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位制党建是建国后政治生态环境背景下的制度选择,扮演着重要的"整合中心"角色,承担着内外整合功能。面对建国后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依托单位制党建,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内部垂直整合基础上,一端吸纳"国家"对基层政府进行一元整合,一端吸纳"社会"对基层社会进行行政整合,形成了刚性的压力型秩序。单位制党建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但亟需积极回应环境的变化寻找替代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从"分化"走向"整合",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进行的一场调整利益格局、追求制度体系公平的深刻变革。"整合"是对"分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整合,因此,"分化"的逻辑隐藏着"整合"的逻辑,影响甚至决定了"整合"的逻辑。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分割、身份分割、地域分割、部门分割"的"分化"逻辑下渐进构建而成。当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以"地域化"试验、"单项化"突破为主,并推动全国政策与法律规范的出台。但是,"整合"仍然步入"再碎片化"悖论。剖析"再碎片化"逻辑,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整合",需要基于全局视野系统整合,整体推进;需要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考量,同步推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范。  相似文献   

3.
试论政策科学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政策科学的逻辑起点王春福要科学地建构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首先确定它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直接关系到一门科学逻辑发展的“上限”和“下限”,关系到它的基本内容、结构体系和概念的排列顺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政策的本质及其规律,不言而...  相似文献   

4.
现实研究与逻辑推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则是客观的、历史性的,必须面对具体的现实起点。后者则可以从逻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发而不影响逻辑的严密性。我国现代化实践的起点,即权威主体的建构。只有权威性主体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才能培育制度、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成长。历史证明这一进程绝对不能像逻辑推演一样进行倒推。在我国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高度的政治自觉是这一过程有效性的保证,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以此为分析框架可以对我国改革历史进程进行理论阐释,同时避免了"理性经济人"、"国家与社会"等理论预设造成逻辑体系对现实实践割裂的缺陷,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现实性,因此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尼日利亚是非洲一个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由250多个部族组成,部族的国王有权在自己领地分封部落的酋长.其中,尼日利亚北部的豪萨一富拉尼族是尼日利亚最大的部族之一,该部族的国王拥有至少30亿美元的家产和广袤的土地,其雄厚的实力和显赫的地位,不仅使他在尼日利亚的部族国王中首屈一指,就连该国总统也十分敬重他.  相似文献   

