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中国古代的礼与法"礼"是指社会人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另一个经常与"礼"相提并论的范畴则是"乐",形成"礼乐文化"。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也是一项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礼乐文化的特征就是用礼乐展现和处理人际关系,进行社会调节和管理.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通过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的规范和原则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社会公共生  相似文献   

2.
《党的建设》2010,(1):51-51
《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在小雅中有6篇用笙演奏没有歌词和乐章、只存篇名的"笙诗"。《庄子·天运》始以《诗》与《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六经"。西汉时置五经博士,《诗》成为官定的五经之一。于是,《诗》遂称《诗经》。始见于《史记·儒林列  相似文献   

3.
杨国英 《当代贵州》2014,(29):59-59
正在中国礼制文化的儒家化过程中,儒家整理了很多文献,也发挥了自己很多的见解,编订了不少重要的礼书,最后合成为《周礼》、《仪礼》、《礼记》。从西晋开始,朝廷就按照这些礼经里面的一些结构框架来编制国家的礼制,如根据吉、嘉、军、宾、凶"五礼"制定礼仪。自此以后,大约每个朝代都会根据自己的要求对"五礼"重新编制、修改、调整。像中国文化这样把繁复、冗杂的礼仪编成一个整体,编制出"五礼"这样一个系统,并且在两千多年里传  相似文献   

4.
<正>荀子:推崇"五经"的儒者第一个提出五经备天地万物之道荀子推崇五经。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他认为,学者从学为士到学为圣人,只学习五经就够用了,因为五经已经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学问。所谓"在天地之间者毕矣","毕"是"尽"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学问尽在这里了。这是从学问  相似文献   

5.
礼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素来有"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的称谓。作为南宋著名哲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如何看待礼仪文化?《朱子家礼》一书有哪些影响和现实意义?朱熹重整礼学对当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可资借鉴的经验?记者就此专访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  相似文献   

6.
卢玲 《学习月刊》2010,(14):94-94
两千多年来,《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一直被公认为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思想体系形成和政治体制构建的主要理论依据。但由于历史原因,《五经》研究与翻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仅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度还不高.而且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应世界各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学习中国文化需要的多语种译本。  相似文献   

7.
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一命题关涉到先秦中国学术的发展。春秋社会对王道精神的丢失,特别是对作为西周礼乐文明重要载体的《诗》、《礼》本质的背离,加剧了"礼坏乐崩"的程度。而《诗》、《礼》之类的说教对于当时酣战中的诸侯已失去意义,晚年的孔子遂将王道之思寄于鲁之史记旧闻,从而创造性地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局面。孟子称《春秋》"其文则史",有助于了解孔子与《春秋》的相关度,也有助于认识早期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张瑶 《前线》2017,(10)
<正>《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余篇,于西汉时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按照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曲,"颂"是宗庙祭祀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不仅是一部具  相似文献   

9.
有关辞书将"人治"释义为儒家的政治思想。"人治"的特质在于"贤人治政",即《礼记.礼运》讲的"选贤与能",它是儒家德治系统的重要构件,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特征。人治并不与法治相对立。"治人"与"治法"结合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今天仍有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易学与儒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并不是儒家开始就明确了的经典 ,像《诗》、《书》、《礼》、《乐》一样 ,易学被招入儒学 ,进而充实、发展儒学 ,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自孔子开始 ,至《易传》出现趋于成熟 ,至西汉定儒学为一尊成高潮。《周易》在充实发展儒学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充实。最后升华为一部无所不包的理论巨著。而这个升华主要是靠后起儒家托孔子所作的《易传》完成的。故儒学与易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互动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有进士、明经等科,其中明经这一科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和学究一经几种。经,指经书。五经就是《易》、《诗》、《书》、《礼》、《春秋》。应科举考试的人可以应五经考试的,叫做“学究”。从宇义上说,学究一经,就表示学通一部经书。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思想是为中华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倡导儒家“仁爱”原则,有助于建立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扬弃儒家的信义观有助于确立良好的市场经济道德秩序;升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有助于塑造当代人理想人格;挖掘儒家“礼”的思想的时代内涵,对弘扬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儒家礼乐教化在理念、人性基础、目标、方式方法和实现路径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德教为先、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等方面,儒家礼乐教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滋养和借鉴价值。我们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采取科学的态度,多维度把握儒家礼乐教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兰 《学习论坛》2007,23(11):57-59
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规范中有很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如:"礼"从调整血缘亲属的关系入手强调"分"、"别"、"异",目的在于"和";"德"沟通"天"与"人",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充当着黏合剂的角色,周身散发着"和谐"思想气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蕴含着"公平"、"平等"等和谐思想;中庸主义体现了求和谐、求适时、求合宜、求稳定的基本思想;"仁"是儒家推行"仁政"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正>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核心思想内容。儒家法与宗教、道德等密切相联,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中国古代儒家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贯穿伦理思想和儒家道德的过程。一、儒家法实为伦理法(一)儒家法的伦理化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所称"中国法律之儒家法",俞荣根先生在《儒家法思想通论》中所称"儒家之法是伦理法",就体现了这种一脉相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孔子的礼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以制乐,乐为礼用,礼乐结合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特殊文化形态.西周奴隶制鼎盛时期所产生的"礼乐"制,一开始就包含了深刻的内在矛盾."礼坏乐崩",孔子对正在崩坏的西周礼乐制进行了历史的反思,在对历史进行批判总结的基础上,他重新提出礼乐并举的思想,对礼乐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礼乐重建的三原则仁--礼乐的思想基础,审美情感--礼乐结合的中介,美善统一--礼乐结合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西周礼乐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于传统,而孔子经过反思重提这一课题,则是具有充分的人文精神的.  相似文献   

17.
儒家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改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现状,应当引导大学生秉承儒家博爱理想,践习儒家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借鉴儒家以义制利的价值观念,坚持儒家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领悟儒家仁礼并重的人格内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其文化价值观,其基本观点是:人类文化的价值集中体现在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区分为形而下文化与形而上文化,形而上文化的核心是哲学思想。现代新儒家标举和阐扬"儒家式的人文主义",抨击"科学主义"思潮,主张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谋求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结合,批评近代以来西方文化重科学技术、轻人文理想,重"形而下"、轻"形而上",片面地发展了人类文化中属于"工具理性"的科学技术。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可以从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价值观中获取借鉴。不过,现代新儒家站在泛道德主义的文化立场,最终将文化的"形而上"领域归结为道德领域,将人文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我们则应该避免滑向泛道德主义,避免出现另一种不能正确处理文化的"形而下"层面与"形而上"层面之间关系的偏弊。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07,(1):47-48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183;礼远》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今日留给人们的仍是宝贵的财富,深刻的启示。本义拟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服务。一、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法律文化。以宗族为水位。以伦理为核心。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其表现是:1.礼大于法。众所周知,从西汉起儒家的法律思想被奉为正统,而儒家的法律思想就是以”礼”为核心,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宗旨,重礼而轻法。尽管苟子主张“重法”、“隆礼”、贾谊、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