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非  高华 《江淮法治》2009,(6):14-15,39
2008年1O月,河南新乡发生一起惨案,一名女大学生被前男友连刺数刀身亡。凶手当场被抓获,可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离开了人世。纵观本案,凶手的手段固然残忍,但不能忽略另外一个凶手——“人肉搜索”,一朵生命之花突然凋零,与网友盲目的“人肉搜索”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因为一场轻率而不可控制的“人肉搜索”,一个18岁的年轻生命消逝了,另一个23岁的年轻女孩将面临1年的有期徒刑。这起被称为广东省“人肉搜索”第一案的发生再次引起了公众对“人肉搜索”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吴非  高华 《法庭内外》2009,(6):43-46
2008年10月,河南新乡发生一起惨案:一名女大学生被前男友连刺数刀身亡。凶手当场被抓获,可年仅20岁的女大学生却带着对T型台无尽的向往,离开了人世。业内人士称,纵观本案,凶手的手段固然残忍,但人们决不能忽略另外一个凶手——人肉搜索,要知道,这朵生命之花的突然凋零,与网友盲目地参与"人肉搜索"有着太大、太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韩晔 《法制与经济》2010,(13):89-89,100
“人肉搜索”作为后起的新兴的网络技术手段,尽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将个人信息在网上传播,导致被传播者的个人安宁遭到破坏,那就超越了法律的规定,存在侵犯公民隐私的问题。本文从“人肉搜索”的现状入手,分析“人肉搜索”所涉及到的侵权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对策,在切实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人肉搜索”的证明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人肉搜索”在侦查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茹  翁里 《犯罪研究》2010,(3):48-53,62
“人肉搜索”是网上侦查的有力工具,其在彰显公序良俗的同时,亦在挑战现行法律的道德底线。“人肉搜索”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是侦查机关侦破案件的有力武器,同时也对公民的隐私权构成了巨大的成胁。笔者建议在法律的规制之下,才能将“人肉搜索”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运用于犯罪侦查实践;对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违法“人肉搜索”行为应当禁止。  相似文献   

6.
于美淇 《法制与社会》2011,(34):280-281
科技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带我国进入了网络信息社会,产生了“人肉搜索”这种特殊的信息搜索方式,但近几年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使个人的权利受到威胁和侵犯,在享受网络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看到了折射出的社会和法律问题,“人肉搜索”是否入罪也成为学术界的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近年来的新兴词汇,随着“人肉搜索”的多起标志性事件在互联网中甚嚣尘上,“网络暴力”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及社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本文试将“人肉搜索”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个人隐私权、名誉权保护,与社会公众的言论自由、知情权以及舆论监督权等之间发生权利冲突时,应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等)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并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进行剖析,从而探索“人肉搜索”现象的现实性意义以及对其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刘洋 《法制与社会》2010,(13):87-87
“人肉搜索”的出现,使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正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向发展,亟待接受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9.
如今当红的“人肉搜索”风潮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意识,满足了公民对信息批露公开公正的要求,但在“人肉搜索”中公开的个人信息,属于隐私权的范畴,“人肉搜索”过程中的不适当的行为很容易侵犯到他人的隐私权.本文通过对“人肉搜索”现象及隐私权界定的分析,探讨了“人肉搜索”侵权案件的法律适用依据以及司法救济途径,简析如何把“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收为己用,真正做到对隐私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监督机制,在我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搜索方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可能侵害被搜索人的隐私权。本文在“人肉搜索”与隐私权的冲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平衡“人肉搜索”发展与隐私权保护的几点立法建议,以期促进“人肉搜索”形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徐州市人大禁止“人肉搜索”的条款,在网上激起广泛讨论,大多网民反对该条款,并声称,“这是霸王条款,是不是怕和周局长一样下场吧?”可见,立法禁止“人肉搜索”并不是那么得人心。  相似文献   

12.
胡健 《江淮法治》2009,(5):57-58
如果“人肉搜索”加以有效引导和法律约束,会发展成为一种非常高效有益的网络互助模式,同时成为一种舆论监督武器;但如果过度放任,甚至纵容针对个体的暴力行为,必然会恶化网络环境。发布所谓“网络追杀令”、“人肉搜索令”的网民不能以“道德卫士”自居而规避法律责任,同时还需明确网站的侵权责任。在网络侵权和“人肉搜索”侵权的案件中,许多网站确实可谓是“助纣为虐”。  相似文献   

13.
杨涛 《法治与社会》2008,(12):18-19
8月25日,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认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追究网络“人肉搜索”者的刑事责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志刚提出,“网上通缉”、“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同样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因此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4.
牛思远 《政府法制》2009,(23):27-27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相似文献   

15.
王涛 《法制与经济》2008,(21):43-45
2008年什么最火,很多人会回答:“人肉搜索”。本来“人肉搜索”是带着维护道德、主持正义的因素而产生,但是部分网民为了满足个体窥私的欲望和宣泄对假想敌的愤恨,却将之在扭曲的网络中无限放大,或是口水淹没真相或是泄愤打败善良。在现行社会框架下受不到任何限制的“人肉搜索”似乎正在逐渐抛弃传统道德,在道德沦丧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虚拟世界的扩张,特别是技术的进步,大大挤占我们现实世界的空间,如果“人肉搜索”真的泛滥起来,现实世界的人们将没有个人隐私的空间,将在现实世界中无可逃遁。如何认清这种现象,通过立法规制正确引导网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是本文着重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许哲 《法制与社会》2010,(10):78-79
对于人肉搜索以及网络暴力的禁与否,以及如何做好网络舆论的疏导以及网络思想工作,“面”上的把握比“点”上的发掘更具有决策参照力,本文力图从人肉搜索的背景以及其事件谱系上所一些面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10月9日,最高法院颁布规定,明确约束利用网络公开他人隐私信息,其中包括人肉搜索曝光个人信息。它于10月10日起施行。有人担心,这会重挫网络反腐。日前,参与该部司法解释制定的专家表示,“人肉搜索”公布“表哥”“房叔”们的贪腐信息可以免责。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最近,这种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得风生水起。  相似文献   

19.
《政府法制》2009,(22):51-51
“人肉搜索”瞄上了官员选拔任用。一年前辽宁省本溪市选拔4名团干部,其中3人是地方领导干部之后,遭网络曝光后,本溪决定此次选拔结果无效。最近河南省固始县公选乡长事件,当地新提拔的乡长多为县领导亲属的内幕也出自网民搜索。为此专家提出,“人肉搜索”时代考验干部选任,要以更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体的匿名性与强大的交互性,为网络集群事件的产生提供了土壤。而网络集群事件之一的人肉搜索,近年来呈现出井喷的现象。从“虐猫事件”到“史上最毒后妈”,从“辽宁女事件”到“周森锋事件”,一张张“网络追杀令”的背后是人肉搜索这种另类的网络互动方式。本文试从传播学、社会伦理学角度解读人肉搜索,并探讨它的实质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