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趋势为背景,利用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家庭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中的未婚人群以独居为主要方式,已婚人群中以采取与配偶同住或与配偶和子女同住的家庭结构者居多.但是,已婚人群中仍旧有超过70%的人与配偶或子女等核心家庭成员分离.在京时间较长,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较好经济条件的流动人口实现核心家庭举家迁移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求知》2006,(5):46-47
王广州发表文章认为。城市流动人口必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特殊性表现为收入与工作不稳定,居住与生活不稳定和人际交往范围的有限性。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1.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力在流动。在流动人口中.15-45岁之间的中青年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流。2.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为主。流动人口除了年龄构成年轻的特点外,流动与不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大不相同。3.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政府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的议题。本文根据全国七大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对策研究的调查数据,利用SLM模型对流动人口的中央政府信任、城市政府信任和老家政府信任进行比较分析,并从规制认知论、绩效判断论和责任回应论三种理论视角,探讨影响流动人口政府信任的因素及其在各级政府上的异同。数据分析的主要结果是:流动人口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最高,对城市政府的信任次之,对老家政府的信任程度最低;在具体的影响因素上,三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深入分析发现流动人口政府信任不仅受法律认知、民生评价和实际获助这三个外在环境影响,亦受其新生代年龄、党员身份等个人背景的内在力量作用。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是基于显著影响流动人口对各级政府信任的各种因素,培育与促进流动人口对各级政府的信任感。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青年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及个体异质性特征表现出的幸福感差异。通过构建序次逻辑回归模型,从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选取指标,分析各因素对青年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入地区差异、教育程度、流动距离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年龄、户口、流入时间则没有显著性影响。在经济社会心理因素中,反映经济影响的工作收入对青年流动个体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地位与社会比较的影响较弱,喜欢城市、愿意融入城市等心理因素与幸福感提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邵岑  张翼 《青年研究》2012,(4):1-11,94
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按照出生年份划分流动人口代际群体,在经典迁移理论和新迁移经济学的框架下比较分析"八零前"与"八零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行为。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在受教育程度、职业身份等方面存在显著代际差异,并对家庭迁移产生显著影响。而在居住时间、迁入地家庭总收入、移民汇款等方面不存在代际显著差异,对家庭迁移的影响存在代际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对28个涉农型社区的326个农户耕地经营方式选择进行列联表分析,并建立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耕地经营方式选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将耕地出租给企业或加入土地合作社的意愿越强;外出务工人数越多、农业劳动力越少和耕地经过统一整理,农户选择将耕地出租给企业或加入土地合作社的意愿越强;性别、受教育程度、务工人数、就业形式、耕地破碎度、耕地收益、耕地距离、耕地整理对农户耕地经营方式选择有正向影响;年龄、农业劳动力人数、耕地类型对农户耕地经营方式选择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在10月10日举行的"人口、劳动力流动与空间集聚"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讨论的则是养老产业辉煌前景的背面:全国约有一亿的人口在跨省流动,其中九成以上是劳动年龄人口。这种不平衡的人口迁移流动使得人口净流入地和净流出地的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给就业、养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养老问题是结构性的。2014年全国跨省流动人口数量估计达9830万人。其中,90%以上流动人口是劳动年龄人  相似文献   

8.
养老服务业严重滞后,根本的原因在于各级政府尚未将其纳入政府工作日程给予足够的重视35岁的小张和妻子都是北京市的公务员,现在他们最担心就是家里的四位老人。小张的家庭是当下最典型的“421”模式家庭:一个孩子、夫妇两人、上面要赡养四位父母长辈。小张的父母在北京,妻子的父母在安徽老家,就连在哪里过春节这样的“小问题”,都会成为夫妇每年争论的话题。更让小张忧心的是四位老人的身体,万一有个头疼脑热,抛开经济压力不说,工作缠身、分身乏术,对老人实在难以照顾周全。小张夫妇的情况具有代表性。在我国城镇,“421”、“422”这种倒金字塔结构,再加上住房、医疗、教育的“新三座大山”,令不少现在的中青年人感觉到不小的负担。而与此同时,中国正在步入越来越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对代际关系、照料方式都会产生影响。影响独生子女父母居住意愿的因素主要有父母的年龄、健康状况,子女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两代家庭的住房数量。研究结果表明,子女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悬殊,会促使父母选择不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在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父母往往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父母对得到子女照顾的需求和亲情慰藉的渴望会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孝道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凌 《青年研究》2004,(11):38-42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孝道价值观的调查 ,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在中国传统和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之下 ,孝道价值观的四个方面 :尊重父母、履行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爱父母以及报偿父母。大学生孝道观的新特点是 :提倡基于亲子之间的平等的孝 ;重视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相似文献   

11.
