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静致远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致远”一语即由此简化而来,意思是心境宁静,思虑可致深远。  相似文献   

2.
《党课》2008,(4):16-17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旨在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是关于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述。《周易·系辞》借孔子之语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相似文献   

3.
谢清泉 《党课》2011,(18):69-69
“静”是一个人品性修养、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写过一段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什么是“静”?“静”是一种理智,是自我克制、自我提高的“法宝”。“守静”就是保持无贪、无欲、无求,心静如水,平淡、淡泊。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孔子家语通解》与《论语诠解》 连日来,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顿生坐过山车之感。他参与主编的两本书——《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从“需编者贴钱才能出版”到“一夜之间卖断货紧急加印”,原因无他,在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点赞。  相似文献   

5.
关于义利关系的几点思考□葛洪泽众所周知,“义利之辩”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老问题。关于义利关系,在孔子之前,古人还没有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国语·晋语一》上说:“义以生利”;《易·文言》中也说:“利者义之和也”。但是,到了孔子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变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变通”一词的使用频率日益增多。《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变通”是指根据不同情况,作非原则性的变动。《辞海》说:“变通”是灵活运用,不拘常规。“非原则性的变...  相似文献   

7.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义利之辨”发端于春秋时期。《中庸》中说:“义者,宜也。”义就是适宜、应当、适当的意思。《左传·隐公元年》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可见,春秋时期所谓的义,意为行为或断事适宜于礼,义作为适宜于礼的道德要求,其一般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达到“义节则度”。而“利”单指个人利益、功利,是与礼相对立的。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问世伊始,就成为人们的看点、焦点,褒贬不一,疑案重重。至今还有为人不解的疑点和没有突破的难点。笔者仅就该书的思想内核与作者、编刊者及书名的谐意会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金瓶梅》的思想内核: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统精神《金瓶梅》是一部讲政治的书。《金瓶梅》以西门庆的命运为主线,“因一人写及全县”,由“一家”而及“天下国家”(张竹坡《金瓶梅读法》)。尽现“天下失政,奸臣当道,谗佞盈朝……在朝中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悬秤升官,指方补价。夤缘钻刺者,骤升美任;贤能廉直者,经岁不除。以致风俗颓败,赃官污吏,遍满天下,役繁赋重,民穷盗起,天下骚然。”(《金瓶梅》第34回)《绣像本金瓶梅跋》又再现“其中朝野之政务,官私之晋接,闺闼之蝶语,市里之猥谈,与夫势交利合之态,心输背笑之局,桑中濮上之期,尊罍枕席之语,驵验之机械意智,粉黛之自媚争妍,狎客之从臾逢迎,奴怡之嵇唇淬语,穷极境象,驮意快心”等等大明王朝末期国不治、天下不平的史实。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贯穿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灵魂。“天下平”是儒家思想的灵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天理道法,顺者昌,逆者亡,诚如《金瓶梅词话序》所语:“合天时者...  相似文献   

9.
会同之名,似有王者之气。《周礼·春秋·大宗伯》云:“时见日会,殷见日同(意为帝王接见诸侯大臣,个别见叫会,集体见叫同)。”《论语》中也有“宗庙会同”(原分别指君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和诸侯会盟之事,借指国家、君王)一语。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会同及其周边地区就没有建立过国家,何来帝王呢?晋代著名史学家习凿齿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神农生黔中。”会同古属“黔中”,这是历史文献中会同与神农炎帝关系的重要记载。县名与此联系起来,“会同”之帝王恐怕只能是神农炎帝了。  相似文献   

10.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第六十章,因此句微言大义,言近旨远,其确切含义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较为赞同唐玄宗之注解:“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即治理国家与烹饪小鱼一样都应不折腾,少翻动,否则会“民伤”、“肉碎”,法弛国乱而无所得。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会贻误事业,正如《菜根谭》中所说:“性躁粗心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相似文献   

12.
唐《茶经》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太平寰宇记》载,“夷州、恩州以茶以土贡”;清《梅移随笔》载,“龙泉产云雾茶,色味双绝”。今有《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唐时夷州治所,位今凤冈绥阳镇一个叫城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高福生 《新湘评论》2003,(11):48-48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书生在某个雨霁月明之夜邀“泉下诸友”共饮。众鬼来时,书生问他:“公等何故不轮回?”鬼说:“善根在者转生矣,恶贯盈者堕狱矣。我辈十三人,罪根未满,待轮回者四;业报沉沦,不得轮回者九也。”问:“何不忏悔求解脱?”日:“忏悔须及未死时也,死后无着力处矣。”最后,鬼们畅饮而去,还不忘回头叮咛曰:“饿鬼得饫壶觞,无以报德,谨以一语奉赠,忏悔须及未死时也。”  相似文献   

14.
由毛泽东亲自主编、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名义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1956年初在全国正式发行。这部书共分上、中、下三册,收入文章176篇,共计94万多字。毛泽东不仅为该书写了“序言”,还为书中的部分重要文章亲笔写了“本书编者按”。河南省有6篇文章入选,其中2篇出自许昌地区,并且两篇文章都有毛泽东加的“编者按”语。许昌地区入选的两篇文章,有一篇被毛泽东在“按”语中称作是“好文章”。其题目是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毛泽东写的“按”语全文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另一篇,题目别许昌地区的办社辅导团》。毛泽东写的“按”语原文为:“这个经验很好,各地可以仿行。”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9,(10):53-53
苏文洋在8月26日的《北京晚报》上撰文指出:国民党在抗战胜利后,何以短短三四年时间就民心丧尽、结束了其在大陆的统治呢?人们提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心向背。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其《成败之鉴》回忆录中,专有一个章节:“冀朝鼎祸国阴谋之得逞”。冀朝鼎即冀朝铸的哥哥,解放前是一位地下党员,其唯一的上级是周恩来。  相似文献   

16.
《支部生活》2010,(4):40-40
春秋时期的《国语·晋语四》说:“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礼记》云:“同窗为朋,同志为友。”孙中山也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相似文献   

17.
话“慎独”     
话“慎独”张述华"慎独"其意是指在独处无人时,自己行为必须谨慎而不苟。语出《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为此作注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宋明理学家即以慎独为重要的修养方法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注重"慎独",是因为它...  相似文献   

18.
清代纪昀在其《阅微草堂笔记》的开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自往驱之。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于对语时举以问狐。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相似文献   

19.
为官当慎     
于佩常 《奋斗》2007,(3):56-57
慎的主要字义是当心,小心。《诗·小雅》说:“慎尔言也”。《易·乾卦》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礼记·中庸》说:“审问之,慎思之。”《新唐书·仪卫志》说:“必备物而后动,盖所以为慎重也。”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应该谨言慎行,谨慎持重,是古人讲求自身修养的重要环节。而今,对于我们执掌行政权力,肩负重要责任的各级官员来说,慎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三同时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一生的体会,今天读来,还是那么发人深省,让人备受启迪,它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平心静气对于修身治学的重要意义。修身治学需要平心静气,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创业也同样需要平心静气。不平心静气,不仅不能成就事业,甚至还会贻误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