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提升警察形象的视角探析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兵 《公安研究》2009,(11):62-65
提升警察形象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客观上影响警察形象,警察职能的泛化给警察形象带来危机,警察素质参差不齐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警察的评价,警察与群众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阻碍了警察良好形象的树立。公安机关应忠实履行职责,规范执法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队伍素质,树立良好警察形象,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2.
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通过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实现警察公共关系与警民关系的和谐统一;进一步优化警察公共关系的传媒环境,促进警察与媒体良性互动;树立以人为本、公正执法的理念,实现警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警民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关系。警民关系文化以和谐警民关系为价值追求,以警察公共关系为连接纽带,以增进警民互信为行为方式,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任务,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渗透于公安机关的制度、管理、行为及民警的精神之中,既是公安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公安硬实力的转化载体,对于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提升人民警察素质和形象、增进警民和谐起到重要作用。应在打牢群众根基、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典型示范、增进警民互信、加强环境保障上不断推进警民关系文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的警民关系应该是“山水相依”式的。构建“山水相依”式的警民关系,要以公平正义来增强警察的公信力,要努力实践爱民为民来提高警察的亲和度,要通过改善执法环境来重塑警察形象,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来增进警民团结。  相似文献   

5.
警方视野下的和谐警民关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专门工作同群众战线相结合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警察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主导者,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必须从公安机关自身抓起,从每一名民警做起。要把握和谐警民关系的科学内涵,把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贴心人的要求落实到公安工作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把"三懂四会"的要求贯彻到日常警务活动中;建设"警民共同体",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警察形象建设、和谐警营建设。以高素质保证公安工作的高质量,以好形象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四)密切警民关系,调动社会力量,补充警力 现代警察诞生至今170年,西方国家警察经过了专业化运动、现代化运动,最终在公众“要传统更夫,不要机器人”的强烈呼声下,走上了社区警务的改革之路。这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密切警民关系,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国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警务改革的趋势指向。 1.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良好的形象是密切警民关系的基础,因此,首先要通过培训、经常化教育等措施使全体警员正确理解警察的社会角色、警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警察形象对警务工作的重要影响等,使每一名警员从内心深处认识…  相似文献   

7.
当前,有些民警和群众对于警民关系与警察公共关系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存在一定误区。辨析警民关系与警察公共关系是有效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前提之一。警民关系是警察公共关系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具有目的性和现实性;警察公共关系是实现和谐警民关系的途径和手段,具有手段性和战略性。  相似文献   

8.
警察网络形象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察网络形象是警察组织及其成员基于网络平台、置于网络空间带给网络公众的直观、具体、形象化的总的印象、看法或感受,是警察组织的特征与表现在网络公众心目中的反映,是网络公众对警察组织及其成员的概括认识和主观评价。警察网络形象建设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网上警民关系、有助于警察组织内部建设、有助于良好政府网络形象的形成。警察网络形象建设由警察网络理念形象、警察网络行为形象和警察网络视觉形象建设等几部分构成。应当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相似文献   

9.
谈议题管理理论在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警察公共关系危机频频发生,警民关系及警察形象严重受损。如何正确应对危机、重塑警察形象意义重大。议题管理理论的应用是预警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和应对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快速恢复社会治安秩序以及维护警务部门形象、声誉的必要手段。应用议题管理理论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确认危机议题、确认议题关系人、开展危机公关、提出政策建议、重塑警察形象。  相似文献   

10.
“警察公共关系”与“警察宣传”、“警民关系”、“警察人际关系”内涵并不相同。“警察公共关系”的深层次目标应是提高警察的工作效益 ,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而不仅仅是塑造警察的形象。警察公共关系遵循非物质利益原则和诚信服务原则 ,与一般公共关系原理在特征上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1.
回顾历史,党中央和公安部一贯十分重视搞好警民关系,视为公安工作之本。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利益矛盾为主导的人际冲突问题增加,警民关系发生微妙嬗变,面临复杂考验。因此,在新时期建立新型警民关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富含活力的新型警民关系,要由“互尊互爱”双方互动来形成。文章提出了四条措施:一是实现警察角色转变,重塑警察形象;二是学会做群众工作,开展与群众交朋友活动;三是有组织地开展公安社会宣传,增加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四是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清明节,深圳警方协同市民来到龙岗烈士纪念碑前公祭公安英烈,表达敬意与哀思。公祭活动中讲述42位英烈的生前往事,既是对逝者的纪念与缅怀,也是对警察形象的展现与还原。正如活动发起者所说的那样,不论是追忆还是公祭,都旨在增进警民沟通、改善警民关系。无庸讳言,广州、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城市治安状况,长期遭受公众的抱怨与媒体的诟病,并进而导致对警察的误解和偏见。当一个人手机被抢时,当他的熟人遭遇砍手时,他很可能会抱怨和指责警察没用。而一些“坏警察”的恶劣行迹,更是伤害了警察的形象和警民的感情。显然,要改善公众对警察…  相似文献   

13.
“公民警校”是英文CitizensPoliceAcademy的中译名(简称CPA)。作为美国、英国等世界发达国家警察部门的一种执法工具,“公民警校”已经被国际警界广泛应用和推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开设“公民警校”是警察机构和警察院校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警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搭建警察与公民之间沟通的桥梁,唤醒人们对警民有效沟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媒体作为警察与外部公众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在警察形象的树立、引导公众对警察的看法乃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怎样处理好媒体与警察的关系,已成为警察公共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为进一步了解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省警察与媒体的关系与现状,探索适合长三角地区警察与媒体双方共赢的关系模式,更好地促进公安工作的开展和警民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警察公共关系对于塑造良好的公安机关形象、创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公安院校的公关教育,是为公安机关培养和输送公关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对警察公关教育的必要性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探讨了警察公关教学的方法,以期对公安院校的公关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警民联系的窗口———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龚刚鸣社会治安的好坏不仅要依靠警察的工作,还要依赖于民众对警察的支持,警民关系往往是警方工作的晴雨表。没有民众的支持,警察的孤军奋战往往只能事倍功半,所以处理警民关系是各个国家和地区警察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香港...  相似文献   

17.
警察礼仪教育是塑造良好警察形象、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立现代化警察队伍的必然要求。公安院校应将警察礼仪课设置为通修课或必修课,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广泛采取示范法、实训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应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警民关系的最佳境界是和谐。加强警察礼仪的养成,不仅可以提升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效益,塑造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而且可以增强公安队伍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基层执法执勤工作来看,对待群众冷硬横推,说话举止不文明,粗暴执法,礼仪意识淡薄等行为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整个警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警民关系的和谐。必须从全警礼仪小节抓起,苦练内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通过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实际行为来影响社会公众,主导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警民关系具有特殊的互动方式,即警察处于主导地位,人民群众则是构成警民关系的基础。从互动形式特质的研究视角,将警民关系表述为:人民群众对警察行为的反馈关系。以此理论基点,探讨衡量警民关系水平的科学测评方法,其内容包括测评指标、测评内容、测评方式和测评结果等,以确保测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测评结果的效度和信度,构建测评警民关系水平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20.
人际交往作为人际关系的动态过程,已为众多的人所熟知,而警民交往作为警民关系的动态表现,对于多数人来说还较陌生。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警民交往的现象随处可见——群众向警察问路,警察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等等。既司空见惯,又感到生疏,足见警民交往还是警学界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