧盟领导人不应当把一体化仅仅当作目的,而忽略其他对欧洲前途来说更重要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4.
也谈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兼评美国学者科兹的几个论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共及其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苏共内部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美国学者科兹看到是这个特权阶层搞跨了苏共和苏联,却不懂得它产生的真正原因,而是把它归之于改革,进而得出了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错误结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不改革、不正确地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相似文献   

15.
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搞好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硬件,更要有软件.一方面要摆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放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落脚点是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17.
18.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ominican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U.S.) after 1965. Dominicans left their homeland pressured by economic needs, the desire to improve their lives, and encouraged by a de facto immigration policy that facilitated their exodus. Once in the U.S., most Dominicans encounter an economy that increasingly demands skills and levels of schooling they do not possess. Rather than a prosperous life, in the new land, Dominicans face high unemployment levels and an alarming state of poverty. Paradoxically, while the needs of Dominicans continue to be unmet in the new society, the social policies and the conditions that push them out of their country remain in effect. On its part, the U.S. has responded by adopting a number of immigration laws to control the entrance of unwanted and unneeded job-seekers. As a result, the number of Dominicans coming to the U.S. has begun to decline as the number of Dominicans deported to the Dominican Republic has increased. In the end, poor Dominicans are pushed back and forth by both societies whose immigration policies mask their unwillingness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group.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impact on the Dominican community of 9/11 and the crashing of the AA flight 587, on November 12, 2001.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民党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经历了六次重大历史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是对自身建设进行的一次深刻调整。研究它的历史演变 ,关注其现状与未来走向 ,对于研究政党政治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laims of the democratic peace thesis by tracing the embedding of democracy in three countries: Nicaragua, Brazil and Colombia. In so doing it highlights the way in which the democratic peace that has spread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has to be understood as part of a continued imperialist strategy by the core capitalist states and their dominant social forces in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The meaning of democracy in this revolution is to promote and instill a form of corporate government that reinforces private power against human needs and rights. Nonetheless, this is an unstable strategy and the three examples considered here illustrate that this creates space for anti-capitalist opposition to organise and challenge this restricted conception of democ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