6.
尹文嘉 《行政论坛》2011,18(2):25-29
理论预设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逻辑支撑,但并非牢不可破的真理。对理论的反思应该从理论预设入手,而不仅仅是对具体的理论主张进行批评。新公共管理有三大理论预设:政治与行政分属不同的领域;公共管理应该排除价值考量;人是"工具人"和"经济人"。在现代公共管理中这三大理论预设都存在种种问题,应该进行全面解构与反思。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应该建立在新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现实研究与逻辑推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问题为导向,而问题则是客观的、历史性的,必须面对具体的现实起点。后者则可以从逻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出发而不影响逻辑的严密性。我国现代化实践的起点,即权威主体的建构。只有权威性主体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才能培育制度、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成长。历史证明这一进程绝对不能像逻辑推演一样进行倒推。在我国的现代化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高度的政治自觉是这一过程有效性的保证,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以此为分析框架可以对我国改革历史进程进行理论阐释,同时避免了"理性经济人"、"国家与社会"等理论预设造成逻辑体系对现实实践割裂的缺陷,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现实性,因此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在政策分析的阶段论中,政策问题的构建是政策活动的逻辑起点。决策者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首先构建正确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性、民主性及回应性是其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问题构建上主要采用的是"内在创始模型",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人们利益需求的多元化,这一问题构建方式在价值上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源于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作为一种决策体制和民主治理形式,对于我国政策问题构建的价值回归提供了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9.
行政伦理包含制度伦理与人员伦理两方面内容,它实质上是一种责任伦理,是政治中立理论应用的逻辑结果。美国行政伦理奠基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80年代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90年代行政伦理研究进入了价值整合阶段,拓展出"体制价值"、"公民道德"、"社会平等"、"政策伦理"与"伦理教育"等取向的研究类型。行政伦理困境的根源在于缺乏一致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基础,而要突破行政伦理研究困境,就应当改变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坚持实践的原则,从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寻求有益于实现"人性价值"与"制度价值"的因素,实现"正义与善"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21,(3):5-9
为了找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逻辑以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传递机理,分析新时代推动制度和政策的落实与执行的重要因素,并充分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深刻内涵及运行机制,本文提出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政治势能"。基于此,将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历程中的政治场域、时空背景和内在图式等三个要素整合在一起,考察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政治逻辑,以期建构一个解释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政策问题的构建是政策分析的第一步,政策问题的构建应当以社会问题为其逻辑起点。作为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政策问题的构建是一个由多阶段、多环节组成的连续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由潜在政策问题的搜索、政策问题的描述、解释、预测以及对策研究等五个阶段组成的。只有严格遵循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和步骤,才能减少政策问题构建过程中的失误,才能使真正的政策问题尽快进入政府议程,政策分析的科学地位也才能因此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2.
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伦理与政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国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历了由“低水平的平均”到“非均等”,再到“均等”的变迁过程,其所呈现出的倒U型变迁轨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逻辑.这一历史演进逻辑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导向、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转变传统的社会观念,以确保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3.
政治人:多维视阈下的研究命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人问题的研究是中国民主政治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逻辑前提和逻辑起点.当前学术界对政治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急切需要"发展"与"补充",因而时于当前政治人研究的若干意义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从人性的无限丰富性与政治人属性、人的政治属性解读与政治人界定、人的思想品德结构与政治人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政治人塑造、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人命题等多维视阈和角度对政治人这一研究命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进而力图推进对政治人命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姜士伟 《理论探讨》2007,1(5):149-152
任何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立,都需要首先确定一个最为基本的范畴作为其演绎的出发点,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确立必须符合三条质的规定性:它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它与反应对象的历史起点相同。从公共事务的发展历史来看,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起点相同。从公共事务的属性来看,公共事务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反映了公共管理的"公共"本质属性,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相一致。同时,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可以独立存在,是公共管理一切矛盾的"胚芽"。公共事务完全符合逻辑起点确立的三条规定性,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6)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硬核即社会哲学范式是不能改变的,人学范式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硬核"的新"保护带",因为它契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需要与满足需要正是范式转换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时,历史上由历史文化连结而成的众多民族群体在近代的民族构建中成为众多民族实体,中国成为现代意义的多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对国内民族关系进行协调的族际政治整合,成为国家维持统一的重要机制,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先采取了制度整合、政策整合的策略,接着又采取了法制整合策略,近年来则增添了国族整合策略,从而形成了一个兼顾国家整合表层逻辑与底层逻辑的整合体系及相应的实践,并达成了族际政治整合的目标,有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今天,依据国内族际关系的变化及其出现的特点,深入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更具适应性和韧性的族际政治整合方式,仍然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鹏 《理论探索》2020,(4):50-57
建构性正义旨在为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提供一种事实上可行和价值上应该的正义原则,强调以渐进性的方式来推动人类的正义实践和正义追求不断走向更加完善的状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应该走向建构性正义,这种判断的逻辑依据在于: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建构性特征及其所面临的公平正义挑战呼唤着一种建构性正义理论;另一方面,学界对正义问题的研究缺乏一种建构性取向,与当代中国的建构性特征发生了"脱嵌"。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凸显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建构性正义的逻辑起点;以"贡献原则"为主体、"平等原则"和"权利原则"为两翼的"协同正义"是建构性正义的基本原则;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建构性正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基于毛泽东对于传统家族制度及文化的认识,建国后"十七年"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对传统家族文化进行了否定性的价值评判。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摧毁了其物质与政治基础;新的"一体化"的文化秩序的建立使其处于被放逐的境地。"十七年"家族文化的边缘化是建国初期对其认识简单化、片面化的结果,是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过程中的探索与困惑。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7,(5):73-81
文章运用政治社会化理论,解释影响民众政治秩序观的主要因素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在"经济—社会地位"模型中,个人经济地位与受教育程度有助于形塑民众自由、开放的政治秩序观,而生活满意度则使民众对政治秩序的价值取向趋于保守。在"政治境遇与实践"模型中,政治身份和地位使民众的政治秩序观趋于封闭、保守;维权抗争经历对民众的价值支持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更值得重视的是,民众的政治秩序观在很大程度上受"闹事逻辑"的影响,认同"闹事逻辑"的民众在价值认知上较保守,但其价值支持却更自由、开放。进一步的心理机制分析显示,民众秩序观的价值支持不仅受价值认知的驱动,还受家长权威意识尤其是"闹事逻辑"等心理动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政策过程中,决策者如想成功地解决社会问题,首先就必须构建真实而正确的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构建是一个政策相关者就有关社会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缓急、真实性等从分歧的意见中反复探究问题共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政策过程逻辑起点的政策问题构建直接关涉到哪些社会问题能够进入政策议程并形成相应的公共政策.表达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在政策问题的构建过程中意味着政策相关者将在自由的意见表达中提升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意味着政策相关者将在一种协商和对话的气氛中凝聚问题共识;意味着决策者在确认政策问题时应当"耳听八方","兼听"则"明",以求最大限度地构建真实而正确的政策问题并为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