王颖  孙捷 《学理论》2012,(12):181-182
以包头为例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选取包头市稀土高新区、昆区、青山区、东河区等具有代表性的流动儿童学校及家庭进行调查。结论: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层次偏低,家庭教育投入比例较低,流动儿童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以及亲子关系均存在不同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7年湖北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探讨了人口流迁背景下流动女青年婚前怀孕现象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借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提出婚姻匹配和个体社会化两个社会机制来解释影响流动女青年婚前怀孕行为的可能因素。通过logit嵌套模型分析发现:婚姻的教育匹配和年龄匹配均能显著预测婚前怀孕发生比,表明流动女青年的性行为决策受到婚姻市场中教育分层以及性别角色文化的制约;同时,教育和婚前流动两种社会化途径也对婚前怀孕产生了明显影响,但婚前流动给低教育女性带来的影响更大,对高教育女性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利用集束系数比较婚姻匹配和社会化潜变量的效应规模后,发现个体社会化经历能够更大程度地影响婚前怀孕行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儿童的居住空间,强化家庭保护的作用,帮助流动儿童更好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镇拉力视角,运用2007—2009年2291份调查问卷所建立的固定效应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城镇生活适应性、技能型收益和精神收益等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有显著影响,是促进或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作用,依赖于城镇务工收入水平、教育和年龄等交叉变量,且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决策上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研究同时发现:20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仅是一次短期波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和长期趋势。文章的最大局限在于,受问卷设计和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户籍制度、子女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等非经济因素。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乃至对于农村劳动力从"候鸟式"转移到"生根式"迁移的本质性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大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作为城市二代移民,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也面临诸多适应和融入问题,学校教育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实现良好的学校适应,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城镇化发展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是指流动人口的子女进入城市公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主城区人口调控的背景下,研究在京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结构地位和社会融合两个视角,系统考察了影响在京流动青年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2015年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结构地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务地位、住房状况会显著影响流动青年是否有明确的留京意愿;除以上因素外,单位类型也影响有明确留京意愿者的预期留京时长。在社会融合因素中,社会排斥感知对有无明确留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有明确留京意愿者的预期留京时长则受到同住家庭成员数、子女随迁状况、京籍朋友数和社会排斥感知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0,(6)
我国女性人口迁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对女性迁移的影响和价值存在低估。本文将基于女性主义迁移理论的分析框架,关注迁移流动的性别差异,聚焦女性迁移模式的变迁,对于理解和梳理当代中国女性人口迁移模式提供理论借鉴,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发现:在迁移倾向上性别结构区域均等化;在迁移性质上,女性人口迁移性质由被动转向主动,预示着我国流动人口进入了新阶段;女性迁移转变将引发综合效应,也为我们看待当代女性迁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2)
随着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转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也发生改变,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围绕这一现象,分析这些承担赡养行为的女儿,究竟出于哪些因素做出选择。本文认为,农村女儿的赡养行为不完全是个人自主决定的,而是在一个关系网中,在考虑了与父母、兄弟、丈夫和婆婆的关系以后,做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和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的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模型,并利用1998年和2005年武汉市迁移劳动力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模型,计量结果显示,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状况是影响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影响效应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和个人发展预期逐渐趋于理性;在1998年左右迁移劳动力是否打算融入城市更多地是考虑城乡收入差异,而在2005年左右开始重视长期保障问题。以农村家庭禀赋为基础形成的长期保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迁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动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影响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和城市融入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的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模型,并利用1998年和2005年武汉市迁移劳动力调查数据验证了这一模型,计量结果显示,城乡预期和长期保障状况是影响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但是其影响效应有着明显的时代差异。农村劳动力的城乡迁移和个人发展预期逐渐趋于理性;在1998年左右迁移劳动力是否打算融入城市更多地是考虑城乡收入差异,而在2005年左右开始重视长期保障问题。以农村家庭禀赋为基础形成的长期保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迁移劳动力融入城市的动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迁移劳动力城市融入影响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