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一、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儒学的现代意义"这个题目,我曾讲过多次,上世纪80年代讲过,90年代也讲过,现在到21世纪还讲。不仅我讲,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在讲,为什么?我想,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琐记于是之     
50年代到80年代,我同于是之的关系一直是:他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我是他忠实的观众。不曾想,到了90年代,我学生的几篇作文竟架起了我们交往与友谊的桥梁。 1990年春季开学,高中语文课本里增加了一篇教材,是于是之的《幼学纪事》,文章写得非常精采。那真切感人的内容,那风趣幽默的叙  相似文献   

3.
我小时候正当40年代,天津有一位漫画家塑造了一个人物叫“老白薯”,其形象憨头憨脑,一题四幅,都以成语为题,四幅之间有情节相连续。我是从他这里懂得了什么叫“投鼠忌器”的。整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好像用上“投鼠忌器”这个成语的时候不多。到了70年代末期,叶剑英元帅有一次说,批判四人帮要投鼠忌器,真是石破天惊,一语中的。我眼前立刻出现了当年漫画里那充满画幅的文玩古董大宝瓶,在一切记忆中,形象记忆是最容易唤起的。又是许多年过去,有时看到新闻媒体曝光的一些“窝案”、“串案”,往往是在当地的首长升迁或另有高就以后才得侦破,不知为什么,我重新想起了“投鼠忌器”来。要打老鼠,又怕伤着“器”,不妨把那“器”(巨大无比的“器”则不在此列)挪动一下。倘借口怕弄坏了家伙什  相似文献   

4.
云杉 《瞭望》2006,(49)
不久前,新华出版社为了编写《家风》一书,分别找到了我和我的二哥乌可力,让我们回忆和父亲的亲情往事。有意思的是,我和我这位二哥年纪相差差不多20岁,成长的时代也完全不同,二哥是在战争年代,而我是在和平建设年代出生和长大的,但是我们对父亲的回忆有那么一点相同的意思,就是在很关键的时期,父亲有些忽略我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冷面逐人     
文章的标题是从一本书上抄来的。我喜欢这四个字。它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情。 朋友告诉我,A君不回来了,在美国领了绿卡了。我问为什么。他告诉了我一段隐情。A君是某研究单位一位老实巴脚的科技人员,50年代末,或是60年代初的洋博士。一家四口在一间小屋里挤了多年,毫无怨言。改革开放以后,应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邀请,前往研究一个课题。期间,他无时不牵系着国内的妻孥、朋  相似文献   

6.
晚霞红满天     
张桂球今年63岁。50年代是小学校长,60年代当过农民,70年代是裁缝师傅,80年代又当了厂长。她,教过书、种过田、砍过柴、挑过粪、卖过豆腐,现在又拿起绣花针,办了个绣花厂。 1979年,大地复苏。浙江金华地区浦江县潘宅公社的党委书记,把56岁的张桂球请到办公室,要请她出任公社花边厂的厂长。“我?还用得着吗?”  相似文献   

7.
人之调和     
<正>20世纪80年代,我疯狂读书,到了90年代就很少读书,现在又开始零零星星地读,但读的不再是文学、哲学,而是中医学。这个中医学也不是治病的中医学,而是跟认知有关的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问。确切地说,我读它,是因为我越来越想弄清楚,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正在读的这本书,叫《本草问答》,谁问的、谁答的不重要,关键是它把我吓住了。它吓住我的有三句话:一句是"大地调和为宇宙",一句  相似文献   

8.
蔡贵华 《民主》2005,(1):35-36
我最早接触到的民进前辈的名字是郑振铎。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情,记得那时我还在上小学高年级。一天,我的祖父手持一本书,他指着书里屈原、司马迁、李白等的人像,给我讲述他们的事迹,还讲书中插图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战火中结下友谊 我和迟浩田相识于战争年代,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被分配到我们班时,我正当班长.那年,他16岁,我18岁.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青年研究始于何时近来我读到一些总结我国青年研究历程的文章,其中有好几篇都是把80年代作为我国青年研究的起点,如有的说:“如果从198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成立算起,青年研究已有了10年的时间”。有的说:“70年代末以前并不存在着具有科学意义的青年研究,也没有遗留下经得起历史与现实检验的具体成果”。事实呢,并非如此。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史料以及我的经历,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的青年研究早在80年代以前就开始了,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个观点,我在1988年1月出版的《青年  相似文献   

