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目前,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普及阶段。学分制的本质要求高校德育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求高校德育在思维方法和理念上树立主体专业化与泛化并重的观念,树立德育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并重的观念,树立在德育的方式、方法、载体、途径方面灵活多变的观念。总之,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德育应该采取民主型的制度管理和普遍渗透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2.
英国高校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学生事务引领、社会活动锻炼等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隐性德育,并呈现出内容阶级性、过程情感性、途径多样性、方法生活性等特点。英国高校隐性德育为我国高校德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应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发挥"信仰"的德育力量;增加德育过程的人文关怀,积极探索"关爱"的德育力量;优化校内校外德育途径,深入发掘"行动"的德育力量;形成生活化德育思维,大胆探求"真实"的德育力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论高校主体性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主体性德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是人本主义思想在高校德育观念、德育功能和德育目标上的反映。高校主体性德育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论人文德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一直以"权威"态势开展,主要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但其效果微乎其微。新时期,"权威德育"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伴随着人文关怀的德育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高校德育只有从"权威"走向"人文",构建德育的科学观、人本观、生活观、艺术观、平等观,才能使高校德育真正肩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的使用主体,容易受到功利性市场的驱使,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高校德育创新是一个现实课题。文章在全面分析高校德育创新现实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德育创新的具体实施路径,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莉群 《探索》2007,(2):132-134
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问题也突出存在: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等。相应的对策:加强高校德育实践活动,找回迷失的道德主体;构建合理的高校德育课程,唤起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热爱;优化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德育高质量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中介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德育社会环境状况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影响,提出了从整体上建构高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思路和对策,认为只有发挥政府、社区、文化传媒、家庭和高校等主体的作用并建立起互动协调机制,才能建构起良好的德育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音乐德育模式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音乐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一种德育教育的新视角,更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文章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视域下,论证了高校构建音乐德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意义,阐明了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推动教育进步,促进公民成长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来源,加强高校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是我国德育的整体性和本质要求。"中国梦"对德育指导思想、发展规律、参与主体、解决问题具有重大启示,应构筑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基本内容、力量支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音乐德育模式是在音乐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根据音乐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主体及客体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体音乐艺术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音乐艺术教育的新理念,一种德育教育的新视角,更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文章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视域下,论证了高校构建音乐德育模式的可行性和意义,阐明了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策略与方法,以期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11.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用以人为本新理念审视高校德育实践,发现存在着德育主体认定的偏失、德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德育定位导向的偏离、德育职能作用的偏虚等不足;高校德育工作应在贯彻以人为本新理念的实践中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高校德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的德育。人是德育的主体,以人为本是高校和谐德育的终极矢的。转变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人本性德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和谐德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晋商文化资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价值,不仅能够作为高校开展德育教学的切入点,而且能够作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启发点和优化德育课程的辅助点。当前,高校在运用晋商文化资源开展德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应用意识薄弱、涉及范围不广、应用方式单一等困境。为此,高校要通过提升教育主体应用意识、挖掘晋商文化深层内涵、发挥网络载体作用和开设相关课程等路径,进一步促进晋商文化资源在德育课程中的深度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德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生态德育包括精神、自然和社会三个维度。强化高校生态德育应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核"、"实践为基"、"责任为重"的价值取向,这对于提升高校生态德育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波 《奋斗》2004,(11):37-38
一、我国加入WTO对高校德育的挑战 首先,给德育主客体带来了挑战。一是德育主体的观念面临着挑战。不少德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没有真正意识到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高新科技发展对德育提出的挑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很少去思考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做出什么回应。一些人仍缺乏对西方文化侵蚀的警惕性。二是德育主体的素质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阐述了高校德育人性化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德育要走出困境、提高实效,必须从德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着手,切实推行德育人性化.  相似文献   

17.
生态德育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为视角,审思生态德育的内涵,从教育技术、教育理念等层面阐明高校生态德育的发展取向并提出对高校生态德育实践向度的崭新考量:即创建生态德育"泛在学习"环境、打造"开放互联"新格局、力促生态德育多元化发展及构建"纵横贯通式"生态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成人高校的德育工作中,由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不充分注意这一点,德育目标就会落空。文章试图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探索成人德育理念的创新,结合新时期成人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从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的作用、提高德育的渗透力、帮助学生培养自我修养的需要等方面做一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是针对大学生评价而设立的测评方式,它坚持"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德育方面的考查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新观念,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是对高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增强高校德育归属性的实践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德育的归属性,指高校德育活动在理念、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及评价等方面,顺应学生心理和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从而强化德育的针对性、吸引力、感召力的一种特性。要适应大学生的归属需要,高校必须树立新的理念,从主体性、亲和性、互动性、活动性、渗透性、适应性、开放性、导向性等方面,增强德育的归属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