11.
"今日学习,停止办公."这是我去某市两个机关办事见到的"免战牌".这类"免战牌",在"史无前例"的年代,举目可见,不足为怪.因为那时"天天读"是"雷打不动"的.我纳闷的是,那个"年代"已结束十多年了,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改革时期,又有一  相似文献   

12.
武汉的话题     
舒展 《民主》1998,(11)
我是一个纯种“九头鸟”。17岁就离开武汉去外地求学。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后期,因采访任务两次回到我梦魂萦绕的故土——湖北武汉。俗话说“两座山碰不到一起,两个人却可以奇遇”。两次回武汉的同伴都是同一位画家,他祖籍广东,却从小到大生活在北方;此公对武汉印象不佳:50年代那次,正赶上三伏天,一下火车便说:“四大火炉,名不虚传,把白薯放在马路上都能烤熟!”80年代这次,正赶上三九天,又说室内外可以冻冰棍儿不用冰箱。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60年代,我在外交部翻译处工作。因为工作关系,我常有机会见到乔冠华先生。他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是国内有名的"笔杆子"。外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曾有一个世界范围的学生运动高潮。当时的中国新闻报刊曾把这个世界性的学生运动说成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影响,称之为世界红卫兵运动,这种提法很不准确,而且大有以我为中心的味道。一些60年代的学生领袖出身的西德学者,不赞成把60年代末欧洲学生运动与中国文化大革命相提并论。他们认为虽然运动有缺点,有错误,但是反对垄断资本的专制独裁统治和侵略政策、争取民主、自由、人权、进步的运动主流应当肯定并予以高度评价的。  相似文献   

15.
志平 《侨园》2014,(2):42-42
我是参加旅游团去越南下龙湾的.那天刚入关,越南导游就对我们说,越南人目前的生活水平相当于中国上世纪80年代,但我沿途观察,越南目前的生活水平已经相当于我们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了.沿途的私人房屋都已更新换代,而且全是法式建筑,装修也很讲究,门面都不算大,三四层楼居多.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50年代,为欢迎一批日本教育界著名人士,在南京交际处的大厅里,我以崇敬的目光注视着一位60开外秀丽端庄、彬彬有礼、谦虚和蔼、气质不凡的女士。当时有人向我介绍说,她就是当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签字的大名鼎鼎的金女大校长、现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吴贻芳,我听到“吴贻芳”这个名字时,肃然起敬,这是我第一次见这位杰出的中国女性。80年代初民主党派恢复活动,我被吸收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说来有缘,那时民进省委的秘书长司晓南同志根据吴老的指示,要她到附中来找中共支部书记吴先桂同志,希望推荐几位同志加入民进,我和余仁同志由此便加入了民进组织。当时我们俩人都是教导处副主任。我俩当时对民进了解不多,但对吴老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觉得很光荣。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我国南方视察时的重要讲话,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处于扩大对外开放的第一线,更应积极、主动地走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前列,胆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这里,我仅就上海在90年代应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利用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的步伐问题,谈一点个人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九十年代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 (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趋势 90年代的世界经济可望好于80年代,但仍还存在着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估计整个90年代世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位与我在五十年代初一起工作过的同志来信,感慨系之,谈到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平时群众很难见上一面,只能“电视上看尊容,广播上听指示,报纸上寻行踪”。我的这位诤友诚挚、尖锐的语言使我震惊,引起了我深深地思索。想到了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接触群众确实太少了。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对美态度由和解转趋强硬,其变化的原因,总的来讲,它是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反对美国干涉我国内政的霸权主义行径的一种必然反映,责任在美而不在我。  相似文献   

20.
<正>我与高放教授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有35个年头。在1982年,我所在的江苏省委党校举办了全国党校系统第一个科学社会主义大专班(两年制),由我具体负责。因当时校内专业课师资力量不足,我们从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校聘请了一些名师来我校授课,其中就有高放老师,他主讲的课程是专为研究生开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